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衍生品市場,實體貿易的跨境貸款同樣因為人民幣急速貶值出現了變化。以往,申請內保外貸的內地企業通常會利用境內外人民幣的彙率差,通過反複彙兌或購買外彙掉期套取無風險利潤,降低借貸成本。這種如意算盤因為兩地價差的縮小而失去了意義。
中國官方機構對此次人民幣彙率走低的兩次解讀耐人尋味。
早在2014年2月份, 國家外彙管理局發言人公開宣稱,此次人民幣彙率連續走低是市場主體調整前期人民幣交易策略的結果,屬於正常波動,不必過分解讀。“最近,境內外市場人民幣彙率確實出現了雙向波動。對此,要從以下幾方麵來看:一是近期人民幣彙率走勢是市場主體調整前期人民幣交易策略的結果。二是這次彙率波動幅度與發達國家市場和新興市場貨幣的波動相比屬於正常波動,不必過分解讀。三是隨著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改革的深化和市場決定性作用的發揮,人民幣彙率雙向波動將成為常態,市場主體應主動適應、積極應對。四是人民幣彙率在均衡合理水平上的雙向波動有利於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改善涉外經濟環境,防範金融風險。”
中國央行主導此番人民幣彙率的貶值行動,僅僅是出於抑製套利資金的衝動,並非誘導人民幣貶值趨勢的形成。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人民幣兌美元彙率中間價在2014年1月中旬突破6.10關口後,隨即掉頭向下。
3月20日,美元兌人民幣在岸彙率收報6.2286,創近一年新低,盤中更出現6.2330的52周新低。離岸人民幣彙價同日升穿6.20關口,觸發一批可贖回遠期合約(Target-Redemption Forwards)達到虧損臨界點,加上美元兌所有貨幣強勢,加劇了短期內人民幣繼續貶值。這是由於中國央行主動推高在岸中間價,迫使大量對衝基金從沽售美元改為美元多倉,投機者紛紛買入美元來對衝原本持有的期貨衍生工具,由於人民幣多年來累積了太多升幅,機構寧願平倉離場。從實體貿易來看,跨境廠商在申請內保外貸時,紛紛停止了套彙(即外彙掉期),轉而以本幣或美元等單一貨幣借貸。境外投機者已迅速改為做多美元,在中國央行停止幹預前,對衝衍生品持倉觀望。
幾個月的持續貶值,使得人民幣兌美元彙率中間價在2014年6月初跌破6.17,而彙率收盤價在上半年的跌幅更是接近3%。不僅人民幣兌美元彙率出現貶值,就連人民幣有效彙率也是如此。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的有效彙率指數顯示,人民幣實際有效彙率已經由2014年1月的121.2跌至4月的115.16。
6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央行口徑新增外彙占款僅3.61億元人民幣,環比驟降99%;可是5月貿易順差高達360億美元,創下2009年1月以來最高紀錄,而央行並沒有購入美元,拋售人民幣。出現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中國企業開始囤積美元;另外一種可能就是資本大幅外流。
一旦人民幣貶值趨勢的形成引發資本外逃,將會產生金融風險。
長期貶值不符合中國的實際利益,會打亂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部屬。於是,為了讓市場正確解讀中國央行的意圖,新華社在5月7日比較罕見地發布了這樣一份通稿:《人民幣貶值原因浮出水麵》,文章將一季度人民幣貶值的原因歸結為央行的市場操控的“隱蔽行動”,而非市場自發形成的、國際與國內聯動的看空中國經濟的行為。“分析人士認為,央行口徑新增外彙占款與全口徑新增外彙占款較為接近這一事實,在一定程度解釋了2014年以來人民幣持續貶值的原因:外彙占款數據顯示,央行通過向商業銀行全力買入美元、賣出人民幣,引導人民幣持續走軟,最終用意在於增加套利投機成本、打破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如果沒有央行的購彙幹預,資本外流不足以導致人民幣出現3%的貶值幅度。”
該文的結束語是這樣告誡市場投機者的:“央行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中國目前持續的大額貿易和總體經常賬戶盈餘,決定了人民幣彙率不會一直上演持續走低行情。”
同樣是具有國家機構的官方身份,國家外彙管理局發言人刻意撇清中國央行與這次彙率波動逆轉的關係;新華社的文章則高調宣示,中國央行導演了這次彙率貶值。瞻前顧後思之,其間頗多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