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口腔護理
新生兒口腔護理是日常護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因為新生兒的口腔黏膜柔嫩,血管豐富,唾液腺發育不足,唾液分泌較少,黏膜較幹燥,如果護理不當,不僅易發生口腔疾病,也常導致消化道和全身疾病,損害健康。
正常情況下,新生兒的口腔不需要特別清洗。但為預防疾病的發生,新媽媽要養成以下幾個好習慣:一是給寶寶哺乳前,要把乳頭和手洗幹淨。二是對人工喂養的寶寶,奶瓶、奶嘴、食具、洗漱等用具應定期、及時消毒。三是不要用紗布和棉簽用力擦拭寶寶口腔黏膜。在新生兒時期,由於哺乳或溢奶的緣故,寶寶的口頰內或舌上常有殘留的奶塊。有些新媽媽喜歡用紗布蘸水去擦,這是錯誤的。因為稍不留意,粗糙的紗布就會損傷寶寶稚嫩的口腔黏膜,嚴重者會引起口腔感染甚至敗血症。
每次給寶寶喂完奶後,媽媽最好再給寶寶喝少量溫開水,將口腔內殘存的奶液衝入消化道,以免食物滯留在口腔中,引起病菌繁殖。如果殘留的奶液不多,也可不用管,因為唾液可起到天然的口腔清洗作用,也可通過唾液達到衝洗的作用。
新生兒有多少特殊的生理現象
新出生的小寶寶由於剛剛離開暖暖的母體,對外麵的新環境不適應,會暫時出現許多特殊的生理現象,比如“馬牙”、“螳螂嘴”、假月經、脫水熱等。沒有經驗的父母被嚇得不知所措,其實這些都是小寶寶正常的生理現象,並不是你家的小寶寶生病了。來了解一下吧!
體重下降:小寶寶在出生後2~4天,不但沒胖,反而明顯地瘦了。媽媽就懷疑是不是奶水不好,別著急,這是生理性體重下降。在1~2周內,寶寶的體重會慢慢增加的。
“馬牙”、“螳螂嘴”:新生兒在出生幾周後,口腔上齶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很像是剛露頭的牙齒,可它們不是真正的牙齒,而被人們習慣稱為“馬牙”或“板牙”。“螳螂嘴”是新生兒口腔兩側頰黏膜的隆起,它是口腔黏膜下的脂肪組織,有利於小寶寶吸吮乳汁。媽媽不必擔心,它們在幾周或數月內就會自行脫落。隻是每個寶寶的體質不同,脫落的時間也不一樣。心急的媽媽千萬不要用堅硬的器物去戳它們,那樣會弄傷寶寶的。
脫水熱:出生2~5天後,有時體溫突然一下升高到38~40℃,這是因為寶寶發生了脫水熱。這時,寶寶表現為不安和哭鬧。媽媽給小寶寶多喝些水,幾小時後就會恢複正常了。
假月經:有些剛出生幾天的女嬰,陰道會流出少量血性液體和白色分泌物,這是假月經和白帶。媽媽不要驚慌,一周左右這些現象就會消失。媽媽所能做的,就是保持會陰部清潔。
乳腺腫大:男女新生兒在出生3~5天後,都會出現乳腺腫大,大約有蠶豆到核桃大小,有的還分泌乳汁。這也是寶寶正常的生理反應,一般在2~3周後漸漸消退。在這之前,媽媽不要用手去擠壓乳房,這樣可能會影響到乳房的正常功能。
鼻子上的黃白點:寶寶出生後,在鼻尖及兩個鼻翼處會有很多黃白色小點點。而這些小點點會在幾周後自動消失。小點點不怕水,正常給寶寶洗臉就行!
脫皮:嬰兒出生幾天後,會出現皮膚脫皮現象。經過幾天的脫皮,小寶寶的皮膚會變得越來越光滑。細心的媽媽要注意觀察寶寶的皮膚是否有裂口,防止外來感染。
眼球震顫或斜視現象:剛出生的小寶寶出現黑眼球上下、左右快速的顫動,或者黑眼珠常常偏向一側,這是眼球震顫或斜視現象。沒關係,幾周後小寶寶的眼球視物就會正常了。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媽媽有必要去谘詢一下醫生。
頭皮水腫:媽媽在正常生產時,寶寶的頭因被擠壓而出現頭皮水腫。媽媽不要驚慌,幾天後水腫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在此期間,媽媽不要用手去揉寶寶的頭皮。
新生寶寶的原始反射
原始反射也叫先天反射,是新生兒天生就有的本事。外界對新生兒的一些刺激,他會本能地做出相應的反應。正因為他的這些動作,才證明他是正常的寶寶。與生俱來的原始反射,會讓父母發現自己的寶寶是那麼“聰明”。快,試試看吧!
