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1高校品牌的傳播策略(1 / 3)

媒體廣告等計劃性傳播方式在影響顧客感知方麵是遠遠不夠的,顧客通過各種不同的信息溝通方式與組織產生接觸。組織的各類信息對顧客的感知有著不同的影響,顧客信息的信任度從左到右逐漸遞增,非計劃性信息最值得顧客信賴。如果信息傳播方式之間不能相互協調,就會產生信息傳播方式之間的矛盾,降低顧客的感知質量,這主要因為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組織的傳播活動日益依賴於各種傳播專家,而各專家或部門由於其技術和利益的壁壘,往往從部門的角度審視傳播活動,使得傳播活動之間缺乏協作性。因此,組織需要各種信息傳播方式,以傳達出口徑一致的效果。整合傳播的概念就應運而生了。

整合營銷傳播(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是由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舒爾茲率先做出係統理論闡述,並從90年代初期起在西方營銷領域風行迄今。整合傳播是運用多種傳播工具協調組織的各種信息,通過適當的媒體,傳播適當的信息給公眾,以產生協同和效率的新管理範式;它區別於傳統傳播的關鍵在於整個活動的中心由組織向公眾的轉移。整合傳播的推廣宣告了“傳播合作效應(communication synergy)”時代的到來。整合傳播戰略可以分為兩個層次:(a)整合傳播戰術是協調和管理傳播活動,以保持組織信息一致的途徑;(b)整合傳播戰略是組織或品牌通過發展與協調戰略傳播活動,借助各種媒介與員工、顧客、利害關係者建立並加強互利關係的過程。

高校品牌傳播的整合是指高校為了在公眾心目中樹立一個印象深刻、前後一致、不斷豐滿、並有鮮明特色的良好品牌,由專人專班負責協調各種信源,組織各種信道,排除不利於高校品牌塑造的幹擾,將學校統一的品牌資訊傳遞給校內外的公眾。

在過去一段時間裏,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自身形象的宣傳,但是這種宣傳往往沒有統一的指揮和周密的策劃,公眾有時從一所學校不同部門那裏得到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信息。如果不令學校的各種信源協調行動,不銜接學校的各種信道然後組合運用,不圍繞學校的定位和理念提出不同時期信息傳播的主題,那麼高校品牌的傳播就不成係統,如不能形成係統,就不但不能產生協調增效的力量,有時甚至還會相互抵消。下麵我們來具體看看高校在整合傳播中的幾種策略:

3.1.1公共關係策略

公共關係是指社會組織與社會公眾之間的交往和聯係。其本質“是一個社會組織與其社會公眾的傳播管理,其目的是與這些公眾建立一種相互信任的關係。”品牌的公關推廣是指品牌經營主體為獲得公眾信賴,加深顧客印象而進行的一係列旨在擴大品牌知曉度、提高品牌美譽度的推廣活動。高校要做到學生招得進、留得住、推得出,就必須在公眾麵前樹立起良好的學校形象,形成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贏得社會公眾的支持與合作,創造一個生存與發展的最佳環境。

3.1.1.1提高公關意識

作為競爭性的社會組織,高校理應與公共關係結下不解之緣,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國內設立公共關係部的學校寥寥無幾,甚至,絕大部分高校領導尚不清楚公共關係到底為何物。然而,與內地情況不同的是,國外以及我國港台地區的許多高校都已設立了公共關係部,並由高層領導直接主管。幾年前景慶虹教授就曾撰文呼籲內地高校設立公共關係部,可惜至今在理論上和者廖廖,在實踐上更是鮮有付諸行動的。公共關係應該成為高校形象管理的重要議題,主要基於以下幾點需要:

(a)形象識別。將“企業形象識別係統”引入高校,形成“高校形象識別係統”:以高校價值觀為基礎,以高校組織結構為依托,以高校師生的群體意識和校園文化為表現,形成高校特有的辦學思想,以此表現高校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學生就業等方麵的成績。在學校的文化理念、行為規範和視覺衝擊效果等幾個方麵,“高校形象識別係統”能夠對高校形象進行整體包裝和塑造。例如,清華大學的“厚德載物”、長春市公共關係學院的“不學公關能做人,學會公關做能人”都堪稱為經典的辦學理念,北京大學的“一塔湖圖”、中山大學校內的近現代名人群雕等景觀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視覺印象,而這些都是良好校園形象的組成部分。

(b)形象傳播。高校除了本身良好的形象以外,還需要實施有效的公關策略將信息傳播出去,把知名度、美譽度擴展到全社會。雖然我國的一些非名牌高校的重點專業屬於國內一流水平,但由於沒有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造成社會知名度不高的局麵,導致這些高校在競爭中喪失了應有的優勢,可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訓在市場經濟日益成熟的形勢下,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因此,高校應適時引入公共關係的傳播理念和策略,為高校形象推廣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

(c)形象建設。高校形象是可塑的,即通過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的努力來實現“趨利避害”。高校要在塑造良好形象方麵花氣力、下功夫,積極利用、善於利用公共關係這一推廣組織形象的重要手段,開辟高校的廣闊發展前景。例如,近年來興起的高校形象代言人活動就是一種積極的嚐試。通過這種活動,高校可以更直接地向社會展示大學生的風采以及活躍的校園氣氛。

