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多山,且地處黃土高原腹地,免不了帶幾分荒涼和貧瘠。但也正是這“荒涼”和“貧瘠”,阻隔了現代之風的浸染,保藏留存了一個令人陶醉、迷戀的寧武。
奇險雄秀的蘆芽山,名冠三晉的汾河源,舉世罕見的高山平湖,天下稀有的萬年冰洞,遮天蔽日的茫茫林海,一望無際的天然草甸……整個寧武就是一幀神奇而又瑰麗的山水畫卷。
23
走進寧武,迎麵撲來的首先是一座座如屏似障的大山。
山是堅實的,也是博大豐饒的;山是厚重的,又是深奧神秘的;山是壯闊的,更是多姿多彩的。多山的寧武,便因此擁有了一處處或雄險、或奇絕、或幽邃、或瑰異的天然景觀。蘆芽山、清真山、樓子山、林溪山、華蓋山、禪房山……座座峰巒座座秀,道道山嶺道道景,千百年一直來為人們所青睞、神往,其中又首推被譽為“全晉第一崇山”的蘆芽山。
蘆芽山位於寧武縣城西北約70公裏的管涔山腹地。清人秦雄褒雲:其“西連岢嵐,東接寧武,南跨靜樂,北倚五寨,為全晉之崇山,邊垣之捍衛。山處北地極邊,寒氣凜冽,炎暑凝冰。山峰過峻,常多大風,砂石飛揚,晝日晦冥。及風定澄觀,但見高巒層疊,上插霄漢,雲蒸霞蔚,與天為際,極宇宙之奇觀。”顧炎武著《天下郡國利病書》稱:“蘆芽一山,崔巍挺拔,高出雲霄,類似蘆芽而磅礴迂回,雄踞中原。”《晉乘蒐略》說:蘆芽山“雄勝與清涼(五台山)抗衡。為全晉第一崇山。盤踞六十餘裏,高二十裏。峰巒特秀”。
蘆芽山主峰尖峭巍峨,怪石嶙峋,海拔2736米。每當雲遮霧障之日,其峰尖突出於翻伏騰湧的雲霧之上,仿佛蔥蘢茁壯的蘆葦嫩芽破水而出,生機勃勃,鮮嫩欲滴,翠色贏人。古人稱之為“蘆芽滴翠”,為寧武古八景之一,蘆芽山亦由此得名。
天下名山僧占多。奇峰滴滴翠的蘆芽山便順理成章為佛家所青睞,被尊為毗盧佛古道場。唐宋時期,這裏就已是馳名全國的佛教聖地,山上山下寺廟林立,香火極旺。有詩為證:
此地絕炎蒸,猶疑到不能。
夜深知有雨,寺靜若無僧。
枕潤連雲石,窗寒照佛燈。
平生多賤骨,寒逼恐難勝。
這是那位倒騎毛驢的首創者、宋代詩人潘閬隱居蘆芽山時留下的《蘆芽山》詩。而據《山西通誌》記載,唐時蘆芽山就已是“琳宮鐵塔,闍黎千眾,招提萬間,亦足抗衡古清涼!”如今,佛寺大都毀棄,最為人們神往的是建於山之絕頂的太子殿。
太子殿是除五台山和青藏高原外國內海拔最高的石砌建築。殿身為石砌正方體,無梁結構,四角由四根鐵柱支撐,銅瓦蓋頂,金碧輝煌,殿頂中央置球形鐵柱,既是裝飾物,又是避雷針。殿門由石條砌成,門楣上鑿“太子殿”三字;兩側鑿石聯,上聯為“複慈雲於中國”,下聯為“性潔雨於邊方”;石聯外側鑿兩個工整雄勁的大字:“佛祖”。殿中所供“太子”,就是佛祖如來的法身毗盧佛。每遇荒旱,遠近州縣的百姓便頭戴柳梢帽,光腳赤膀,敲鑼打鼓,用纏了紅布的長杆抬著當地的龍王爺,穿山越嶺,長途跋涉,一路跪拜到“離天最近”的太子殿祈雨。為表示對佛祖的虔誠,祈雨者還往往要用香火自灼手臂和身體。據傳,這種做法很是靈驗,祈雨者總是與風雨結伴而歸。在風雨中歡呼雀躍的鄉民們,便少不了將親手編織的柳葉衣和柳條圈佩帶在那些祈雨英雄的身上。
