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小視的金融隱蔽行動
專欄
作者:王幸平
《無聲的戰爭》的作者艾布拉姆·舒爾斯基是美國外交與安全問題專家,美國情報研究領軍人物。該書是其30年情報研究經曆的結晶。
金融與情報表麵上看毫無相幹,但是就國家金融安全而言、就情報的特征而言,它們彼此之間有緊密的聯係。情報是什麼?情報是一種與政府製定和執行政策相關的信息。這種信息能夠用以保證國家安全利益及應對現實和潛在對手的威脅。
舒爾斯基在第四章用了整整一個章節來研究“隱蔽行動”。在西方的情報詞典裏,“隱蔽行動”是指政府為了實現其外交政策目標,通過秘密行動,對外國(目標國)政府或其政治、軍事、經濟、社會事件及社會環境施加影響的一種努力,以圖達到改變其行為、事件或局勢,拓展己方利益的目的。
但是在金融情報的理論研究與操作實踐中,“隱蔽行動”又具有特定的含義。這首先是由於金融博弈對象的不確定性,因此一國政府在金融市場上的“隱蔽行動”也是多樣的。例如中央銀行通過其影響力、有約束力的“公開勸導”及“窗口指導”來影響市場銀根的鬆緊,或者中央銀行直接采取幹預措施,通過公開買賣貨幣市場票據來直接影響市場銀根的鬆緊,或通過合法的操作手段與渠道(如主權債務基金的操作)在市場上秘密收集籌碼,尤其是在股市上的幹預、彙市上的買進或拋出,繼而影響市場彙率走勢的行動。
押注人民幣升值
2014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兌美元的彙率毫無征兆地大幅波動,並持續下跌,扭轉了人民幣長期升值趨勢。這算是一次中國央行的“隱蔽行動”的典型案例。
過去幾年內,由於中國國內利率水平顯著高於國外利率水平,同時存在持續的人民幣升值預期,造成大量市場主體在境外借入美元,通過貿易渠道流入中國套利,坐享利差與彙差的雙重收益。
押注人民幣單邊升值幾乎沒有風險,除了2008年、2012年一波短暫貶值外,人民幣自2005年以來已累計上漲33%。
人民幣NDF市場是存在於中國境外的銀行與客戶間的遠期市場,主要的目的是幫助未來有人民幣支出或人民幣收入的客戶對衝風險。但是到期時,隻計算差價,並不真正交割,結算貨幣是美元。這樣一個市場為投機者提供了機會。
而且,由於持續的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出現,導致在中國香港地區、台灣地區等離岸人民幣市場上,出現了大規模的對賭人民幣彙率升值的衍生品——“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Targeted-Redemption Forwards,TRF)。這種衍生品的到期日一般為一年至兩年,杠杆率為兩倍至五倍左右。如果在購入衍生品之後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則衍生品買入方獲利,否則衍生品賣出方獲利。根據摩根士丹利的估計,2013年以來,國際投行大概出售了3500億美元TRF,而2014年一季度的未清償餘額約為1500億美元。市場上大多數TRF的多頭防守線在6.15至6.20區間。隨著人民幣兌美元彙率跌破6.20,市場上的TRF多頭會被銀行勒令補充保證金或者平倉,這造成大量多頭通過買入美元來平倉,從而加大了離岸市場上人民幣兌美元的貶值。
2014年一季度人民幣彙率的急劇下跌令不少投資者意外,離岸人民幣衍生產品市場的風險也露出冰山一角。
據某外資銀行的一份報告稱,香港地區離岸人民幣市場上的結構性期權產品規模巨大。該行估算2013年人民幣衍生品合約的成交額接近2500億美元,2014年迄今為止的成交額已達到800億美元-1000億美元。
通常的做法是,大多數全球對衝基金主要通過在香港地區購買人民幣,投資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或理財產品,參與買漲人民幣升值的各種套利投資。
該合約類似期權合約,設計的原理是為了持有人對衝彙率風險。如果美元兌人民幣能保持在行使價之上,持有人在商業對衝外還能獲得額外利潤。在人民幣維持單邊升值的預期下,購買這種產品是較為簡單的獲利方式。
央行出手 過猶不及
當市場期盼著人民幣兌美元彙率破六時,一季度以來,人民幣彙率卻勢如破竹地貶值,即期彙率累計下跌800多個基點,將近半年的升值幅度一舉抹平。
中國央行的人民幣貶值行動達到了預期效果,離岸市場被動跟隨在岸彙市調整。在到達行使價之前,絕大部分對衝基金可能已選擇平倉離場,自2005年以來累積的巨額收益完全可覆蓋短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