覓食反射:用手輕輕地摸一下嬰兒的小臉蛋,他會立即張開小嘴把頭轉向被碰的一側,他以為有好吃的東西送上門了。
吸吮反射:媽媽的乳頭輕觸小家夥的小嘴巴,他會立即“逮”住,並津津有味地吸起奶來。你的手指若不小心被他的小嘴捉住,他也會“裹”住不鬆口的。
握物反射:媽媽用自己的手指去撫摸小寶寶的手心,他會緊緊地抓牢。你會發現小家夥像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一樣有力氣。
頸肢反射:小寶寶把頭轉向一側時,這一側的肢體也會相應的伸直,另一側則呈現彎曲狀態。
腳底反射:當媽媽用手輕輕地撓或敲小寶寶的腳心時,小家夥會把腳趾夾得緊緊的。
邁步反射:用手抓緊小寶寶的腋下,讓他站在小床上或你的大腿上,你會發現小寶寶的兩隻小腳使勁地往前用力,作出要大踏步向前邁的樣子。
以上介紹寶寶的6種先天反射,幾個月後就會消失了。這屬於正常的情況。如果媽媽發現寶寶反射持續的時間很長而不消失,就要送寶寶去醫院仔細檢查了。
這裏還要順便告訴一下媽媽,新生兒的原始反射還有很多,如遇強光時,他會閉眼;當有小毛毛飛入鼻子時,他會打噴嚏;當食物不小心進入氣管,他就會咳嗽;受到驚嚇,他會心跳加快等。這些原始反射不會消失,會伴隨著寶寶一起成長。
寶寶的囟門別亂摸
什麼是寶寶的囟門呢?寶寶出生後,顱骨還沒有發育好,骨與骨之間存在的縫隙,就叫做前囟門和後囟門。在寶寶的腦袋頂,看上去比其他的部位低、柔軟,有時還有輕微跳動的部位,就是前囟門。寶寶的後腦勺就是後囟門。
前囟門下方就是大腦組織。如果寶寶生病了,前囟門就會發生變化,通過它可以查找出病因。正因為以上原因,前囟門需要特別的保護,不能用力地撫摸、擠壓和撞擊。寶寶頭皮意外不慎被劃破,要立即進行消毒,防止感染了大腦組織。另外,天涼的時候,還要注意給囟門保暖。媽媽要盡力消除一切可能造成囟門損傷的因素。
正因為囟門的嬌貴,有些媽媽都不敢給寶寶洗頭了,生怕一不小心碰傷囟門。媽媽這樣做是錯誤的。寶寶小腦袋髒了不清洗,細菌侵入囟門反而對寶貝健康不利了。囟門的日常清潔護理是非常重要的。媽媽給寶寶洗頭的時候,稍加注意就可以。
媽媽過分地關愛前囟門隻需在寶寶1歲之前。寶寶1歲至1歲半時,前囟門就完全閉合了。這時再摸寶寶的小腦瓜就可以放肆一些了。後囟門不能提供有關疾病的信息,因為寶寶出生時它就幾乎閉合,也不用格外的關照。但每個寶寶身體狀況不同,後囟門最晚在寶寶6~8周時閉合。
在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前囟門如果出現過早地閉合,可能就有些不正常了,媽媽有必要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一下。
教你正確抱寶寶
小寶寶出生了,歡喜的父母好想抱起小寶寶愛撫一下,可是小家夥嫩嫩的、軟軟的,不知該如何下手,生怕一不小心弄痛了他而引起他驚嚇和哭鬧。不要緊張,其實小寶寶很容易抱的,來學習一下吧!