平日裏,登臨太子殿則是觀賞蘆芽勝景的最佳去處,也是遊覽管涔山者的必到之地。但是欲登“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的蘆芽山巔,須經十字墕、望佛台、肉甕子、大天澗、束身峽、小天澗、九桄梯,過溝轉崖,曆盡艱險,方能抵達。而正是這一處處的深峽險澗,才使得整個攀登過程充滿了樂趣和韻味。
24
十字墕就是十字路口,位於蘆芽山主峰腳下,是四周山巔和森林環抱的一片約十畝左右的台地。既是十字路口,自然四通八達。其東是梅洞峽穀和小蘆芽山;其西穿過一段林間小路,是傳統的登山出發點冰口窪,再往西約十公裏,是華北最大的亞高山草甸荷葉坪;北麵緊臨另一亞高山草甸馬侖草原,彼此隔山穀相望;向南攀援,便可直達蘆芽山峰巔。
十字墕原有石佛寺,現存石砌窯洞三眼,洞內有石雕三世佛,造型生動,古樸典雅,是典型的唐代石雕。窯洞旁有一通高大的紫羅石碑,從尚能辨認的碑文中約略可知當年毗盧佛道場的來曆和沿革。石佛寺周圍坪台上,生長著高可齊腰的野草,每當春、夏、秋三季,草叢中野花盛開,隨風搖曳,芳香撲鼻,別有一番情趣,為攀登蘆芽峰巔平添幾分興致。
從十字墕出發登山,爬完“好漢坡”,首先出現在眼前的是“三台看花”之一的西看花台,當地人又稱“望佛台”。這裏坪台高聳,東麵是齊刷刷的石林,其餘三麵都是懸崖絕壁。從台上往下看,成百上千種奇花異卉此謝彼開,隨山勢岩石起伏升降,形成一幅如錦似緞的天然畫圖。古詩《看花台》雲:
凜栗衝寒境,名花披穀繁。
金蓮呈異卉,天澗蔚飛翻。
峰巒如逐浪,錦色隨岩奔。
東峰日出岫,忽聳台榭尊。
登臨縱顧盼,日照群芳喧。
拈花一微笑,胸無沙土痕。
每憶遊縣圃,對此即昆侖。
博望不能到,乘槎何處尋。
詩中提到的金蓮花在古代被認為是佛花,是佛家待客時茗茶配伍中的上品,有清火敗毒、健腦提神、解渴消暑之效。另外還有一種花叫玲玲香,十幾步以外就能聞到其香氣,而且經久不散,直到嚴冬花枯之後猶存,因此古人名之為“蘆芽異香”。立足望佛台,隻見漫山遍穀野花爭豔,蜂飛蝶舞,香氣襲人。花乃天地之至美。在這眾美雲集之處,曾有多少人盡飽眼福、流連忘返?在眾多癡迷者中,最甚者也許應數傅山先生,竟生出“醉死花叢中”的意念。
