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奇特的是,這些寺廟建築大都地處懸崖絕壁之上,由總長42華裏的古棧道項鏈般貫通串連,構成中國佛教史上絕無僅有、宏大規模堪與雲崗石窟相比的懸空古刹棧道群。
45
懸空古刹棧道群的創建年代可上溯到唐代,存於仙人洞的文字和實物均可證明這一點。
仙人洞又名淩空寺,位於小石門村西一華裏棧道中部,是一座淩空“飛掛”於絕壁半腰的古刹,距穀底約50多米。現存大殿麵闊八間,進深兩間,分上下兩層。下層殿內有佛、道、儒三教人物壁畫,主供佛教地藏王菩薩;上層有閣,主供道教玉皇大帝。上下兩層主殿都是通天柱,前置走廊,走廊前為棧橋,棧橋上置望柱7根,下有十幾根木柱支撐。許多古建專家稱它是“中國懸空建築中的奇觀”。大殿左右,各有住房一間,住房內各有小洞。除此之外,因建築前部懸於萬仞絕壁,後部插入石崖洞中,再無別的門戶。西邊石洞壁上原有八卦圖,還寫有一段文字,其大意是:此廟建於唐,因火災幾毀幾建,與古棧道相銜,東可通往金安寺(也有資料記載,仙人洞即金安寺),西可到達龍王廟,並記載了這一帶的棧道裏程共計42華裏。近年來在仙人洞旁又挖掘出唐代經幢。專家們由此斷定,仙人洞始建於唐,而且規模很大,現存大殿僅是古廟宇中很小的一部分,並非主體建築。
不過,整個懸空古刹棧道群的開鑿則是在明清時期。其構建分為石棧和木棧兩種。石棧就是在石壁上鑿石削岩為道,木棧則是在絕壁處鑿岩為孔,孔內插入巨木為支架,支架上鋪設木板,或以連排圓木為路麵。為防風雨,棧道上方往往還有出簷的木頂棚遮護。
這樣的構建,且不說木棧,即便是石棧也十分險峻。它一側依崖,另一側臨澗。一些難以連接的地段,仍需搭架木棧。臨澗一側的一些地段完全裸露,另一些則以隧洞相連。僅是近年來修複的千餘米棧道上,大小石洞就有56個,其中41個是棧道內側石壁凹進去的明洞,另外15個是棧道穿行的過洞。——這種棧道與石洞交替銜接,在我國現有棧道遺存中尚不多見,因而成為涔山棧道的一大特色。明洞中最大的一個高十多米,直徑兩米多,洞內盤有火炕,砌有窗戶,築有閣樓,是僧人修行之所。過洞之高寬,一般可容兩人直立行走,狹窄處縱使一人行走,也須匍伏跪行。
有些地段,還因地製宜,或圓或方,鑿出各種形狀的孔洞式“過門”。當你的視線穿過孔洞,向洞的另一側望去時,遠山近峰、藍天白雲、清溪碧水、綠樹紅花盡收眼底,成一奇觀——人們謂之“鏡中景”。
總長42華裏的棧道主要有兩處。一處位於小石門村村後,經懸空寺,過水簾洞,沿石棧通往深山密林之中;另一處位於張家崖村村後,經曉祖寶塔,過十方禪林,沿木棧和石棧交替構築的棧道,同樣可達深山密林之中。整個棧道在峻峭挺拔的山巒半腰婉蜒回環,如同一條裙帶纏繞著整座峰巒。因年代久遠,兩處棧道的木棧多已腐爛毀棄,石棧則基本保持原狀,尚能通行。為此,自1997年以來,有關部門對兩華裏的古棧道進行了修複,並在原址恢複重建了觀音殿、毗盧殿等,成為一處特色別具的旅遊景區。