橫抱躺在床上的小寶寶時,用左手輕輕伸到他的腰部和小屁股下,用右手輕輕放到他的頭和小脖子下方,慢慢地抱起他,然後把寶寶的頭和小脖子枕靠在你的右臂彎。左手和左臂彎托穩寶寶的小屁股、腰和後背。小寶寶的右側可以依靠在你的胸前,這時注意把寶寶的右手放到他的胸部,防止你的胸部擠到它。這樣小寶寶橫躺在你的懷裏,會很舒服的。左右手可以進行上述相反的操作。對於剛出生的小嬰兒,由於身體比較軟,這種抱姿用得比較多。
小寶寶也可以豎著抱,這種姿勢是針對身體比較硬實的寶寶。將寶寶直抱起,讓他胸部和腹部緊貼媽媽的前胸。媽媽的身體不要挺得太直。由於嬰兒頭部和脖子還不能抬起,媽媽一隻手要托住寶寶頭和小脖子,另一隻手托住寶寶小屁股、腰背和雙腿。對於身體結實的小寶寶,豎抱時也要護好寶寶的腰,稍一疏忽就容易造成寶寶脊柱損傷,影響健康。
抱抱小寶寶,一是讓他小肌肉變得有力氣,二是讓他對父母有親近感,三是可以讓他看看躺在床上見不到的東西,有利於寶寶大腦的發育。可是不要為此就長時間地抱著他。另外,不要寶寶一哭就抱起他,這樣會讓他養成壞習慣,總是粘在你的身上,那樣很累人的。
寶寶的頭發護理
寶寶頭皮的皮脂腺分泌物,如果不及時洗掉,它們會與毛發,以及頭上的灰塵混合在一起形成厚厚的乳痂。寶寶頭上的乳痂不但讓寶寶不舒服,看起來也髒,而且乳痂覆蓋在鹵門上,醫生看不清鹵門的狀態,會影響對疾病的正確判斷,不利於寶寶的健康。因此,乳痂必須清除掉。這裏給你介紹兩種輕鬆解決乳痂的好方法。
方法一:植物油清除法。把經過加熱消毒的植物油冷卻後,輕輕塗抹在寶寶頭皮的乳痂上。等乳痂被植物油浸透幾小時變軟後,再用寶寶專用梳子,輕輕地往下梳乳痂。媽媽用力一定要輕,防止傷害鹵門和頭皮,引發感染。如果寶寶的乳痂比較厚,一次清除不幹淨,就先用溫水把寶寶頭上的油汙洗掉。第二天,再用相同的方法清除乳痂。連續幾天的清理,寶寶的乳痂就會全部被清除光的。
方法二:洗發乳除乳痂。用寶寶洗發乳給寶寶洗頭,也會清除掉乳痂。洗發乳含有微量的化學成分,對寶寶的頭皮多少會有一些刺激,建議用植物油更安全些。
不讓寶寶的頭上生乳痂,媽媽要適時地給寶寶洗頭。每次洗頭後,媽媽都要把寶寶的頭發擦幹,避免寶寶著涼感冒。媽媽把寶寶的頭發剪短,也有利於消除乳痂。
胎毛不要隨便剃
胎發也叫胎毛,是寶寶出生後就有的頭發,是從母體中帶來的。有的寶寶出生時,頭發又少又黃,老人就說,把頭發剃光,以後頭發就長的又黑又密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寶寶頭發的疏密、發質的好壞,與遺傳基因、營養程度、護理好壞、疾病狀況有關。
遺傳:父母的頭發又黑又亮又多,寶寶頭發好的可能性就大些。父母的頭發如果本身就少,寶寶遺傳的幾率也大。
營養:寶寶的頭發又稀又黃,寶寶可能缺鋅了。寶寶後腦勺的頭發都禿了,就是常說的枕禿,這是寶寶缺鈣的表現。寶寶營養不全麵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然了,父母可以帶寶寶去醫院化驗一下,看看寶寶缺什麼成分,再進行補充。
護理:媽媽要給寶寶洗頭。媽媽對寶寶頭部的清潔不到位,寶寶頭上的皮脂、汗液等多了,導致細菌繁殖,對寶寶的頭發生長不利。
疾病:如果不是以上原因,這就需要去詢問一下醫生,寶寶的頭發不好,是否是其他的疾病造成的。
把寶寶的頭發剃光、刮光,頭發不會變多變密的。相反的,給寶寶剃頭時,由於寶寶頭部皮膚較嫩,如稍有不慎刮破了頭皮,會引起皮膚感染,反倒影響頭發生長了。另外,寶寶的胎毛不是必須要剪掉的。如果寶寶的胎毛又多又長,防止天熱長痱子,剪短些就行了,千萬不要剃和刮。
有些寶寶的胎毛不好,父母過分擔憂,就給寶寶頭上抹一些引起促進生發的藥物,這會影響寶寶的健康。寶寶的頭發稀少隻是一個暫時的生理現象,隨著寶寶的長大,加上對寶寶的營養、頭發的細心護理,寶寶的發質會漸漸變好的。
清除鼻屎有好方法
寶寶吃奶的時候,吃幾口就停下來用嘴喘喘氣,再接著吃,或者用小手揉搓自己的小鼻子,這是寶寶的鼻子不通氣了,有可能被鼻涕或鼻屎堵住了,要馬上清除。
鼻屎是鼻子裏沒有流出來的鼻涕,還有分泌物,粘上吸入鼻中的灰塵等,變幹變硬後形成的。鼻屎如果不是很大,媽媽可以用消毒棉簽,撚成寶寶鼻孔大小的細條,然後蘸點溫開水或者生理鹽水,伸入寶寶鼻中把鼻屎變軟後,再換一個幹的棉簽,在寶寶鼻孔裏轉一轉,就可以把鼻屎帶出來了。注意,棉簽不要放入寶寶鼻孔中太多,以免拿不出來,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藥店有專門清除鼻屎的小塑料夾子,也可以買來一試。但是媽媽一定不要用堅硬的器物,以及自己的手指去摳寶寶的鼻屎,這樣會弄傷寶寶鼻黏膜,引起發炎。摳鼻屎最好在寶寶睡覺時進行,防止寶寶亂動,有利於鼻屎的清除。寶寶的鼻屎要是太大了,媽媽不要硬摳,要送寶寶去醫院,請醫生幫忙取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