望佛台之東有一險境,因其在兩峰之間形成一個深不見底的深澗,掉下去便會成為甕中之肉,所以當地百姓便名之為“肉甕子”,形象的稱謂中既有善意的提醒,也不乏調侃。古代文人則稱其為“石豁天險”,雅雖雅也,卻遠不如老百姓的命名傳神有趣。這一景觀極具探險的誘惑力,但目前一般人隻能下得去,卻難以爬上來。如果真是有備而來,樂於從崖邊下去,走上探險之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高達五十多米的巨石“猴王”,高大的雲杉在“猴王”身邊像一棵棵小草。從“猴王”巨石向西,在一高崗上又有一塊高約三十米的巨石,酷似一條騰躍掙紮的大魚,“魚”脖子上還有三圈坪石,色如殷紅的鮮血;巨石頂部分為兩片,活像魚口大張,朝天發問。民間相傳,當年東海龍王第九十九太子金龍太子因不忍心讓蘆芽山這塊風水寶地受旱,便私降甘霖,因此獲罪,被玉帝鎖在石豁,之後化為石魚,所以被名為“石魚問天”。又傳,金龍太子變成石魚後仍舊不忘恩澤蘆芽山,每當天旱需雨之時,魚頭搖一搖,方圓十裏有雨;魚尾擺一擺,方圓五裏有雨。每當下雨之時,這裏便有雲霧蒸騰,洶湧而起,使蘆芽山雲遮霧罩,所以當地人又把這裏叫作“發雲圪洞”。由此再往下行,有兩座高約五十米的花崗岩石峰相依而立,勢如奔跑,其中一峰形似一粗壯男子,頭部棱角分明,眉骨突起,顴骨清晰;另一峰像一苗條女子,麵部線條流暢秀美。喜歡聯想的遊人認為這對石峰酷似古代行俠仗義的豪傑,稱之為“義男俠女峰”。
在“肉甕子”南端有蛇坡,毒蛇很多,須格外小心。大凡有經驗的探險者,總是邊走邊喊,以驚跑野獸,叫作“喊山”;同時,探險者還須持一木棍,邊走邊探路,體驗一回名副其實的“打草驚蛇”。
經過“肉甕子”,穿越古毗盧佛道場的山門“南天門”,太子殿便近在眼前。看著雖近,卻是真正的可望而不可及。因其南麵是萬丈懸崖,東、西、北三麵則有束身峽、大天澗、小天澗等深澗險峽橫亙,雖相隔咫尺,卻難以逾越。所謂“束身峽”在佛頂與另一險峰之間,因兩邊峰壁從山腳下起就相鄰而不相連,雖然到峰頂時夾縫漸寬,但是仍舊不足一米,僅可容一人側身通過,故稱“束身峽”。而“大天澗”則在太子殿西側,是一道深不見底的澗穀,澗中雲霧飄浮,瞬息萬變,神秘莫則,望之目眩。至於“小天澗”則與束身峽相連,其深難測。相傳,古代有一次祈雨,敲鑼人跨越小天澗時因心情緊張,失手將銅鑼落於澗中。第二年又來祈雨時,人們聽到“噹”的一聲,原來是頭年祈雨時跌落的銅鑼此時才落地——傳說不免誇張,但也足見此峽之深。臨澗俯視,但見鬆濤澎湃,雲遮霧罩,頓生乘舟漫遊、羽化登仙之感。
盡管艱險種種,但人們又怎麼能止步於這些深澗險峽呢?於是便在束身峽與佛頂之間搭建了九光梯。九光梯係用當地所產落葉鬆製成,因有九級而得名。雖然落葉鬆木質堅硬,結構亦堅實牢固,可梯下便是望不到底的深淵,所以人走梯上,還是由不得膽顫心驚。有一首古詩專寫此處之險:
聳身近帝閣,俯視何曾蹬!
