“高校品牌”概念的提出、高校經營理念與策略的日益受寵,與我們這個時代分不開;30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各個領域迅速進入了一個叫做“市場經濟”的秩序,在校言商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奇技異巧、不務正業,這從我們目前所看到的各高校管理層的講話稿、高校管理人員的培訓內容、高校教職工們的日常話題中隨時都能得到印證。我們的高校正主動或被動地行進在市場經濟的軌道上。借鑒企業的方法管理高校,借鑒市場的思維經營高校僅隻是我們這個大的時代背景(市場經濟秩序)中的一個縮影。隻不過,細細想來,這個縮影來得如此悄無聲息或者突然,來得讓人無可抗拒或者枉然。人們大都在急速尋找在這個新秩序中立足和發展的位置與方法,這也使得本文具有了此前述及的研究意義。
一、基本的結論
關於高校品牌的定位。高校品牌經營中的市場定位,需要結合考慮消費者與提供者兩個細分市場;一個理想的均衡結果是,通過對消費者細分和高校自身的細分相結合,形成一個高校品牌均衡經營的環境,在高校間發展相對平衡的背景下,不同的高校都有其優勢學科所形成的核心競爭力,其所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務也有相對穩定的“消費者”市場,這樣使得各高校各具品牌特色。高校的品牌趨位不是競爭的前提,而恰恰是競爭的結果。在高等教育多樣化的今天,不同類型的高校都應能找到自己的市場,無論什麼類型的學校都可以成為名牌高校,在高等教育市場裏,品牌類高校沒有“指標”限製,隻要你有合適的品牌承諾(“定位論”要解決的問題),並有相應的過程保障(“建設論”要解決的問題),且讓社會公眾和消費者看到了有益的品牌效果(“傳播論”要解決的問題),就可以辦到。
關於高校品牌的建設。高校的“品牌力”需要通過製度建設、文化建設和策略建設三個方麵來共同完成;高校品牌又是由不同的品牌支柱(校長、師資、學術、學生等品牌)組成的;高校品牌還存在後續的延伸管理及權益保護問題,所以,其建設過程和策略是複雜而又細致的。建設過程就是通過高校品牌的支柱(校長、師資、學科、學生等)的培育和維護(延伸管理、權益保護)來更好地滿足利益相關者的價值需求、期望和權利,最大化利益相關者的滿意度,進而提升其對品牌的認同感和美譽度的過程。而利益相關者對高校的滿意度和美譽度,是獲得他們積極參與和支持的重要基礎,獲得他們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又是塑造高校及其品牌支柱的重要條件。
關於高校品牌的傳播。高校品牌的真正擁有者應該是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用人單位、學生、家長、教職工等),不能忽視利益相關者的滿意度對高校品牌形成的影響,他們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是建設高校品牌的重要條件。所以,要運用有效、創新的傳播策略向目標受眾傳播高校的品牌,“做得好的同時還要說得好”。教育機構需要與市場和公眾進行有效的溝通。教育機構的傳播必須在一開始就對其所麵臨的溝通任務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高校傳播的主要任務有:保持和提高教育機構的形象;建立校友的忠誠度和支持度;吸引捐贈者;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信息;吸引潛在學生,鼓勵他們選擇;改正有關機構不準確和不全麵的信息等。另外,還必須滿足內部員工、家長、用人單位、政府等利益相關者需要的信息需求。一般來講,高校品牌的傳播現在更多地講求一種整合傳播,即綜合運用多種傳播工具協調組織的各種信息,通過適當的媒體,傳播適當的信息給公眾,以產生協同和效率的新管理範式;它區別於傳統傳播的關鍵在於整個活動的中心由組織向公眾的轉移。我們具體討論了公共關係策略、廣告宣傳策略、事件營銷策略和口碑傳播策略。對高校品牌傳播效果測度的目的是,尋找“顧客方”受眾對高校品牌的確切看法,了解品牌在“顧客方”受眾腦海裏到底留下了什麼樣的個性特征,發掘“顧客方”受眾對品牌形象的深層反應,進而獲取“顧客方”受眾偏好或者厭惡某高校品牌的原因,找出品牌形象的缺陷,及時調整品牌宣傳策略。
二、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文作為一個管理學、營銷學理論在高等教育領域內的嚐試性應用課題,自然許多方麵還處於探索階段。囿於筆者自身的學識和精力所限,對“高等學校品牌經營”這一研究課題的理解和把握,在許多方向還停留在精神層麵的思考上,尤其缺乏實踐經驗的佐證,也缺乏對高校內部管理實踐的理解和深入。
具體表現在:一是對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內涵把握不到位,有差錯地應用到高校管理領域,對高校與其他企業組織的區分不夠;二是對高校的管理實踐接觸不深入,以致於不能很好地、全局性思考高校品牌經營的細節和運用背景。
這些在研究中發現的局限,必將成為我今後研究和思考的方向和著力點。為解決研究中出現的不足之處,我將在今後的工作和研究中更加注重對管理學基本理論的學習和掌握,更加注重對高校內部管理實踐和理解和深入,以彌補研究中的缺限和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