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演義》談失人才之道(2 / 3)

若使許攸謀見用,山河爭得屬曹家?

袁紹不用許攸計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過於計較許攸與曹操的故舊關係,其實質也就是以親劃線,終於逼走了人才,招致慘敗。

五、賞罰不明

參見“三國演義的賞罰思想”一文的賞罰不明一段。

六、不識賢愚

不識賢愚是指矛盾已經暴露,形勢十分險峻,人才已經力諫良言,陳述利害,而決策者卻不能擇善而從。因此,它的結果不僅是失去人才,甚至會喪師失地,招致殺身之禍。漢家江山之所以變成軍閥割據的局麵,其導因就在於國舅何進不聽陳琳、曹操的良言力諫,招董卓進京,引起天下大亂。劉表之子劉琮率全部人馬並將荊州等地投降了曹操後,劉琮部將王威曾密告劉琮說:“將軍既降,玄德又走,曹操必懈弛無備。願將軍奮整奇兵,設於險處擊之,操可獲矣。獲操則威震天下,中原雖廣,可傳檄而定。此難遇之機,不可失也。”(第四十一回)可惜劉琮卻不能用此妙計,結果全家都死在曹操手裏,王威也在保衛劉琮及其家小時喪生。

忠臣賢士具有剛直無畏的氣概,因而失去這種人才往往是死別。例如王累勸阻劉璋迎接劉備入川,最後從城門上“自割斷其索,撞死於地”(第六十回),以死來勸阻劉璋引狼入室的愚蠢行為。這種不計較個人得失,不顧個人安危直言進諫的行為,正是忠臣的特征。王累之死,很值得後人深思。

七、以“貌”取人

本文的“貌”是一種寬泛的說法,即表象的意思,包括容貌、年齡、地位、資曆、表現等外在因素。在《三國演義》中,有不少以“貌”取人導致失去人才,遭受挫折的例子。曹操不嫌張鬆醜陋,劉備安取西川?劉繇不小看太史慈年輕,孫策難以獨占江東!關羽曾因身份低下欲出戰華雄而受到袁氏兄弟的斥罵,可是他後來地位高了,卻看不起身份較低的老將黃忠,說什麼“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第七十三回)。這些具有諷刺性的事實,說明“貌”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出身寒微、年紀輕輕、容貌醜陋的人才自古並不少見,可是這種人想要做番事業,往往總是要受到人們的誤解和疑慮,總是要經過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這是值得決策者引以為戒的。

人才投奔他人時,往往貌似狂妄,不曲意逢迎,不喜歡利用社會關係引起對方器重。隻有看到對方誠意後,才傾心相報。他們深信:隻要對方有禮賢下士的氣度和識別賢愚的慧眼,他們的才華就足以打動對方,引起對方的器重。反之就沒有必要引起對方的興趣。這是因為,如果一開始就迎合對方,今後要直抒胸臆,盡情發揮才幹就要受到阻礙。萬一碰壁,還有機會投奔他處。孫權不用龐統,劉備拜之為軍師;孟德亂棒打走張鬆,玄德卻奉之為上賓。

以貌取人具有直接、迅速、省力的特點,頗能適應人的惰性,所以人們常常不自覺地用這種方法評判人,來決定對人才的取舍,這種結論又比較容易被社會接受。事實上,大智者,往往若愚;大才者,常常不堪小用。要想準確客觀評價一個人,不但要多費氣力,還要作長期考察。

八、用人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