進入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古樸雄偉的山門。站在山門前遠望,一座高達四百多米的峰巒翹首屹立,酷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這便是九峰一山之一山翔鳳山。四周有玉華峰、寶鼎峰、紫翠峰、掛月峰環抱拱衛,使翔鳳山更顯得挺拔雋秀,氣勢非凡。穿過山門拾階而上,一路鬆杉成蔭,苔蘚密布,鳥語花香,水聲涓涓,不知不覺間千餘米的林間小道已到盡頭。跨過一灣清溪後,有208級新築的台階直通懸崖棧道腳下。按佛家說法,登上108級台階後,攀登者便可盡除108種煩惱,猶如人之重生,故名“回生階”。走在石階上,腳下便發出清脆的回音,所以回生階又名“回聲階”。其回音悅耳動聽,如磬似鼓,被專家譽為北京天壇等全國五大回聲建築之一。
登上回生階,便到了懸崖間新建的六角涼亭,可稍作小憩。由此上古棧道有兩條險路可通:一條是在懸崖上鑿出放腳的窩坑,百餘米長的兩條鐵索懸掛在窩坑旁,遊人須借助鐵索牽引而上,如同探險攀岩運動,沒有一定的膽量和氣力是不敢問津的,但有許多年輕人卻偏偏喜歡由此而上;另一條供一般遊人登攀,由木梯、石階和防護性鐵索組成的通道,雖然也很險峻,但不像前一條路那麼存在危險。
上得棧道,第一處建築是觀音殿。它是這一段古棧道的起點。殿依山而築,巧妙地利用了崖上的天然石洞,在空間有限的懸崖半腰建成麵闊3間9米、進深10米的大殿,內塑十八羅漢朝觀音像。觀音像按佛教密宗教派所傳形象塑造。殿旁是一通清代道光年間重修該寺時立的石碑,碑文大略記載了這座寺廟昔日的繁華情景。
從觀音殿出來,沿著略加整修但仍保持原貌的古棧道前行,轉過一處險地,再鑽過一個石洞,又是一座坐北麵南的大殿——毗盧殿。殿距穀底百多米,同樣麵闊三間,進深10米,內有毗盧遮那佛塑像。
由毗盧殿東向而行,時而穿石洞,時而越棧道,時而彎腰爬行,時而下蹲挪移,雖無險卻有驚,備嚐艱辛卻樂在其中。穿過15個過洞中那個最長的長達15米的過洞,便是西禪院了。聳立於三百多米高的石壁凹回處的西禪院,實際上卻隻有大小五間禪房,後半部分嵌入石崖洞中,前半部分淩空懸掛,險要異常。在古代,西禪院是普應寺方丈的寓所,修複後改作十三始祖殿,內塑從東晉到民國一千七百多年中十三位中國籍佛教宗派始祖的像,簡稱十三始祖像。
從西禪院石門洞中鑽出,折而向北,有大佛殿遺址。據說,大佛殿是原普應寺的主體建築,為坐西向東二層閣樓式建築,甚是壯觀,可惜毀於兵患。
立足已毀的大佛殿遺址,回首剛剛穿越的棧道、古刹,我們不禁浮想聯翩。確實,規模如此宏大的懸空古刹棧道群,在中國佛教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其開鑿之艱巨未必遜於雲崗石窟。且不說那些石洞、石棧需要一錘一釺地開鑿,光是那些鋪設棧道的巨木和建造佛殿的梁柱,我們簡直想象不出,在當時的施工條件下,是如何一根一根地從山下或山上運送到半山腰的?又需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我們確確實實被震撼、感動了!
