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神奇而又瑰麗的山水,孕育了寧武古樸淳厚的鄉風和特色獨具的民俗。遊覽一遍逶迤險峻的棧道古刹,觀賞一番淩空而建的懸空村落,聽一曲粗獷悠長的民歌小調,吃一頓山野風味的農家飯食,再與怡然自得的山民們促膝而坐,拉拉家常,何嚐不是返樸歸真的一大樂事!
39
人類是自然和環境的產物,不僅依賴自然和環境而生存、生活,而且受自然和環境的限製、陶冶,最終形成自身的氣質、氣度、心性、心理、民風、民俗。拿破侖有言:“我的兒子代替不了我,我也不能代替自己。我是環境的產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有一個粗略的計算: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2132年間,包括寧武在內,忻州這塊土地大約有三分之一、七百多年的時間是處於北方民族所建立的政權統治之下。於是,除漢族文化外,秦漢時期的匈奴民族文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族文化,隋唐時期的突厥族文化,宋、遼、金時期的契丹、女真、黨項族文化,元代前後的蒙古族文化,明清時期的滿族文化,或深或淺、或長或短,或強或弱,都不可避免地要在這塊土地上留下影響、痕跡,甚至播種、紮根。
就寧武而言,如前所述,無論是樓煩族還是匈奴族,除戰爭外在各種史藉中幾乎看不到什麼有關記載,而直到那個從大興安嶺鄂倫春嘎仙洞走出,躍馬橫槍走天下,統一了中國北方的鮮卑拓跋,才在這裏留下較為明顯的蹤跡。而鮮卑拓跋對當地民風、民俗影響最大的方麵,筆者以為首推佛教。
40
佛教有藏傳佛教和漢地佛教之分。眾所周知,漢地佛教的傳入始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在洛陽建造了中國第一個佛教寺院白馬寺之後。於是,從佛教傳入中國內地那天起,峰巒特秀的蘆芽山便理所當然受到高僧大德和佛教信徒的青睞,且被當作佛祖毗盧遮那佛的古道場,以致民間還有“西有蘆芽山佛祖之尊,東有五台山禪室之從”、“先有蘆芽山,後有五台山”之說。有文字可考的是,早在南北朝時期,東晉高僧慧遠就曾在此傳教。
慧遠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原平市大芳鄉茹嶽村,當時屬樓煩)人,生於公元334年。他十三歲隨舅令狐氏遊學許昌、洛陽,博綜六經,尤善《老》、《莊》。公元355年,他21歲,與其弟慧持一道,慕名投奔後來成為傑出的佛教思想家的道安,落發為僧,開始精研“般若性空”之學。之後他便在位於五台山西麓的故鄉茹嶽村創建樓煩寺,同時還在與原平毗鄰的代縣茹山白仁岩創建白仁岩寺。無論是原平還是代縣,都與寧武同屬樓煩,相距甚近。說慧遠曾在寧武傳教,當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惜沒有像樓煩寺、白仁岩那樣留下什麼遺存。而且,當時漢地佛教尚處於初創階段,其廣泛流布,形成氣候,是在之後的北魏時期,顯著標誌就是雲崗石窟和龍門石窟的開鑿。
雲崗石窟所在的北魏首都大同,與寧武近在咫尺——不過二百華裏左右,那些高僧大德應當不會無視蘆芽山的存在,不會想不到在此開辟自己的道場。境內不就有疑是北魏時期的五佛造像和青龍山天花洞嗎?我們主觀猜想,如果北魏首都不南遷,今天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也許就不是龍門石窟,而是管涔石窟或蘆芽石窟。
