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2 高校品牌的傳播測度(1 / 3)

人類傳播是有目的的,無論是人內傳播、人際傳播,還是組織傳播、大眾傳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傳播,人們都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進行的。傳播效果指傳播者借用傳播媒介將傳播內容傳遞給受眾的全過程對受眾、對社會以及對傳播者自身所產生的影響以及由其所帶來的根本性的變化。

目前,有影響的研究傳播方法的專著,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已出版了不少,比如Rager D. Wimmer and Joseph R Dominik所著《大眾媒體研究》;James H. Watt and Sjef A.Van den Berg所著《傳播學研究方法》;Rebecca B. Rubin,Alan M.Rubin and Linda J.Piele所著《傳播研究方法:策略與資料來源》;還有Michael Singletary所著《大眾傳播研究方法》;楊孝瀠的《傳播研究方法總論》;蘇蘅的《傳播研究調查法》等等。但是,專門研究傳播效果分析方法的文獻卻很少。

現在,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以及人們對傳播認知度的提高,很有必要深化研究傳播效果,這既是傳播學發展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傳播效果的需要。根據對傳播效果概念的分析,對傳播效果分析的最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即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要真正地把握傳播效果的定義,既要對其進行量的分析,又要進行質的分析,並把二者科學地結合起來,這是科學地認識傳播效果的正確方法,也是科學地檢測傳播過程的必要手段。

根據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發展過程來看,要能夠準確地把握事物的性質,首要的就是把握事物的量,因為,隻有把握一定的量,才能精確地把握事物的特性、性質及各因素的關係,進而為科學的決策提供依據。量的這種作用並不是自然得到發揮的,它需要人們對已把握的一定數量的事物、事件以及其他信息進行科學地分析,即定量分析。也有人稱為數學分析,即根據數學所提供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量的分析。否則,即使掌握很多的數據也是無用的。根據多年來人們積累的經驗,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就是調查分析法。傳播效果的調查分析,其側重點是受眾對傳播者所傳播信息內容的興趣、可信度以及他們對這些信息內容的認知度和直接使用的能力。從調查分析的方法來看,傳播效果的調查可采用以下基本方法:人員訪問調查法、通訊調查法、觀察調查法、實驗調查法、抽樣調查法、問卷調查法等。

為提高品牌傳播效率,降低傳播成本,品牌傳播者必須對傳播對象每一階段的反應進行衡量。從品牌營銷學的視角看,可將傳播對象的反應分為前後繼起,互為因果的反應階段:品牌知名度、品牌態度、品牌接受、品牌偏好、品牌試用、重複購買、品牌滿意和品牌忠誠。對於高校品牌傳播而言,也就包括了社會公眾對高校的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譽度、品牌滿意度和品牌忠誠度等反應的衡量和測定。

3.2.1品牌知名度測度

品牌知名度是指受眾對高校名稱的識別,能夠回憶或意識到某一高校是某層次高校中的一員。品牌傳播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建立品牌知名度。

品牌知名度水平的測定可采用品牌識別法、品牌回憶法和品牌聯想法。品牌識別法就是在品牌傳播活動前後測定品牌知曉水平。品牌回憶法是從目標市場中選出調查樣本,要他們列舉出某一層次高校的不同高校的名稱。在有些情況下,受眾對品牌的印象是潛意識的,不由自主地回憶起某一高校,這時,可采用品牌聯想法。

通過調查問卷,測定顧客方受眾對學校品牌的知曉程度,可分成從沒聽說、知道、了解、熟悉四個層次。如果有相當一部分答案是沒聽說、不知道,那麼應該盡快從載體建設、宣傳策劃、標識設計、傳播媒體等環節上尋找原因。

知名度反映了一個高校的影響力。(1)可以通過媒體出現頻度調查來反映知名度,具體做法是選取最有影響的10-20種主流媒體,統計本校在這些媒體上連續出現的次數(包括關於學校的報道、師生發表的文章數據等);(2)可以與網站聯合測試自己的知名度,通過網絡調查問卷來查找知名度不高的具體原因。

2006年,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http://www.baidu.com)在高考考生填報誌願前夕,根據廣東地區網民通過百度查詢高校信息的點擊率,排出了最受關注的十家廣東高校名單。

根據百度提供的搜索量數據,各高校可以看出自身的品牌知名度以及競爭地位;同時,還可以分析出以下信息,排在榜首的兩家高校,是第二批本科錄取院校,由於其地處廣東省會廣州、招生量大,因而最受廣東考生關注,搜索量較大的第一批錄取的高校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在當日的“點擊率排行榜”中前10位中,有七家為廣東地區高校,前20位中,有一半為廣東高校。南昌大學、湖南大學等廣東鄰省高校關注度也相應上升。由此可見,廣東考生大多仍傾向於選擇省內及附近省份高校,人們對自己較熟悉的高校有更大的品牌親近感。

3.2.2品牌美譽度測度

如果顧客方受眾熟悉學校品牌,接下來還要檢測顧客方受眾對品牌的喜好程度,要判斷是因臭名遠揚而“知名”,還是因讚揚、喜歡而知名?需要通過深度訪談、匿名調查,弄清顧客方受眾不喜歡的原因,是否屬於品牌形象與顧客方受眾的習慣和心理欲求相衝突。

我們利用網大公司的調查來看看對高校品牌美譽度的測定。

2008年6月10日,高考剛剛結束,網大就在深圳推出了中國大學排行榜(2008),這是網大自1999年首次發布中國大學綜合排行榜以來,第10次發布中國大學排行榜。其中,2008年網大中國大學排行榜聲譽數據,與曆年一致,來源於向大學校長、院士、知名學者和中學校長發出的院校聲譽評分問卷。一共向2561位院士、專家和校長寄出了函件,請他們給大學的聲譽打分,最終收到有效回函473份,有效回複率為18.47%,高過2007年聲譽調查。聲譽調查問卷設計及工作模型依據大學排行專家組論證的結果,采用7分製評分,在最終排行計算中占15%的權重。曆年的聲譽調查結果,對各院校的位次評定比較穩定,反映了大學聲譽的建立是比較長期的過程。曆年排行的實踐表明,聲譽調查的名次與排行榜最終名次符合程度很高,二者互相支持。

大學的品牌聲譽變動幅度比較小。一方麵大學品牌的價值非常重要,不是在短期內能夠打造出來的,因為你沒有辦法改變已經畢業學生的質量,也無法近期內改變在讀學生的質量。一所品牌高校的建設,難就難在優秀的校友資源的積累。另一方麵,張維迎教授認為,反過來說,一所大學一旦樹立了自己的強勢品牌,倒閉起來也一定的時間;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大學改革的動力可能比較小,也造就了大學的保守性品格。給了我們的名牌大學一個鬆懈的機會,沒有像企業一樣在市場沉浮中的緊迫感和變革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