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關向有鳳凰城之譽。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為這隻雄健俊美的鳳凰提供了千載難逢的騰飛機遇。於是,便有一個古老而又年輕、原始而又現代、純樸而又亮麗、厚重而又富足的寧武英姿勃發地呈現於世人麵前……
53
在前麵的敘述中,我們已經或多或少觸及到了這一章要表達的內容,讀者對今日寧武可能已經或深或淺有了一些印象。應該說,在寧武有文字記載的兩千多年的曆史中,也不乏相對安定詳和的日子。但總體來講,由於地處邊關,這塊土地總是處於戰亂的陰影之下。正如我們在第二章說過的那樣,戰爭似乎成了寧武這塊土地一種揮之不去的“宿命”,幾乎貫穿寧武曆史的始終,貧苦百姓的命運便也常常與戰爭和苦難聯係在一起。遠的不談,僅是上世紀的幾個統計數字便頗能說明問題: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寧武犧牲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1076人,而死於敵人槍炮和屠刀下的普通百姓更是難以數計。讀者一定還記得,1937年日寇第一次侵占寧武,當時隻有七千多人的寧武城,一次就被屠殺一千七百多人!1941年,日寇實行“三光政策”,寧武全縣490個村莊一共被屠殺八百餘人,馬侖村王有才一家20口人就有17口被殺。
1948年春,八路軍一二零師攻打卓資山,寧武一下子就組織起一個五百人的新兵團,奔赴千裏之外的大青山下;同年9月,解放太原的戰役打響,寧武又組成千人擔架團開赴前線參戰,直至第二年4月太原解放。雖然這是人民大眾為自己的利益而戰,為推翻“三座大山”而戰,但不管目的和動機如何,戰爭必然帶來的犧牲是不可避免的。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寧武全縣總人口為52679人,到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卻降為42646人——整整三十年的時間,人口不增反減,且減少一萬多人!如果以戶計算,1930年全縣總戶數為15900戶,1940年則為6216戶——十年間竟減少約五分之三!
在這樣的處境下,“死者長已矣”,即便是活著的人們,其生活狀況亦可想而知。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都無從保障,哪裏還敢奢望什麼“幸福安康”?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狀況才發生根本性轉變。
54
1946年7月1日,在晉綏解放軍的沉重打擊下,駐守寧武的國民黨軍隊棄城南逃,寧武全境獲得解放,較全國解放早了三年多。
但早早獲得解放的寧武人民,生活並沒有立刻好起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解放之後的二、三十年間,寧武同全國一樣,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的生活狀況依然十分艱辛。僅就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吃”而言,1957年分配給社員的糧食人均381斤,“大躍進”的1958年為564斤(這中間恐怕有與“大躍進”相伴相生的“浮誇”成分)。此後,直到1982年,二十多年的時間裏,分配給社員的糧食再未超過400斤,一般都在250斤上下,最少的1965年竟然隻有113斤!這也就是說,解放之後的前二、三十年,寧武的老百姓連“吃飽肚子”的問題也沒解決。
再看農民的收益分配。1957年人均31元,1978年為46.4元,1981年為72.7元。其間一直在30至70元之間波動,最低的1965年隻有24.5元。盡管當時物價不高,但人均不足百元的收入很難應付日常的必要開銷。而且還應將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考慮在內:那些勞力多、工分多、收益分配相對較多的農民,實際上卻很難兌現,因為同時還有許多“欠款戶”存在,所以本應兌現的收入隻能在賬上“趴”著,隻是一個空頭數字而已。因此,1988年寧武被列為省插花貧困縣,2001年又被列為國家重點扶持縣。
當然,我們也應該承認,解放前後畢竟是截然不同的兩重天地。盡管溫飽問題尚未解決,但人們的生活是安定的,不必再遭受戰亂之苦,更不必有遭受殺戳之虞。我們已經知道,1942年寧武全縣的人口總數是42646人,到了1972年——又是整整三十年的時間,一下子增加到了121643人,翻了將近兩番!說到“溫飽”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忽略這一帶根本性的因素——人口的增長。我們並不想在這裏討論計劃生育的有關問題,隻是想說明,“溫飽問題”除了受生產力的製約,還與人口增減有關。同時還想說明,人口的如此快速增長,正折射出社會的和平、安定。“安居樂業”、“平安是福”,這不正是老百姓千百年來最大的企盼嗎?
