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潔

人生在世,總會麵臨富貴利祿的誘惑。孔子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又說:“見得思義。”可見,喜歡富貴並沒有錯,關鍵在於獲取富貴的手段,要符合道義,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學而優則仕”,當官獲取俸祿是中國傳統士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曆史上,既有像包拯、海瑞那樣廉潔自律的清官,也出現了像嚴嵩、和珅之流貪得無厭的髒官。貪官雖然一度錦衣玉食,富可敵國,但終歸身敗名裂,遺臭萬年,而清官們的事跡卻能千古流芳。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培養清正廉潔的精神品格,無論對於青少年自身的成長成才,還是對於整個國家的廉政文化建設,都是很有必要的。

1.1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

注釋:疏食:粗糧,糙米。水:古代熱水稱“湯”,“水”為涼水。肱:胳膊。枕:以……為枕頭。

語譯:吃粗糧糙米,喝涼水,彎著胳膊做枕頭,我也樂在其中。通過做不正當的事情來獲得的富貴,對我來說好像浮雲。

1.2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天下,弗顧也,係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孟子·萬章上》

注釋:祿:動詞,以……為俸祿。駟:駕同一輛車的四匹馬,或是四匹馬駕的車。千駟即四千匹馬。一介:形容渺小。

語譯:不是他信奉的義,也不是他信奉的道,即使是用天下作為他的俸祿他也不回頭看一眼;四千匹馬拴在那裏,他也不願意瞧上一眼。不是他信奉的道義,一丁點也不給與別人,一丁點也不取於別人。

1.3

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

——《說苑·政理》

注釋:平:公平。廉:廉潔。

語譯:當官要公平,理財要廉潔。

1.4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

——《後漢書·張衡傳》

語譯:君子不因為地位不尊貴而擔憂,他擔憂的是德行不崇高;君子不擔心俸祿不夠多,而擔心智識不夠淵博廣大。

1.5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宋史·嶽飛傳》

注釋:惜:吝惜。

語譯:如果文臣不貪戀錢財,武將不吝惜死亡,那麼就會天下太平了。

經典鏈接

北宋大清官包拯在《乞不用贓吏疏》中寫道:“臣聞: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今天下郡縣至廣,官吏至眾,而贓汙擿發,無日無之。洎具案來上,或橫貸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釁;雖有重律,僅同空文,貪猥之徒,殊無畏憚。昔兩漢以贓私致罪者,皆禁錮子孫,矧自犯之乎!太宗朝嚐有臣僚數人犯罪,並配少府監隸役,及該赦宥,謂近臣曰:‘此輩既犯贓濫,隻可放令逐便,不可複以官爵。’其責貪殘,慎名器若此。皆先朝令典,固可遵行。欲乞今後應臣僚犯贓抵罪,不從輕貸,並依條施行,縱遇大赦,更不錄用,或所犯若輕者,隻得授副使上佐。如此,則廉吏知所勸,貪夫知所懼矣。”

思考

包拯為什麼要懲治貪官汙吏?

經典案例

楊震拒金

楊震,字伯起,是東漢名臣。他性格剛毅,廉潔奉公,留下許多受人讚賞的故事。

楊震熟讀經書,學識淵博,在漢哀帝、漢平帝時隱居避世,以教學讀書為業。後來光武帝劉秀聽說了他的名聲,征召他入朝為官,楊震拒見來使,隻讓人轉告說:“我病重,無法遠行,你讓皇帝另請高明吧。”數次見不到楊震,皇帝使者失望而歸。如此反複許多次,到了楊震五十歲的時候,他才開始做官。當時的大將軍鄧騭眼光非常獨到,善於發現人才。他早就知道楊震有經天緯地的才能,於是數次力薦楊震。因為有大將軍的支持,加上他才能的確出眾,楊震不斷升職,做了萊州刺史,又做了東萊太守。當時知道他名聲的人都說:“這個人一定還會飛黃騰達的。”

又過了幾年,楊震果然進入朝廷做了朝官。他一入朝,就做了幾件讓人震憾的事。第一件是要皇帝斷絕聽從後宮婦人的意見,又讓皇帝為首,縮減宮廷開支,減免天下賦稅。當時的皇帝已經是漢安帝了,漢安帝因為自幼由他的奶娘王聖撫育,所以當上皇帝之後就格外親近王聖,且給她極大的權力。王聖倚靠漢安帝的信任,放縱自己的子女自由出入宮廷,貪贓枉法,仗勢欺人。楊震最痛恨的便是這一類人,於是毫不顧忌皇帝麵子,上書說道:“上古時期,堯舜禹三代聖王流放了四個貪贓枉法的壞人,所以才天下太平。如今我不敢相信皇帝您有堯舜禹一樣的德行,但卻有做堯舜禹聖王一樣的心,可是如果您不將貪贓枉法之人鏟除,隻會離堯舜禹越來越遠啊。想必皇上也聽過母雞打鳴的故事,如果讓女人來禍亂朝政,那麼王朝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何況這個女人居然還放縱子女胡來,皇上您說該殺不該殺?”

有一次,楊震經過一個叫昌邑的地方,昌邑的地方長官王密是他舉薦上來的。王密聽聞楊震經過,到了夜裏竟然偷偷在身上藏了金子來到楊震的住所拜訪他。二人言談正歡時,王密拿出金子來,對楊震說:“你收下朋友給你的金子吧。”楊震說:“你怎麼做出這種事情來?”王密覺得很奇怪,說:“我隻是作為朋友贈送給你,報答你從前的知遇之恩。再說了,這裏隻有你我二人,不會有人知道的。”楊震一臉正色,說道:“你好糊塗啊,我們這個事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王密聽後,非常慚愧,悻悻地離開了。

有人還想為楊震的子孫置辦家產,楊震也都拒絕了,對子孫說道:“讓別人說你們是清官好官的子孫,不好嗎?”楊震後來因被牽連冤枉而死,朝野悲傷,萬民慟哭,都是因為他一生廉潔奉公,為官清正。

點評: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楊震的做法在今天值得提倡嗎?

思考討論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忠臣廉臣。他做官的時候,朝政已十分腐敗。當時的大太監王振把控了朝廷,百官紛紛巴結。地方官進京都要帶上許多金銀財寶獻給王震。隻有於謙,從來不帶任何東西。後來朝廷派於謙巡視河南,因為對民眾極好,他離去時,許多民眾都自發前來送行。幾乎所有送行人都拿著當地的土特產。於謙拒絕道:“我決不要這些東西。”有人說:“您不要金銀珠寶,連土特產也不要嗎?”於謙仍然不受,又寫下一首《入京》詩給人們:“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