不過,鮮卑拓跋雖然沒有給寧武留下雲崗石窟、龍門石窟那樣的遺產,卻播下了佛教的火種。所以及至唐、宋,境內佛教便蓬蓬勃勃地興盛了起來,寺廟多達三百餘處,足以與五台山相媲美。直到明清兩代,境內寺廟總數仍達百座之多。直至“七七事變”之前,僅寧武縣城周圍的寺廟就有64座。其後,管涔山雖然不像五台山那麼幸運,寺廟大多毀廢於戰爭或其它原因,但是透過我們已經介紹過的蘆芽山太子殿、汾源雷鳴寺以及延慶寺、萬佛寺、萬佛洞等廟宇,仍可窺得往日佛事活動的興盛和佛教文化的發達。
41
延慶寺坐落於寧武城內北城牆下,背倚華蓋山,麵臨鼓樓,居縣城之製高點,麵積5000平方米,有房80間,規模宏偉,結構嚴整,古為晉北名刹。
該寺創建年代無考。據寺內大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延慶寺重修碑記”載,其建於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之後屢經重修。寺坐北向南,前有硬山頂山門3間,山門前有石獅一對,旗杆一雙。山門內東有9脊頂鍾樓1間,上懸明萬曆十二年所鑄鐵鍾一口,重約三噸半。左右廊各5間,內豎青石碑數通。山門內兩耳房塑哼哈二將大型泥塑4尊。與山門正對的中心線上,有該寺主體建築天王毗盧殿,殿闊3間,進深4椽,內有四大天王泥塑,梁枋皆為彩繪飾。天王殿東西有彌勒殿,齋室8間;殿後方為準提殿5間,硬山頂,東西各有二旁門,殿內泥塑3尊。準提殿後為該寺另一重要建築寶藏樓,樓麵闊5間,上下兩層,硬山頂。樓前有東西配房各3間,院內月台上懸掛銅鍾一口。樓東西各有小偏院一所,內設僧房3間。之外,在西偏院之西,另建有小院一處,房舍簡陋,似為廚房、庫房、馬坊。
當年,該寺數年一度的“花龍會”在晉北一帶頗為有名,是晉、蒙、陝、冀等地僧侶香客集會的盛典。屆時,僧侶雲集,設壇受戒,百姓則趕會看戲,走親訪友,況極隆重。可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隨著日軍的入侵,特別是該寺的9個和尚有8個被殺,剩下的一個獨木難支,這一盛會便再未舉行,佛事活動也隨之銷聲匿跡。
延慶寺香火不再,但它卻意外地給我們留下一份極為珍貴的遺產——《萬曆藏》。《萬曆藏》也叫《報恩寺版》,是明代雕版印製的漢文大藏經,由明惠王選侍王氏發善心重刻於南京,陸光祖、錢謙益、周天成、吳崇宗等出資助刊,係《永樂南藏》的覆刻本,但增加了《永樂北藏》續刻的四十一函經籍及其他經卷。全藏共收1659部6234卷,分作678函。現存的《萬曆藏》共660函563部5997卷,雖然缺失18整函及少數零本,但依然是一部罕見的佛教經典巨製和文化瑰寶。
《萬曆藏》原藏於廣西全州金山寺,後移藏於延慶寺的寶藏樓。移藏的原因和年代我們都不得而知,但將這樣一部佛教經典移藏於延慶寺,便足以說明當時該寺地位的顯赫。由於寶藏樓位於寺院後麵隱秘處,寺院內部管理又非常嚴格,平時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進入樓內,所以藏書之事很少有人知道。抗戰勝利後,寺院先是駐紮部隊,後又被黨校用作教室。部隊官兵紀律嚴明,秋毫不犯,何況整箱整櫃的國家財產;而幾任黨校負責人更是深知曆史文物之珍貴,甚至還數次抓獲過企圖入寺的盜賊,所以寶藏樓一直未遭破壞,藏於樓內的《萬曆藏》也得以完好保存。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文物部門調查和征集古籍善本時,才根據有關人員提供的線索,將四大櫃八小櫃《萬曆藏》及部分木刻雕版移藏於寧武縣文化館。應該說,這是延慶寺的一大貢獻!
