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章案例:同濟大學百年校慶——整合傳播的典範(1 / 2)

同濟大學創建於1907年,早期為德國醫生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取名“同濟”意蘊合作共濟。同濟大學在百年辦學中形成了“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同濟精神,並逐步確立了五大辦學優勢:(a)曆史悠久、學風嚴謹、師資實力雄厚的傳統優勢;(b)建築、土木、海洋、環境、車輛、交通等水平居先的學科優勢;(c)博采眾長,對德(歐)交往“窗口”的國際交流優勢;(d)立足上海、緊密結合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的地域優勢;(e)直屬中央、服務於全國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建製優勢。2007年正值同濟大學建校百年之際,百年校慶帶來了極大的品牌推廣效應,這與校方在一些活動中的精心策劃分不開,也與各項活動的配套整合分不開。

一、總理的演講

2007年5月,溫家寶總理剛下飛機就來到同濟大學,作為上海的第一個考察項目,為同濟大學百年校慶送來祝福。溫總理發表了著名的即興演講,為同濟大學增光不少,大大地提高了同濟大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一個理工科學術背景的大國總理卻有如此高的文化水準和動情能力,確實值得我們摘記:

百年滄桑,同濟走過了一條光輝的道路。培養了數十萬工作在祖國各條戰線的人才,你們經常列舉幾名知名的院士,如貝時璋、李國豪、裘法祖、吳孟超,其實不止,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在座的同學們還會出現做出更傑出成就的人才。

同濟,同舟共濟。同舟共濟在古籍中最早見於孫子兵法。孫子兵法講:吳人和越人相惡,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助也如左右手。大家記得這話嗎?其實許多事情非常巧合,孫子講的吳越之間,就在這裏。北麵是吳、南麵是越,中間是震澤,或者叫太湖。

有一句哲言,一個民族多一些經常仰望天空的人,這個民族就大有希望;而一個民族總是看自己腳下的一點事情,那她很難有美好的未來。我們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我們的同學應當經常地仰望天空。

一所好的大學,不在高樓大廈,也不在權威的講壇,也不在到處張揚,而在每一個人的靈魂和生命,這就是精神,這就是大學的精神,也是同濟的精神。人們告訴我,有1000年曆史的波洛尼亞大學,現在的牆壁四周還是斷壁殘垣,有的地方不得不用水泥柱子把它頂起來,防止它倒掉。當然它一方麵保護了1000年的古跡和文化,但我以為更重要的是保留了一種精神,一種美德。

溫總理的講話中提到了“同濟”、提到了“仰望天空”、提到了“大學精神”、提到了“波洛尼亞”,可謂為校慶畫上了濃沫重彩的一筆,對於同濟品牌形象的提升和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二、黨外的校長

2007年是中國的換屆年,世界都在關注中國政府的用人策略和政策走向。這時,一個巨大的信號出現了:4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經表決決定,任命同濟大學校長萬鋼為科技部部長。萬鋼出任科技部部長,成為“文革”後首位出任部長的民主黨派人士。這不僅是我國政治體製改革道路上具有裏程碑式意義的一件大事,在同濟大學的百年曆史上也是第一次。萬校長出任科技部部長,不但說明了中央對萬校長工作能力和成績的肯定,也是對同濟大學近年來的發展建設的充分肯定,更是校慶前夕,從中央傳出的一大喜訊。一時使得萬鋼校長成為風雲人物,同濟大學也榜上有名了。恰逢同濟大學百年校慶之際,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安排,萬鋼一直等到校慶完後,才辭去校長職務;並且於校慶期間以科技部部長、同濟大學校長的身份在校慶大會上做了致詞。這又是同濟大學校慶活動策劃中的第二個亮點,人們在關注國家走向、萬鋼部長時,也對同濟大學投來的欣賞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