我們還想到,如果這一長達42公裏的懸空古刹棧道群保存完好,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不!應該說“申遺”還是小事,更為重要的是,它留給我們的將是別一份兒精彩。但“此情可待成追憶”,如今麵對這份被毀棄的精彩,我們也隻能備感遺憾了。
46
由大佛殿遺址經石階向西北方向攀援,便可抵達翔鳳山山巔。山巔建有曉安和尚的墓塔——曉祖寶塔和“神棚”小廟,在當地名氣頗大,因為民間傳言,這位曉安和尚並非等閑之輩,而是明末崇禎皇帝的四皇子永王朱慈炤。看來,了斷紅塵的出家人也未必真能置身世外。曉安和尚來此深山老林本為避世,但其鳳子龍孫的身世卻還是讓他聲名大噪。
對於四皇子永王朱慈炤的下落,正史的記載是“失考”,而民間卻另有說法,說是闖王李自成攻打京城時,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召集子女入後宮,將公主們都殺死,安排皇子們逃跑。四皇子永王逃到寧武,選擇清真山出家為僧,取法號曉安,暗寓祈求大明江山安穩之意。曉安和尚德行過人,圓寂後弟子們便在肉身上塑了真身像,隨後又建造了曉祖寶塔,將其奉為清真山之祖。民間亦流傳有不少有關曉安和尚的故事,說他常常語無倫次,卻又每每應驗,因此將其奉若神明。每逢農曆的初一、十五,總有不少當地百姓到曉祖寶塔跪拜禱告,據說還很靈驗。
曉祖寶塔為六角七層(有兩層已毀),原高二十多米,氣勢非凡。塔體為磚石結構,仿木挑簷,每層都有眼光門,第四層每麵雕刻一個大字,合起來即觀世音菩薩的心咒:唵、嘛、呢、吧、咪、吽。塔基下的墓道長78厘米,寬42厘米,墓口有兩扇石門,高1.3米,寬0.5米,厚0.08米。墓室長1.8米,寬1.5米,高1.7米。墓內原有曉安和尚的肉體全屍堆塑,文化大革命時被毀。墓葬上方有小廟,俗稱“神棚”,內塑曉安和尚坐像一尊。塑像後石壁上嵌石碣,刻有四個大字——“曉祖寶塔”,左書“洞山正宗三十世雪映頭陀法子德賢永建”,右書“康熙壬辰歲次季夏吉旦”。目前,寺名已改為十方禪林。曉安祖師的顱骨在維修墓室時發現,現存寺內,為鎮寺之寶。塔後還新建房舍十幾間,供僧人居住。
曉祖寶塔四周,古木參天,異草生香。參天的古木中,有一棵落葉鬆據說已經死去數十年,但近年來竟然又重新吐綠,長出新芽,實屬罕見,給曉祖寶塔和懸空古刹棧道又增添幾分奇特和神異。
47
無疑是受了懸空古刹棧道的影響,寧武境內還有一種別處少見的習俗——懸棺葬。
懸棺葬是我國古代的葬俗之一,但主要流行於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台灣、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等南方省區的的少數民族地區。而在氣候幹燥、盛行土葬的黃土高原,則無此習俗。不可思議的是,在寧武涔山鄉的石門峽穀裏,竟然也發現有懸棺存在,且多達五、六十具,構成一個在中國北方罕見的懸棺崖葬群。
石門峽穀全長3公裏,峽穀中有十幾座聳立雲際的石壁,最高者三百多米,最低者也有百餘米,宛若一扇扇敞開的巨大石門。峽穀中部有個小山村,就是我們前麵提到的小石門。峽穀盡頭是一座金字塔型的峰巒,其下方就是懸棺崖葬群。從小石門村後麵的石壁爬上高約六十米的古棧道,便可看到各種形式的懸棺葬。其形式大致有五種:
第一種形式為洞穴式懸棺。在棧道沿途的絕壁上,有很多風化而成的小洞穴,洞內多盤過火炕,原是古代和尚修行的地方。其中有些洞穴內停放著懸棺,有的棺材已毀,屍骨暴露;有的則幹成了木乃伊。有一洞內停放著兩具棺材,尺寸很小,據推測棺內盛裝的是兩個未成年人。
第二種是懸吊式崖葬。在棧道中部,有一座吊橋掛在兩邊形如石門的絕壁上,跨度60米,離地麵50米。站在吊橋上東望,可見數百米外的絕壁上有鐵鏈懸吊著三具棺木。這種懸葬形式顯得甚為莊重、講究。
第三種是棧道轎式葬法。在淩空飛掛於絕壁半腰的古刹仙人洞西麵不遠處的棧道上,有一較大的洞穴,至今還保留著石砌窗戶牆,內放一個大木龕,頂部雕刻花卉圖案,設計氣派,雕工精細,樣子有點像古代的轎子,相傳是一位高僧坐化其內。
棧道西部是清代建築龍王廟,龍王廟北的石門幽穀中,是懸棺最集中的地方,現有12具棺木。其中一部分是直接放入石洞中的懸崖洞穴式懸棺,這是懸棺的第四種形式。
還有一種是在絕壁上鑿小洞橫向釘入木樁,棺材放在木樁上,這是第五種形式,叫懸樁式懸棺。