55
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盡管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未能徹底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但寧武這這塊古老的土地所發生的變化還是非常明顯的。
由於地處黃土高原,山大溝深,還是汾河、桑幹河的發源地,所以寧武一方麵幹旱少雨,另一方麵卻又水患頻仍。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恢河暴發山洪,竟將三關廟戲台衝走,汾河洪水亦將寧化一古廟衝垮。為此,從1952年開始,各級政府就組織群眾挖渠道,築堤壩,建水庫,治荒灘,幾乎年年有工程,從而有效地減少了旱澇災害,並使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以縣城為例,就先後於1953年、1963年、1973年修築三道防洪壩,不但保護了縣城和過境公路,還淤地二百多畝。1940年,全縣僅有水澆地570畝。到1982年,水地麵積就增加到1.8萬畝。即便以大約5000畝的實際保澆麵積計算,也翻了近十番。
我們在前麵說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寧武境內的林木曾遭到嚴重破壞。先是民國政府伐木修建平漢路、正太路、同蒲路,使得大材好材幾近滅絕。接著又是日軍侵占,大肆砍伐,使許多山嶺被推成“光頭”,連風景林和寺廟內的古樹也被大部砍光。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林區開始對部分疏林和宜林荒山實行封禁,以促進森林天然生長。國家還專門建立位於東寨鎮的管涔山森林管理局。縣裏和各公社也分別建立了自己的林場。各級政府還多次頒發護林文件,成立護林組織,采取一係列的護林措施,以加強森林管護,同時還年複一年地開展群眾性的植樹造林運動。雖然,由於“農業學大寨”,為增加耕地,也曾盲目地毀掉一些林木,但總體來講境內的森林得到了休生養息,為最終贏得“黃土高原上生態保存最為完整的唯一的一顆綠色明珠”的美譽奠定了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寧武境內除煤炭開采和零星分散的小手工業外,工業幾為空白。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縣裏相繼創建印刷廠、鉛筆廠、地毯廠、水泥廠、化肥廠、機械廠、農機廠、五金廠、陶瓷廠、製鞋廠、鋁製品廠以及多家社辦機械廠。雖然規模都不大,產量都不高,但卻是寧武邁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先聲,不但改變了全縣的經濟結構(1949年工業產值隻占工農業總產值的0.053%,1978年這一比例便增至68.9%),而且為後來的發展鍛煉了人才、積累了經驗,寧武地毯還打入國際市場,開寧武走向世界之先河。至於煤炭開采,亦得到較大發展。解放前,寧武小煤窯甚多,最多時達二百餘座,但多為季節性煤窯,年平均產量隻有五萬多噸。解放後,區辦、縣辦、社辦、村辦一起上,到改革開放初期,煤炭年產量便增至一百多萬噸,成為全縣的支柱產業。
多山多溝的寧武,行路難一直是人們的一塊“心病”。1949年時,境內隻有一條經寧化、新堡通往岢嵐的簡易公路,直到1952年才有了57公裏長的縣鄉公路,但尚有10個鄉鎮不通公路。從1958年開始,相繼修築開通了城郊、溝川、潘川、西狼、管森、灣高、城陽、石官、爾陽、城嶺、馬火、薛朔、賈下等多條路段。到1978年,22個鄉鎮便全部通了公路,且有約半數的村莊可以通汽車,通車總裏程(包括省道、縣鄉路、鄉村路和專用線)達298公裏,不但方便了人們出行,更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這期間,教育事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1949年初,全縣僅有初級小學84所,教師89人,入學兒童一千名左右,入學率約為30%。到1978年,小學數便增至395所,入學兒童24500人,入學率達96.4%,五年製教育的普及率達到85%以上。同時,中學教育也一直逞發展態勢。幾經整合,到1981年,全縣有完全中學兩所,初中6所,七年製學校26所,初步形成較為完備的中小學教育格局。此外,1952年還在原省立寧武中學舊址上創建了林牧學校(1955年遷朔縣馬場);1959年至1967年,還先後辦過四期衛校,每期一班,每班50人,學製二年;1958年至1960年,還先後創辦林校、師範、煤校、農業技術學校多所職業學校。雖然,根據省教育廳批示,這些學校於1961年先後停辦,都已成為曆史,但其撒下的“火種”卻在長久地發光發熱。而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於全縣人民文化水準和整體素質的提高,無疑將長久地發揮基礎性和關鍵性作用。