斷岸杵臼形,溶溝峭千仞。
九光梯是攀登佛頂的必由之路。跨越九光梯,便可登上蘆芽山最高峰——太子殿。太子殿南側還有一景觀,名舍身崖。古代祈雨,要在舍身崖頭設三牲祭品。負責祈雨的“大善雨”(僧人)頭頂烈日,兩臂上燃香,每日隻用七顆大棗充饑,以表誠心。由於殿前麵積很小,靠近殿門處又被祭品所占,所以“大善雨”隻能跪在崖邊,雙腿則懸在崖外。而且,跪拜時間少則三五天,多則七八天,待到老天下雨,已是氣息奄奄。因此,作“大善雨”必須有不怕掉下萬丈懸崖的勇氣和決心,故名“舍身崖”。
如今,舍身崖邊有鐵欄杆環護,遊人盡可安全地漫步於太子殿四周,飽覽蘆芽風光。立足殿前,但見五座利劍般的石峰直指雲天,酷似蘆芽破土,雄而險,奇而秀,極為壯觀。遠-處的紫峰崖、石猴崖、秀峰嶺、鳳凰嶺、臥虎坪、蓮花峰諸山山勢挺拔,姿態各異,並有林海簇擁,奇石點綴,盡顯大自然之旖旎。倘若季節相宜,或是時間湊巧,還可觀賞到蘆芽日出、蘆芽佛光、佛頂流雲、雪映金秋等奇景秀色。
25
登山觀日出,曆來為人們所心向神往,泰山、華山、五台山、峨嵋山等名山,都是觀日出的理想去處。蘆芽山亦然,且特色別具,極為壯觀。
觀日出自然須在天氣晴好的日子裏。紅日將出未出之時,東方先是逐漸地由灰白變為乳白。隨後,就有一道道亮光噴射而來,給蘆芽山的各峰尖鍍上一層金箔般的亮色,狀似蘆芽的座座石鋒便變作一把把金光閃閃、直指雲天的利劍。緊接著,一輪紅日從東方雲間冉冉升起,狀如磨盤大的火球,紅如朱漆。一時間,蘆芽山的大小峰巒便都披上了紫紅色的外衣,漫天雲層亦被染得色彩斑斕,格外壯麗。山腰間,雲霧起伏翻卷,覆蓋了千山萬壑,隻見滾滾雲浪,不見茫茫林海,與山巔染金鍍銀的峰巒構成一個仙境般的瑰麗世界。幾分鍾後,紅日漸高,隻見東方金光萬道,天際彩霞滿目,群山流金溢彩,大地錦秀如畫,這時任誰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慨。
與蘆芽日出相比,蘆芽佛光則較為難見,隻偶爾出現於夏日雨後。通常情況下,其乍看像雨後彩虹,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俱全;定睛細看,是萬道金光,酷似一個金色的轉輪,或是像一個不斷轉動的圓形“屏幕”。隨著“屏幕”的轉動,“屏幕”上不斷變幻出各種圖景,或宮闕,或仙人,或山水,或花鳥,忽隱忽現,忽明忽暗,奇妙而神異。用現代科學解釋,這是蘆芽山特殊的地形、氣候和光線折射所形成的一種奇特的光學現象,但人們將這種奇妙景觀與毗盧佛道場聯係起來,稱之為“佛光”。倘能見到佛光,則被視為人生的一大幸事,可遇而不可求。
蘆芽山的另一壯麗景象——佛頂流雲,遊人倒是可以經常遇到。特別是進入雨季,蘆芽山一帶的天氣總是陰晴不定,且不說陰雨天氣,就是平常日子,也總有或濃或淡的雲霧在山間飄移盤旋。倘若登上海拔兩千七百多米的山巔,飄移的雲霧就會情意纏綿地將人包圍起來,如同進入雲海之中。自佛頂向下望去,隻見潔淨的雲霧無拘無束地遊蕩翻騰於峰穀之間,時而輕輕飄浮,時而疾馳猛進,時而如團團棉絮,時而像縷縷飄帶,時而似碧波蕩漾,時而若怒濤翻卷……此時此刻,不隻是人在雲端走,雲在腳下移,而且當雲霧從山頂掠過時,眼前的山石樹木似乎都在悠悠移動,遊人亦仿佛乘坐巨大的方舟在無邊無際的雲海之中遨遊,心蕩神馳,飄飄若仙。