42
萬佛寺位於縣城西約一公裏處,東臨寧(武)東(寨)公路,地處距恢河約百多米的緩坡之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平麵布局呈長方形,正殿和毗盧殿為主體建築,坐北向南。外觀均硬山頂,布以琉璃瓦,頗為華麗。正殿內部結構為無梁磚券窯洞式,檁跨16米,進深6米,內高約10米。
正殿前設門牆,與正殿連成一體。麵闊5間,進深1間,5孔磚券窗,半圓形磚券門內外2個。外門高2.1米,寬1.7米;內門高2.02米,寬1.83米。外觀券棚頂,飛簷鬥拱為磚刻仿木結構,琉璃瓦布頂。正門頂部刻“萬佛洞”三個大字及“萬曆二十八年創建”字樣。正殿及正殿門牆全為磚砌結構,琉璃瓦布頂。整個建築結構與五台山顯通寺的無量殿相似,頗具研究價值。
正殿東10米處有毗盧殿,磚木結構,琉璃瓦布頂,麵寬、進深均3間,外觀硬山頂,總寬12米。
過殿、山門均為硬山頂磚木結構。正殿與毗盧殿間有觀音殿,懸山頂,麵闊3間,進深2間,樓閣式建築,磚木結構,上下兩層。
正殿內現存塑像12尊和懸塑萬餘尊,萬佛寺由此得名。正麵三尊塑佛分別為釋迦牟尼、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平均高度3.5米,寬1.8米,周身彩繪,金碧輝煌,古樸生動,雕工精細,藝術價值很高,其中尤以“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為最。經專家鑒定,認為是全國現存明代雕塑中的珍品。
正殿前門牆內側左右,分豎兩通清代長方形石碑,半圓首,高1.75米,寬0.92米,厚0.19米,記述著順治年間廟宇的修葺情況。
萬佛寺除鍾樓、鼓樓無存外,主要建築正殿和殿內塑像均保存完好。正殿外觀為典型元明時代的硬山頂式,殿內的12尊塑像為縣內迄今發現、保存最好最高大之塑像群。
43
萬佛洞在縣城東南50公裏的寧化鄉境內,與寧化城隔汾河相望,坐落在氣勢磅礴的管涔山支脈寧越山半山腰,山體為紫褐色的紫羅石。
萬佛洞總體建築位於山頂懸崖石壁之上,經人工鑿洞而成。洞前設月台,東西長25米,南北寬11米。台基內築有石洞4孔,其中一孔為僧人的食宿之處。洞內原有一清泉,泉眼處接有木頭水管,用水時泉水可直接流入僧人的飯鍋之內,不用時則以木塞塞住(現已毀)。另一石洞是攀登萬佛洞的通道,欲上萬佛洞可由此進入。
萬佛洞洞口高7.5米,寬8.9米,設有一門洞,高2.7米,寬2.85米。門兩側有兩石柱,達於洞頂,上書對聯一副:“智海圓充含萬象而不遺纖芥,真空方廣現森羅而不隱微毫”,橫批為“華藏海”。兩石柱旁還鑿有兩塊大石碣,碣麵平滑,各題詩一首。
南碣題頭為“銘佛碑記”,銘文為:“岩龕天設自升闊,宵壤渾然一法體,妙相圓充碧障間,靈光深隱丹崖裏。施能工運奇指鑿出慈容無數,已識得白毫處處彰乾坤,何所不如此,明萬曆丁巳仲春妙峰福登。”
北碣題頭為“古今流芳”,銘文為:“本自虛融絕等倫,圓光圓偏砌香塵。飛埃列障含華藏,秉識陶形顯法身。妙首音聳溪澗水,真如相覩碧雲嶙。毗盧性海渾無際,具眼何勞動口舌。登國辭兄偕友一舟覺通遊至蘆芽曆覽迷勝,逐興塔立規,偶至寧化河西,有石碑寺;待舉念券鑿萬佛洞,誘泉目種善因共登覺路右題二首,勒諸石以記歲月雲岩,萬曆丁酉仲春之古書。”
兩石碣高達丈餘,寬盈5尺,筆力遒勁,雖曆風雨剝蝕,字跡尚顯清晰。門首依岩壁鑿就立石匾額一通,上書“萬佛洞”三個大字,在二龍戲珠和團團菊花浮雕的陪襯下特別醒目,落款書“興縣石匠牛建位、牛紹禮、陝西石匠吳宗奇共刻,鬆鶴道人大立書”。
麵對兩石碣,我們心中一動,目光不由得又回到南碣的落款上。妙峰福登,是不是那位被明代萬曆皇帝封為“真正佛子”的妙峰法師呢?事後便趕緊翻閱有關資料,一查,果不其然!原來,頗受萬曆皇帝母親慈聖皇太後看重的妙峰法師,當年受慈聖皇太後之命,為其得一個孫兒祈禱,事後皇後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後來在位僅僅29天的明光宗朱常洛。這一來,妙峰法師更是聲名大振。但他覺得,盛名之下,不可久居,便隱遁到了管涔山,於是也便有了我們這裏介紹的萬佛洞。另有一說,說萬佛洞是妙峰法師奉慈聖皇太後之命開鑿的。有關史料記載,妙峰法師開鑿萬佛洞是在萬曆二十二年,即公元1594年,歲在甲午;而石碣所書為“萬曆丁巳”,即萬曆四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17年。由此推斷,萬佛洞當是於1594年開工,1617年完工,曆時23年。在當時的條件下,這無疑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曆時23年也合情合理。