這一切變化和成就(受篇幅所限,還有許多變化和成就未能在這裏一一列出),今天看來似乎微不足道,但倘若擱在六十多年之前,說起來無異於天方夜譚。要知道,這些變化和成就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取得的呀!當然,更大更深刻的變化還是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大潮湧動起來之後。
56
在我們中國這樣的國度,農村、農民、農業永遠是一個繞不過去、舉足輕重的話題,所以還是讓我們先來看看這方麵的情況。
“人叫人幹人不幹,政策調動千千萬。”一個改革開放,更具體地說,一個聯產承包責任製,似乎一夜之間,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便如洪水決堤般迸發了出來,那態勢正應了毛澤東同誌八十多年前說過的一段話:“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麼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他們將衝決一切束縛他們的羅網,朝著解放的路上迅跑。”是解放,但這次“解放”與上一次解放不同,是思想的大解放,是生產力的大解放!1979年,寧武全縣推行農業生產責任製的第一年,糧食產量便開始回升。1978年,全縣糧食總產為2136萬公斤,1979、1980、1981逐年上升,分別為2485.5萬公斤、2486.5萬公斤、2500萬公斤,1982年更達到創紀錄的3368.5萬公斤。1984年再創紀錄,達到3612.5萬公斤,較1978年增長69%,“肚子問題”開始得到緩解。
但從1985年起,產量便又出現下滑現象,1986年全縣糧食總產竟又跌到了1920.6萬公斤。問題在哪裏呢?原因人所共知,並不複雜:一是氣候條件差,二是立地條件差,三是生產條件差。山高坡陡,寒冷幹燥,十年九旱,靠天吃飯,有的村莊還不通水,不通路,不通電,怎麼可能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為此,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二十多年來曆屆縣委、縣政府一直將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生存條件當作“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完成土地承包責任製、農村稅費改革等一係列重大改革的同時,從寧武的實際出發,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根治汾河、攔沙保庫、治窮致富”的戰略決策,以治汾工程為主線,動員千家萬戶,治理千溝萬壑,全麵展開汾河流域的綜合治理。如果將這一過程全麵記錄下來,那將是一部內容豐富卻又篇幅浩大的報告文學,所以我們隻好依舊讓統計數字來說話——到2008年年底,全縣共建成五配套高標準基本農田6萬畝,基本實現了用全縣八分之一的土地生產百分之八十的糧食的既定目標。因此,寧武縣連續五年榮獲山西省農田基本建設最高獎“禹王杯”。
治汾工程共完成汾河幹流兩側小流域治理16處,新造林4.4萬畝,其中退耕還林1.02萬畝,控製水土流失5.08萬畝,汾河幹流河道整治24.6公裏,種植護岸林帶36公裏。在暖泉溝流域修建骨幹淤地壩一座,庫容量478.54萬立方米,壩控麵積47.7平方公裏,為全省目前單壩控製麵積最大、功能最多、效益最好的工程。
1995年以來,全縣共投資13714.2萬元,新建人畜飲水解困工程145處,使271個村莊、73074口人、11956頭大牲畜徹底告別了“水荒”,結束了“吃水難”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