如若恰逢金秋,蘆芽山呈於遊人麵前的則又是一番別處少有的景象——雪映金秋。每年國慶前後二十多天的時間裏,是管涔山開始成熟的季節。灌木紅了,霜葉紅了,野果子紅了,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山上山下仿佛點燃了簇簇篝火;落葉鬆黃了,樺楊黃了,百草黃了,黃得遍地鋪金,耀眼奪目;山菊花開了,或雪白如絲,或碧藍如玉,花團錦簇,爭相展示著自己的身姿;醋溜溜熟了,麵果果熟了,油瓶瓶熟了,馬茹茹熟了,果實累累,香氣撲鼻;隻有雲杉、油鬆、柏樹依然綠得青翠,綠得生機勃勃。這一切,原本就已使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如果氣溫驟降,來一場初雪,茫茫林海立刻變作一塊巨大的白綢,將色彩紛呈的金秋景色映襯得更加鮮豔、亮麗,宛若白綢之上繡花萬朵,五顏六色,濃淡相宜。此時登臨蘆芽山,立足太子殿,俯首近觀,極目遠眺,無不令人迷醉,隻恨眼少,難覽眾美。
此時此刻,撲入你眼底的還有另一奇景——兩塊平展遼闊的高山雪原,那便是在別處難得一見亞高山草甸荷葉坪和馬侖草原。
26
荷葉坪坐落在寧武、五寨、岢嵐三縣交界處,與蘆芽山、馬侖草原成三足鼎立之狀,因山頂平闊如柄碩大的荷葉而得名。
荷葉坪海拔2784米,較蘆芽山還高48米,是晉西北最高的山峰。花崗岩山體雄偉墩實,與蘆芽山的尖峭挺拔形成鮮明對照。沿山邊俯瞰四周,隻見萬山奔湧如逐浪,千村疏散似星辰,紫氣嵐光,江山如畫,寧武、五寨、神池、岢嵐、靜樂等縣可盡收眼底,被當代旅遊專家譽為“錦繡中華”。
荷葉坪麵積8715畝,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亞高山草甸。其山體雖屬花崗岩結構,但寬廣平坦的頂部覆蓋著厚厚的土壤,含有豐富的腐殖質,特別適合於森林、牧草和中藥材生長。坪台之上,碧草如茵,野花盛開。夏秋之際,附近各縣的鄉民們將牛馬驢騾趕上坪台之後,基本就不再管理,一直持續到白露前後,老百姓把這種放牧方式稱為“寄坡”。由於草中含有柴胡、大黃、黨參、黃岑、金銀花等中草藥,營養十分豐富,所以民間有“放牧半月,增膘一指”和“瘦畜可肥,病畜可醫”的說法。幾個月下來,牛馬驢羊毛色亮,身體壯,價值倍增。
荷葉坪海拔高,氣溫低,晝夜溫差大。即便是三伏炎夏,夜間仍可結冰,是理想的避暑勝地。一旦入秋,山頂的積雪便不再融化。此後一場又一場的大雪堆積起來,便形成蔚為壯觀的高山雪原,直到早春時節仍是如此。
荷葉坪可看之處甚多。山頂不僅有相傳為宋代名將楊六郎屯兵留下的點將台、跑馬灣、石馬棚等古跡,還建有可覆蓋晉西北各縣的4844電視傳播台等現代建築。此外,還有駱駝石峰、荷葉長老、文殊雄獅、石棚馬樁等花崗岩怪石;有保存較為完好的北齊長城遺址;有靜樂古八景之一(寧武在隋代屬靜樂)渳漣異水,都給荷葉坪又平添無窮魅力。
北齊長城遺址位於寧武和岢嵐兩縣交界處的懸崖上。裏外兩側都用當地的紫羅石砌成,中間填有大量的碎石,無灰漿,隨山崖就勢而築。露出地麵的部分平均寬度大約五米,頂寬三米左右,高約四米。2000年,中國長城學會會長羅哲文老先生到此考察,認定其為北齊長城,而且是目前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北齊長城,所以很多遊人都要在此佇立許久。
