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明〕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注釋
崇禎五年:即公元1632年。
更定:指夜深人靜之意。一夜分五更,人靜叫做定。
拏:“拿”的異體字,牽引,這裏是劃的意思。
毳衣:皮衣。毳,鳥獸的毛。
霧凇沆碭:形容湖麵被大雪覆蓋而渾朦潔白的樣子。
一白:全白。
餘舟一芥:我的一葉小舟。
焉得:怎麼能夠。更:還。
強飲:盡力喝。
客此:在此地客居。
題解大意
張岱(1597——1679),字宗子,一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出生於仕宦世家,早年過著富裕的生活,喜愛遊山玩水,通曉音樂戲劇。明亡後隱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不做清朝的官。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嬛文集》等。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是一篇描寫西湖雪景的小品文,反映了作者孤高自賞的避世心情。寫景全用白描,寥寥數筆就描繪出一幅湖山被雪覆蓋的圖景。
吟誦說明
這是一篇小品文,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好像是一篇散文詩。本文應當吟誦得比較舒緩,突出其敘情的意味。相比於詩歌吟誦,文章吟誦的音樂性不是那麼強,音階關係並不十分明確。所以,旋律比較平直。
文化常識
二十八宿
古人發現,天象和氣候是有規律的,人們通過觀察天象,就可以掌握農業勞動的時間,所以,中國古代就形成並積累了非常發達的天文知識。
二十八宿(xiù)就是中國古人長期觀察星星總結出的天文知識。古人把環繞在黃道和赤道附近一周天的星空,按恒星組合分成二十八份,每一份各由不同數目的恒星組成,叫一“宿”,合起來就叫“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和我們經常聽到的十二星座類似,都是古人通過長期觀察,按照有特征的星星對天空所作的劃分,不過,西方分出了十二個區域,我們古人則分出了二十八個區域。
古人給這二十八宿分別以動物命名。二十八宿按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分為四部分,這四部分分別和中國古代表示方位的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這四象對應起來。這二十八宿分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