在妙峰法師主持下曆時23年開鑿的萬佛洞,確實非同一般。洞口頂部設有明窗兩扇,實窗兩扇。遠遠望去,兩扇實窗猶如鑲嵌了兩塊玻璃。中部有一石匾,所書字跡不清。“萬佛洞”三字寫於廟門下端,並雕有小石佛一尊。石洞東西長10.15米,南北寬9.5米,高9米餘。東西壁下築有牆基,高60厘米,寬40厘米。正麵有佛基,高60厘米,寬2.2米。正麵塑有釋迦牟尼佛像一尊,高2.8米,佛座高2.2米。佛右站弟子阿難,高3米。洞頂設有天花藻井,四角書有“華藏世界”,中部用八卦穿頂,高於洞頂。洞內中部兩石柱相對直立,直徑1.4米,與洞為同一基石;兩石柱下部有兩站殿將軍畫幅,高2.6米,寬1.9米;石柱中部有兩小石碣,高47厘米,寬43厘米,記有洞的來曆;柱頂部還塑有無數小佛。石洞東西兩壁繪有壁畫兩組,分天神地獄,畫高236厘米,上麵亦塑有無數小佛。南麵石壁下繪有功德碑4塊,上麵也塑小佛無數。正壁下部連同西壁畫幅上同樣塑小佛無數,小佛高18厘米。各處所塑小佛到底有多少?從未有人數得清清楚楚,想來,“萬佛洞”即由此得名。
立足萬佛洞,我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既驚詫於工程的浩大,雕刻的精美,更為妙峰福登這位高僧所感動。就我們所知,妙峰福登不但是一位造詣高深的“真正佛子”,而且是一位技藝超群的建築學家。五台山標誌性建築大白塔,是他在阿尼哥等前人基礎上重新設計建造的;五台山顯通寺文殊殿、峨眉山普賢殿、南京寶華山觀音殿等三座銅殿(後兩座已毀),是他設計建造的;太原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雙塔寺的雙塔,是他設計建造的;陝西三原渭河大橋,是他設計建造的……一生中他先後設計共建造佛殿無數,還設計建造佛塔6座,銅殿3座,大橋十餘座,給我們留下一件件很難再複製的文化瑰寶。我們真應該感謝這位高僧!
當然,值得感謝的絕不隻是一個妙峰法師。因為看了同在寧武境內而規模更為宏大、工程更為艱巨的清真山懸崖棧道和一座座懸空寺院之後,我們發現集高僧大德和建築學家於一身者還大有人在。
44
我們得先來介紹一下清真山。
清真山亦係管涔山支脈,位於寧武縣城西南35公裏處的涔山鄉境內,由寶鼎峰、玉華峰、紫翠峰、凝碧峰、迎鶴峰、望仙峰、海日峰、掛月峰、麗雪峰和翔鳳山等九峰一山組成,東與分水嶺千年火山為鄰,西與神池、五寨二縣接壤,南連管涔山另一支脈樓子山,北望縣城摩天嶺,分布麵積二百多平方公裏,平均海拔兩千三百米左右。《寧武府誌》稱這裏是“最為勝地”,並繪有清真山示意圖,清晰地標示著九峰一山所在位置。
九峰一山的聲名遠播始於隋煬帝楊廣修築避暑行宮汾陽宮的隋代。因隋煬帝每次來這裏避暑狩獵,除宮娥嬪妃隨行、武將兵丁護衛外,還少不了像薛道衡那樣的文臣學士陪駕,所以九峰一山頗為講究的峰名山名,很可能出自隋代文人之口,無形中給九峰一山平添了幾分典雅。其直接結果是,這些峰名山名一經傳開,立刻引起佛家的向往。伴隨著李唐王朝的誕生,九峰一山便開始出現佛家的足跡。古籍記載,位於涔山鄉小石門村西的仙人洞便始建於唐,普應寺則至今留有唐代貞元年間的墨跡。不過,當時寧武境內佛教活動的中心在蘆芽山,清真山則處於邊緣地帶。
待到進入明代,在妙峰祖師等高僧大德推動下,寧武境內的佛事活動出現又一次高潮,重心便轉移到了清真山,著名的寺廟有北天寺、普應庵、仙人洞、朝陽洞、金安寺、天仙洞、地仙洞、七真洞、九仙洞、朝鳳洞、觀音廟等。普應寺重修羅漢殿碑記稱,當時“猿鶴參禪,魚龍聽法”,其盛況由此可見一斑。這一鼎盛局麵一直延續到清代。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碑記稱:“然而此山之壯麗,絕有奇觀,東有玉華之岫,西擁紫翠之峰,南照掛月之屏,北踞望仙之脈,四麵旋繞,勢若星拱,而或遷客至茲不忍去,騷客到此而願留題,誠聖境也,亦地之大觀也。自若非常之地,必出非常之人,所謂地靈則人必至。自國朝定鼎以來,有僧脫出名者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