渳漣異水在荷葉坪東的馬頭山上。《靜樂縣誌》載:“(蘆芽山)高處有渳漣池,又一名金蓮池。水深丈餘,廣十丈。其色若金,泛光熠熠。朝則紛鬱祥雲,夜則輝映皓月。遊覽者或以金珠投水中,宛若眼底,手摸之不可獲。八景渳漣異水即此。”《寧武府誌》亦載:“渳漣池,或作彌勒池。深丈餘,廣盈數丈。澄清及底,流光若金。故又謂之金蓮池。源出荷葉坪東馬頭山。東流至蘆芽山下淨水池,與清漣水合。”
渳漣池原為一處神秘、幽雅的高山湖泊,深3.5米,廣35米。神話相傳,池中為金龍居住,故水呈金色,所以又名金龍池。池邊花團錦簇,芳草如茵。池水陽烘不涸,陰霖不溢,清澈見底。但由於氣候變化,池中今已無水。不過,通過明代詩人趙夢麟留下的的《題八景渳漣異水》詩,我們仍可想見這一高山湖泊的奇異美妙:
丹溪泛下金蓮坡,
漾漾金波映薜蘿。
影徹半空飛紫電,
光搖三峽瀉銀河。
明沙夜月瑤池景,
赤水秋霞玉液波。
應是王母臨曉鏡,
水晶宮裏弄婆娑。
27
天地造化真乃神奇。在尖如竹筍的蘆芽山旁造了一個形如荷葉的山頂平原後,似乎仍然意猶未盡,隨手又造了個馬侖草原。
馬侖草原俗稱黃草梁,海拔2721米,與蘆芽山南北相望,僅隔一條數百米深的山溝。整個草甸分前梁、後梁、豬拱坪三大塊,總麵積近六千畝,略小於荷葉坪。清光緒《山西通誌》稱它是蘆芽山的北嶽,與三台看花、北峰並列為蘆芽山三大勝景。
同荷葉坪一樣,馬侖草原的花崗岩山巔上覆蓋著十幾米厚的土壤,因枯枝敗葉積累多年,土壤內含有豐富的腐殖質,為牧草生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亦是當地鄉民“寄坡”的理想去處。又由於冬季漫長,夏季短暫,地麵上凍出許多尺餘大的球包,當地人把這些凍漲球叫成“金龜馱寶”,它是亞高山草地的重要特征和明顯標誌。草甸上以沙草科寸草為多,從春末到夏秋,綠草連天,草叢中點綴著絨線菊、野罌粟、搖佳佳、鬼見愁等多種野花。春秋兩季,草地周圍的鬆杉樹上霧淞、冰掛晶瑩剔透。隆冬,雪野茫茫,分外壯觀。
馬侖草原除草甸外,也有不少獨特景觀。
有北齊長城遺址。遺址橫貫草甸東西,露出地麵的高度為1.3米,平均寬度五米左右,也是用紫羅石砌成。因年代久遠,雜草野花幾乎把牆體全部覆蓋,遠遠望去猶如一條靜臥在草原上的綠色巨龍,又像是草甸的脊梁。
草甸西南方向,有已經坍塌的舍利塔群,是唐代以來曆代僧侶的墓葬。塔群半掩半露,默默地隱沒在灌木花草叢中,引人產生許多遐想。
西北方向海拔最高,俗名草帽頂。頂上有一高台,民間傳說是當年多次與楊六郎交戰的遼國大將韓昌的點將台,想必是有意與荷葉坪的楊六郎點將台相呼應,使人們不致忘記民族的紛爭與融合吧!
東南方向有怪鬆苑,總麵積約兩千平方米。這裏的鬆杉不像別處的鬆杉那麼挺拔高聳,樹高隻有三五米,枝條橫生漫長,樹姿各異,或老態龍鍾,或前仰後合,或低頭沉思,或點頭彎腰,奇形怪狀中卻又顯示出一種勁骨清風,一棵棵怪樹又宛若盆景,在盤陀巨石和繁花異草的點綴下,構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美麗畫圖。
正南麵有奇石坡,長約三華裏,造形怪誕的山石有的如人若獸,有的似鳥像魚,儀態萬端,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