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紹是非混淆,公法度嚴明,此文勝也”。“文勝”,廣義上指非軍事才能以外的才能勝於袁紹。袁、曹各自作為代表一方的政治、軍事最高統帥,又處在戰亂之際,應該具有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才能,前文說到的治勝、度勝、仁勝、明勝等亦屬於或部分屬於文勝。郭嘉在這裏主要是講曹操善於依法治國。這從前文所提到的五色棒故事也可以得到證明。而袁紹根本不能明辨是非,不可能處理好國家的事務。不僅如此,他還連自己兄弟之間及子女的事情都無法處理好,致使內耗迭起,骨肉相殘,豈能不敗於曹操?
10.“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此武勝也”。武勝指軍事才能勝於袁紹。這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專業知識問題。兩個對立的軍事集團兵刃相見,雙方統帥的軍事才能直接關係到戰爭的結局。曹操在軍事理論上頗有造詣,在實踐上也確實是善於以少克眾,用兵如神,打了不少漂亮仗。連諸葛亮也在後《出師表》中高度評價他:“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第九十七回),而袁紹不僅自己根本不懂用兵作戰的道理,又不善吸取下屬的智慧,這樣的軍事統帥怎麼能在天下紛爭、群雄並起的形勢下站得住腳呢?
郭嘉的勝敗思想和《孫子兵法》的勝敗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孫子兵法·計篇》說:“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在以上七個方麵中,除“天地孰得”、“兵眾孰強”、“士卒孰練”郭嘉沒有對比分析外,其餘四個方麵都包含在他的“十勝十敗”論中。郭嘉最後信心百倍地對曹操下結論說:“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事實上,一葉可以知秋至,睿智者總是善於見微知著,察端知末,著名的“見象箸而怖”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郭嘉分析的這十個方麵中,隻要通過其中的一個方麵都有可能準確地預測到他們的興亡成敗。而從十個方麵都得出了一個共同的結論,這個結論還怕有什麼不可靠嗎?
從時代背景和評議環境理解領會“十勝十敗”論,我們更能感覺到郭嘉膽識過人,高瞻遠矚。當時,不僅曹操還缺少必勝的信念,天下人也普遍認為曹操無力和袁紹爭衡。後來,在袁紹大軍壓境的情況下,盡管郭嘉已作了上述透徹精辟的分析,以才學聞名的孔融仍然專門來勸曹操說:“袁紹勢大,不可與戰,隻可與和。”(第二十二回)當曹操在官渡大破袁紹之後,在繳獲的袁紹的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左右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操曰:‘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第三十回)一些人不僅是畏懼袁紹,毫無信心,甚至冒險暗中勾結袁紹,連曹操也有自身難保的感覺,這就更可以使人看到郭嘉的見識過人了。人們常說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可是真正能像郭嘉這樣不為迷霧所惑的人畢竟很少。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十勝十敗”論的思想在曆史上並不是出自郭嘉,而是出自被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的荀□。郭嘉和荀□都是先事袁紹,見紹不能成事後主動投奔曹操的,都是善於“擇主而事”的賢臣。他們都是最適合對袁紹、曹操作對比分析的人。作者在這裏運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把荀□的原話加工繁衍成了郭嘉的話,這大約是為了適應虛構荀□被曹操逼死的結局,以求整體上的和諧完整。據《三國誌·荀□傳》載:“紹既並河朔,天下畏其強……□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苛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耳。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禦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太祖悅。”這就是“十勝十敗”論的原型。盡管在這裏隻不過進行了四個方麵的對比,語言等亦不如郭嘉的“十勝十敗”論精當,但兩者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後者是作者由前者推衍出來的。從“十勝十敗”論中,我們不僅可以窺見作者心目中的決策者的素質和從政觀,還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袁紹和曹操的藝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