(d)危機管理。公共關係方法較之法律方法更具有親和力,在解決高校危機方麵能夠發揮獨特的潤滑作用,並最終促成問題的妥善解決。隨著大眾傳播的迅猛發展,各種危機事件迅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高校危機事件亦牽動著學生、家長乃至全社會的神經。如,僅2006年,就發生了多所重點高校的學生自殺事件、東北某高校女大學生性愛錄像事件、武漢數所高校英語四級考試集體網絡作弊事件、清華大學家長露宿校園事件、北大男生虐貓致死事件、人大女畢業生網上露腿照事件、北師大“少女總裁”炒作事件等數十條校園醜聞,網絡、電視、報刊雜誌等大眾媒體的深入跟蹤報道,使得這些事件在公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應,網絡上更是掀起了“聚焦高校形象問題,現代大學到底應該什麼樣”的激烈討論。在這些嚴峻的問題麵前,高校管理者稍有不慎,就可能給高校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由此可見,在高校形象建設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出現了形象缺失、形象受損,甚至是形象危機的情況下,公共關係更應當成為高校現代組織管理的重要手段。高校引入公共關係已是刻不容緩、迫在眉睫的事情。

3.1.1.2協調各種關係

高校發展的最佳環境是一個內部團結、外部和諧的統一環境。因此高校必須協調好學校內部和外部的各種關係。高校的公關對象包括在校學生、潛在學生、學生家長、谘詢機構、中學、立法機關、政府機構、校友、基金會、友好院校、商業團體、競爭性院校、新聞媒體、地方社區、一般民眾、學術機構、評估機構、教職工和董事會等。

(a)教師關係

教師是學校辦學治校的主體,是學校的中堅力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要素。因此,學校要關心教師的各層次的需要,職稱、學術研究、教學工作、工資、生活福利等問題;同時,要增強管理的透明度,與教師進行充分的雙向溝通,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意見箱、對話會、民意測驗等形式,給教師發表意見的機會,重視他們的合理化建議,增強教師的責任感。隻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教師工作的責任感和榮譽感,逐步培養教師“熱愛學校、熱愛工作、熱愛學生”的情感,自覺地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將自身的前途與學校的命運緊密聯係在一起。

(b)團體關係

學校各處室係部、黨團支部、工會、協會等,在管理學上統稱為團體。團體之間的關係融洽,各司其職,配合默契,能增強學校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學校管理層要協調好團體的關係,明確職權範圍圖,精簡機構,加強橫向聯係,通過各種形式在學校內樹立起顧全大局的觀念,共同為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發揮各自的職能。

與上級主管部門關係是學校外部公共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麵。學校要依靠上級主管部門給予人力、財力及政策上的支持和幫助,學校的各項工作也要接受主管部門的檢查和監督。因此,學校要經常向主管部門彙報學校的近期工作情況,反饋方針、政策落實的信息,爭取主管部門對學校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指導和幫助。

(c)學生關係

學生是對學校最具有影響力的公眾。他們既是學校的教育對象,也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一所學校能否生存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數量和質量。學生畢業後成為校友,演變為重要的外部公眾。他們數量大、社會聯係麵廣,絕大多數學生都會關心和支持母校的發展。所以學生又是學校麵向社會公眾的最可靠的傳播者。學校對學生的公關活動實質上是從教室開始、貫穿在教學全過程之中。可以說,教師的形象、講課的藝術、學識水平是學校品牌在學生認識形成中至關重要的因素。此外,班主任、黨團支部、行政後勤人員等對學生的政治思想、學習、身體、生活的關心愛護也是密切師生關係的重要方麵。教職員工要切實建立起良好的價值觀念和公共關係意識,使學校的教風、學風、校風在學生心目中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d)家長關係

學生的父母及長輩是支持關心學校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學校形象的重要評價者和宣傳者。他們對學校的了解主要來自於孩子,所以,重要的一環是使學生準確地將學校信息傳遞給自己的父母,來協調家長關係。當然,還可以采用家長會、贈寄校刊、邀請家長參加學校的重大活動等方式,使家長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學校的情況,支持學校的工作,並通過他們來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

(e)用人單位關係

高校作為為社會培養各種專業技術人才的場所,與用人單位建立穩固的良好的合作夥伴關係,能使學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免除後顧之憂,也有利於雙方進行多形式的合作,如開展聯合辦學、建立實習實踐基地、多渠道拓寬學生就業門路等。學校要讓用人單位熟悉學校的專業設置和畢業生的素質,同時注意收集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意見和人才培養的建議,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和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盡量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

(f)競爭對手關係

學校之間的競爭主要在生源、師資、教學條件、教學質量、公共關係等方麵展開。這種競爭是學校發展的動力。因此,學校必須開展相關的調查研究,了解社會需求,調整內部結構,加強與兄弟學校的協作與交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穩步發展。

3.1.2廣告宣傳策略

在樹品牌、創品牌的過程中,廣告宣傳的作用越來越被重視。通過主動向社會推薦,提高品牌的認知度、知名度,培養潛在的目標消費群體,才能進一步培養目標消費者的品牌美譽度與忠誠度,才能最終成為真正的強勢品牌。采取適當的廣告宣傳是教育組織規模擴張,迅速提高學校的品牌知名度,拉動教育市場的需求,促進品牌的快速成長,爭取高質量優秀生源的必要保證。自1999年以來,我國連續三年擴大高校招生人數,高校的發展不僅有了量的擴張,更發生了質的飛躍。隨著高校招生計劃數不斷增加,高質量優秀生源不足問題逐漸突顯,如何讓更多更好的學生對本校有所認知是大部分高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在教育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明確品牌成長過程中的優劣勢,製定出相應的廣告計劃,這對於強勢品牌的塑造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