據考察推測,這一葬俗形成的年代並不久遠,遠至明朝中葉,近至民國及抗日戰爭時期。所葬者大體有如下幾類人:一是圓寂後的僧人;二是戰死的將士;三是沒有後裔的孤寡老人;四是不準入祖墳的死者,諸如溺死、吊死、意外傷亡、犯罪刑斃等非正常死亡者;五是夭折的小女孩兒(當地風俗女孩不準入娘家墳)。另外,也可能有講究風水特意選擇崖葬的富人和高僧。不管將自己懸掛半山腰的是什麼人,問題是,在一向盛行土葬的黃土高原,為何會在這一小片地區出現懸棺葬?這一習俗究竟起始於何時?尚無準確可信的結論,還有待專家考證,也給遊客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和探索餘地。
48
懸掛於半山腰的不僅僅是幾具棺木,還有整個的村莊。
為遠離塵世,便於修行,將寺廟築於深山之中、絕壁之間,似乎不難理解;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將故去的人葬在峰巒之巔,似乎也可以理解。而明明有溝有穀,卻將整座村落建造在懸崖之上,就有些匪夷所思了。但在清真山山麓、涔山鄉境內,就有這種建在危崖絕壁間的懸空村,而且不止一個,是三個:王化溝村、五花山村、曹家梁村。三個村相距很近,遠望好似空中樓閣,天上人家。其中王化溝因條件較為成熟,已經列為管涔山民俗景點供遊人參觀。
王化溝深匿於深山老林中。僅二十餘戶,六十多口人。村莊背倚危崖,麵臨深淵,分布在近一華裏的絕壁上,海拔兩千三百多米。村西石崖上聳立著一塊長條巨石,村民親切地將其稱作石人,村莊所依托的大山也叫作石人山。村中房屋依崖就勢,高低錯落,坐北向南,避風向陽。因山腰懸崖空間狹窄,房屋後部坐落在崖石上,前半部則懸空而建,下麵以豎立在天然石壁上的大木柱支撐,看似危險,實則相當堅固,至今仍有清代建築完好無損地保存著。由於地盤不足,就向空中伸展,因此還有許多樓閣式建築。房前無院,隻有一條走廊。各家走廊之外多用木料橫豎組合,懸於空中,便是街道,十分奇特。騾、馬、牛、羊、豬、雞、狗的圈舍雖然不像住人的屋子講究,但也都經過精心策劃,精心建造,使牲畜不致掉入萬丈深淵。——總體看去,無論是布局設計還是實際構築,都無不顯示著山民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
當然,放眼更大的範圍,這也並非寧武山民的獨創。在學術上,這樣的民居叫幹欄式建築,是一種古已有之的民居習俗。此類建築風格的形成,主要是山民們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一種因地製宜的創造,是人類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發明的一種生存方式。細細考究,其成因大致有四:一是當地山高坡陡,缺少平地,將村子建於懸崖之上可以騰出較為平坦的地塊用於耕種;二是雨水充足,易發山洪,將村子建於懸崖之上便於防洪防潮,儲藏物品;三是將村子建於懸崖之上,可防兵匪騷擾,防野獸侵襲,便於自衛;四是交通不便,缺磚少瓦,而當地大木巨材唾手可得,取之不竭,建造成本低廉。有這麼多的優越性,山民們又何樂而不為?
生活在這裏確實有許多優越之處。王化溝不缺水,不缺糧,不缺柴,更不缺新鮮清純的空氣,也沒有整日不斷的噪音和防不勝防的汙染。村民們靠山吃山,除養些牛、羊、雞、兔,種些蓧麥、山藥外,再刨些藥材,采些蘑菇,編些筐筐簍簍之類的山貨,換來油鹽醬醋,睡火炕,燒木薪,推石碾,圍石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過得自然古樸、安然自得、怡然自樂,頗有幾分“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味道。外人往往很難理解,當地山民為什麼會選擇這麼一種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們也曾問及村民,他們都難以說得清,隻是說祖祖輩輩一直如此,已經習慣了,並且認為所居之處是一塊風水寶地,因此就一代接一代地傳承沿襲了下來。
你若有興趣到這塊“風水寶地”走一趟,領略一番山民們那原始質樸的生活風貌,定然難以忘卻這“世外桃源”的古風鄉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