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能隻依賴單一的廣告宣傳而忽略其他形式的品牌培育手段,廣告宣傳應該和其他宣傳學校品牌渠道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3.1.2.1了解目標公眾的媒體接觸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的品牌傳播有其區別於營利性組織品牌傳播的個性特征。因此,針對不同的品牌信息分別運用差異化的傳播工具,對於高校品牌傳播效率的提升將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根據傳播內容與目標受眾的不同,靈活運用不同的媒介,以求在目標受眾群體中產生最大的影響力。高校主要的目標受眾可細分為三類群體:學生、家長、學術研究與專業人士。
(1)學生群體。網絡是他們最常用的,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信息來源渠道。
網絡的出現,為網絡服務商和廣告主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隨著網絡社會、網絡經濟時代的到來,尤其是網上購物及電子商務的啟動,網絡廣告迅速地發展起來。學校利用網絡傳播自身形象,樹立品牌優勢,是運用現代化傳媒方式塑造形象的有力手段,這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現在絕大多數高校都有自己的網站,利用專項欄目全方位地向社會公眾傳播自己的辦學形式、招生信息、招標信息、人才信息、教育資源、科研成果等訴求,受眾範圍較廣,傳播速度也快。很多考生、家長、用人單位、合作學校、合作企業等社會機構和公眾(包括校內公眾)也都不同程度地通過網絡來認識和了解學校。
校園網作為高等院校為特定的目標受眾提供的信息交流平台,將發揮重大的作用。這一現狀,通過各大著名高校BBS的火爆可窺見一斑。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著名高校的校園網管理已限令采取實名製登錄,防止非本校人士進入BBS造成的網絡擁擠。言論自由使得BBS人氣爆棚,但言論自由同樣也使得BBS上信息的公信力降低。因此,在現階段,即便高校的校園網全方位地展示了品牌信息,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與高校這一高級知識群體組織的形象不相符。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高校網絡建設目前還停留在較低層麵上,相關部門缺乏對高校品牌的關注與營銷,傳播的內容與形式等均存在巨大的改進空間。
(2)家長群體。在中國特有的人文環境下,學生的父母及各種直係或旁係親屬都會對學生的擇校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他們也傳遞著社會對於一所高校品牌聲譽評判的各種聲音。針對這類人群,高校應通過事件、專題、VI設計、招生活動等方麵,重點進行品牌信息的傳播。媒介的使用力求體現1+1﹥2的協同、整合效應,實現整合傳播的效果。
(3)學術研究與專業人士群體。高等院校在學術方麵的聲譽可以說是決定了高校的品牌層次和品牌內涵。因此,與之相關的學術見解、專利發明與應用推廣、學術交流活動等應作為高校品牌提升的重要信息。針對目標受眾,在傳播工具的選擇上應首先考慮三個方麵:核心類學術期刊與高級別報紙並重、專利申請與專利推廣活動並行、學術會議與學術研討活動並舉。通過這些舉措來提升高校在學術領域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3.1.2.2確定鮮明的廣告宣傳主題
1898年,美國學者E·S路易斯提出了AIDA法則。他認為:廣告的說服功能是通過廣告信息刺激受眾而實現的。一則廣告要引起人們的關注並取得預期的效果,必然要經曆注意(attention),產生興趣(interest),培養欲望(desire)和促成行動(action)這樣一個過程才能達到目的。在諸多的學校廣告宣傳中,我們可以看到,基本就是一個模板,從曆史變遷到自然風物,從地理位置到學術氛圍,無所不包。給人感覺是這些學校都差不多,都有著深厚的曆史底蘊,秀美的自然風光,優越的地緣條件,活躍的學術氛圍等等。宣傳片看過後,大概很難用不同的詞語來形容不同的學校。這類宣傳片嚴格的來說不能稱為廣告宣傳片,而隻算得上是學校的介紹資料。因為廣告是“we sales or else.(David Ogilvy)”廣告的目的就是促進銷售,否則沒有任何意義。學校廣告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選擇他,讓其他受眾認可他。因此,為了吸引更多的受眾的注意力,並使之對學校產生興趣,繼而有加入其中的欲望,且最終能付諸於行動,學校的每則廣告就都必須有一個鮮明的廣告主題,而且這個主題是獨特的,是令人感動的。這樣才會在一係列的廣告宣傳之後,給受眾一個鮮明可感的形象。
3.1.2.3製定有效的媒介組合策略
從總體上考察,目前高校對媒介工具的利用效率還較低,其相關指標的利用與企業組織相比,其效率遠遠落後於企業組織。因此,根據上述三類群體的不同特性,可選擇製定不同的媒介策略進行推廣與宣傳:
首先,導入企業常用的CIS戰略。從治學理念的宣傳滲透到製度措施的保障執行再到視覺識別的統一強化,向公眾傳遞出一個完整的、立體的高校品牌形象。但從高等院校的導入CIS戰略進程來看,高校的品牌信息戰略,目前還處於無序的“原始狀態”。多數高校隻注重了外在的視覺識別係統的設計,而沒有深入挖掘學校品牌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品牌訴求千篇一律、蒼白無力,在受眾心目中無法留下深刻獨特的印象。
其次,應針對日常性活動與規律化事件進行宣傳與傳播,有頻率的刺激公眾,增強公眾的記憶。如配合上述的CIS戰略,則能更加有效地實現傳播目標。尤其是事件類品牌信息傳播活動,應通過電子或印刷品的媒介工具進行信息傳播。這裏提及的電子媒介工具,主要包括了電視、廣播等。在各種宣傳媒介中,電子傳播媒介是後起之秀,它是隨著電訊技術的發展而成為現代大眾傳播媒介的。隨著計算機技術和衛星通訊事業的發展,電子傳播媒介也便更加能夠迅速而廣泛地向受眾傳播信息。作為先進科技發源地的高等院校本身進入市場競爭之後,在宣傳手段上也不斷更新,利用電子傳播媒介這種新型傳播方式宣傳學校辦學特色也就被越來越多的院校所采用。電子宣傳的主要形式有:刻錄並發放宣傳本校的光盤、製作並發布有關招生政策及計劃的宣傳網頁以及電視廣告宣傳等等。
印刷品媒介工具則包括普通報刊雜誌、各種內部印刷品等。印刷媒介作為高等學校招生宣傳的主要傳播媒介的曆史已十分悠久。從簡單介紹招生計劃宣傳傳單的印製到涉及範圍廣泛的宣傳招貼的出現,從單純枯燥的文字宣傳到圖文並茂的生動展示,從招生季節集中適時宣傳到全年度全天候的時時宣傳——印刷,這種古老的傳播媒介從宣傳內容到形式到範圍到時間,時時刻刻都在發展、進步。各校在不斷完善自我的同時,也不斷利用印刷媒介這一古老卻行之有效的宣傳方式。其主要的宣傳形式是校報、學校宣傳欄、信息欄、學校簡介、招生簡章、畢業生簡介及招貼、報紙廣告宣傳、學校內部各部門印製的宣傳本部門辦學特色的宣傳品,以及各省公布的各年度招生來源計劃附頁的宣傳材料等。
最後,高等學校可通過每年的招生活動實施品牌促銷。從目前的招生促銷活動來看,無論是重點大學還是普通高校,在招生時期都注意運用各種手段與方式,如在重要傳播媒介上推出招生廣告,舉辦招生見麵會、谘詢會等來展現學校的優勢,以吸引家長與學生的注意力,展開對優質生源的爭奪。因招生對象散布的地理位置各樣,這一環節所涉及的媒介也因而複雜多變,應針對不同的情境采用不同的媒介以實現傳播目標。
3.1.3事件營銷策略
所謂事件營銷(event marketing)或稱活動營銷,是一種整合企業內外資源,借助具有企劃力和創意性活動或事件,迅速造勢以達到某種營銷目的的營銷利器。事件營銷常借助話題或製造話題,吸引眾多消費者參與,引發媒體的爭相報道和大眾的口耳相傳,在短時間內達到提升品牌知名度,建立品牌價值,打造品牌形象之目的。
3.1.3.1明確事件營銷的效應
事件營銷尤如一首交響樂,通過整合各種資源,以進行有效的溝通,將營銷活動融入目標公眾生活中,成為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樂於參加的活動;同時這一過程中不斷製造話題,吸引媒體關注並爭相報道。信息時代,媒體是信息的傳播者,是社會的監督者,扮演著指導生活,提供觀點,左右思想的角色,具有極強的主宰力和深遠的影響力。事件營銷在公眾的廣泛參與和媒體的“助威”下,使品牌廣為傳播,深入人心。雖然事件營銷所花心力與所投資金遠大於傳統營銷,但它的效果卻是可預測、可掌握,其功效確能立竿見影,甚至源遠流長。它通過事件來整合媒體、公眾、組織乃至政府的資源,達到廣告效應、宣傳效應、公關效應。
(a)廣告效應
事件營銷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創造話題,借助話題,來吸引公眾紛紛議論,形成“口碑”,起到口耳相傳的廣告效應,達到營銷傳播的目的。如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廣告效應,通過北大專列、北大星、慶典晚會、校長論壇等活動策劃,使人們深深感受到了“北大”品牌的魅力。本章案例中的同濟大學百年校慶也是如此。
(b)宣傳效應
吸引媒體的關注,競相報道是事件營銷的另一特征。高校發現或創造對自己有利的新聞,並讓合適的媒體覺得這些新聞有價值。事件營銷的吸引力在於它是“免費的廣告”。但,它比廣告有更高的真實性,因為它是以正式的新聞形式出現,而不是被讚助的信息;它能夠抓住那些不設防的人群,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正有意識的躲避那些被讚助的信息;它有製造戲劇效果的巨大潛力,因為一條值得注意的事件新聞會引起大家的關注。如2001年,廈門大學招收了一名被其他大學拒絕錄取的殘疾考生,廈大宣傳部就考慮到了它的新聞價值,在宣傳中強調了夏大不拘一格招人才的思路,在公眾心目中樹立了良好形象。
(c)公關效應
成功策劃事件營銷貴在廣泛吸引全民參與,參與度越廣泛,熱情越高,涉入越深,營銷的效果就越好,越有利於品牌資產的建立。我們正處在一個缺乏品牌忠誠的時代,要使公眾對品牌忠誠,與組織建立關係,就必須請公眾參與到營銷活動中來。公眾涉入營銷活動過程是建立品牌和公眾關係的關鍵。融入程度越高,品牌忠誠度越高,公眾與組織之間的關係也就越能穩固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