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與對聯(2 / 3)

2.藝術影響

三國對聯由於作者眾多,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有的長於敘事,有的善於說理,有的寫景狀物,有的寄慨抒情,有的典雅莊重,有的詼諧幽默;有唐詩之情,宋詞之理,可謂嬉笑怒罵,皆成對聯;且不僅有長聯,有短聯,還有對聯故事,有謎聯,有啞聯,可謂不拘一格,形態完備。請看下聯:

拜斯人,便思學斯人,莫混賬磕了頭去;

入此山,須要出此山,當仔細捫著心來。

這是清周亮工題仙霞嶺關帝廟聯,時人傳之,不脛而走。寧夏固原縣、浙江江山、台灣台南均有此聯,可見影響之大。從佛教學者的眼光看,所有磕頭禮拜的人都是糊裏糊塗的,而能入能出的委實太少。這樣的對聯針砭時弊,有感而發,語言活潑,形式自由,內容深刻,用平常的字眼創造了深刻的思想境界,促使人們從呆板的對聯框框和刻意追求語言技巧的迷途中解放出來,真可謂生動活潑,頗有雜文風味,至今仍不失現實意義。請再看下聯:

取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燈四十九盞一心隻為酬三顧;

平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變卦土木金爻水麵偏能用火攻。

這副南陽武侯祠的對聯,在語言技巧上十分出色,它的上聯用了數目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十個數字,而且不重不漏,又將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跡都概括進去了,對之極難。據劉逸生的《真假三國縱橫談》說,此上聯“見《清箄類抄》卷七十,至今尚未找到下聯”。其實下聯是找到了,還有用趙雲長阪坡事跡對出下聯的,但沒有這副下聯成功。從劉逸生的話也可以反映此聯極為難對。這副下聯用五方五行納入聯中,巧妙而妥帖地對上了上聯,又縱情歌頌了諸葛亮的功績、誌向、政策、特長,形式內容都十分成功。這樣的對聯雅俗共賞,更令“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文人雅士刻意揣摩、仿效,它的範文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下麵兩副成都武侯祠聯與此聯頗為相似,亦可印證這副對聯的影響:

心懸八陣圖初對策再出師共仰神明傳將略;

目擊三分鼎東聯吳北拒魏常懷謹慎勵臣躬。

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誌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全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勳。

3.旅遊影響

三國對聯大量分布在三國名勝古跡中。許多三國名勝,有梁就有匾,有楹皆有聯,它們將文學藝術美和書法藝術美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裝點江山,展現在遊人麵前。由於三國故事深入人心,因此三國對聯往往言簡意賅,給人們無限的遐想。沒有三國對聯作點綴,三國名勝的旅遊價值將大為減弱。三國對聯給遊人的影響是高尚的、健康的、積極的,它使我國旅遊事業獨具特色。

四、三國對聯的發展趨勢

盡管社會生活越來越現代化,三國對聯卻不會因為曆史的逐漸遠去而慢慢消失,總的看來,它還會有一定的發展。究其原因:

1.因為旅遊業的發展,三國名勝古跡的維修、重建、擴大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大。人造景點的出現,如建三國城等,都使三國對聯有更多的表現和發展的機會。

2.由於三國熱的持久興盛和深入,比如電視連續劇的開播,有關三國故事和民間傳說的書籍的大量出版等,使三國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基礎更加紮實。隨著對三國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突破,人們的思想也不斷解放,如對魏延的平反、對尊劉抑曹觀點的客觀認識等,都為人們提供了更廣闊的題材。有些三國名勝的文化單位還開展征聯活動,使三國對聯錦上添花,方興未艾。

3.由於我國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文化事業的發展,商業的繁榮,也為三國對聯的發展提供了發展的可能。有的把三國征聯作為一種文化娛樂,如《齊魯晚報》曾征聯如下:

籠中鳥,望孔明,想張飛,無奈關羽;

以下應征分別為《西遊記》人物、《水滸》人物、地名、中藥名對:

1.廟裏僧,著玄裝,念八戒,此乃悟空。

2.鉤上魚,遭童貫,念宋江,求其施恩。

3.山裏狐,吃寶雞,逮雙鴨,飲水玉溪。

4.海外子,遇知母,思當歸,期待合歡。

我們從異彩紛呈的對句中,也可以感受到三國對聯強大的生命力。除了娛樂以外,我們在報刊也時而見到為商業目的而開展的三國對聯征聯活動,如深圳火王公司為其火王牌燃器具開展了征聯活動,設孔明獎一萬元。同時還設有其他獎項,影響較大。征聯是:

深圳火王個個孔明諸格靚;

應征難度很大,在此之前,澳門一家公司也舉辦了類似征聯活動。這些活動都使人們看到,隨著社會的發展,三國對聯也會有所發展。

最後,不能不提到的是,三國對聯中有不少還歌頌了名醫華佗、孫夫人、小喬等,並對他們寄予了同情。這從側麵反映了在封建社會勞動人民缺醫少藥的痛苦,同時也表達了進步的婦女觀,這也將《三國演義》的進步傾向發揚光大了。

可以肯定地說,獨具特色的三國對聯在聯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三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全國係統地收集整理、研究三國對聯,對於三國文化研究和楹聯學的研究發展都有一定意義。

《三國演義》一開頭就是一首人見人愛、千古傳頌的〔臨江仙〕,其詞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詞是我國明代中期文學家楊慎所作。它的正式出處是楊慎的《曆代史略十段錦詞話》,其又名《曆代史略詞話》、《曆朝史說》、《曆朝史記》,明末又被人改稱為《廿一史彈詞》。它共分兩卷十段。第一段為總說,其餘九段,講曆代興亡故事。這首〔臨江仙〕見於第三“說秦漢”的開端,並非說三國紛爭之事。這首詞雖然寫得很好,但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直到清初毛宗崗父子把它放在《三國演義》的卷首位置後,它才伴隨《三國演義》進入了千千萬萬讀者的視野。人們自然誤以為這是羅貫中的作品,或是毛氏父子的作品,想不到卻是楊慎的作品。台灣女作家瓊瑤寫的電視連續劇《幾度夕陽紅》在大陸播出後,即有人指出“幾度夕陽紅”出自楊慎的作品。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播出後,這首詞的來曆又再次被人翻了出來。這首詞意境優美,寫得灑脫而有豪氣,在讀者麵前展現了一幅優美的畫卷,長江、浪花、青山、夕陽、英雄、白發漁夫、樵夫、秋月、春風,都躍然展現在讀者麵前,又令人如聞時間老人的哲語,受用無窮。

“是非成敗轉頭空”,不僅是楊慎的深沉慨歎,也是羅貫中、毛宗崗父子的心聲。但他們並不讓人消沉,一切很容易過去,但曆史的見證“青山”依舊在。他們忠實地記載了臥龍岡的冬雪、五丈原的秋風、官渡的刀槍、赤壁的烽煙。聯係小說讀〔臨江仙〕就更容易使人奮進了。魯迅先生就曾盛讚《三國演義》“講的是國家大事,鼓勵的是智慧和勇敢”。〔臨江仙〕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笑談,既不可能是在曆史見證麵前的瞎談、空談,也不可能是冷漠無情的閑談、清談,而是寄托著人們思想感情和褒貶傾向、人生哲理的益談、趣談。〔臨江仙〕放在小說《三國演義》的開頭位置,後來作為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都是恰到好處的。它是《三國演義》的點睛之筆,體現了《三國演義》的基調。全書的生動情節是它精神的具體體現。這首詞靠小說情節而顯得內容豐滿,小說的內容又借這首詞得以高度概括。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有“鳳頭”、“豬肚”、“豹尾”。《三國演義》以這首〔臨江仙〕開頭,開得漂亮極了。如果少了這首詞,整部作品都會因此而遜色。

《紅樓夢》第一回的〔好了歌〕及其注在小說中的地位和〔臨江仙〕在《三國演義》中的地位十分相似,歌詞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