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馬侖草原還是荷葉坪、蘆芽山,我們流連之餘,常常會產生這樣的概歎:大自然何以這麼“偏心”,給寧武這麼多珍奇的饋贈?而我們在這裏所看到的,還隻是所有饋贈之冰山一角!
28
自古山水相依,有山便有水。山是水的母體,水是山的命脈。多山的寧武同樣多水。粗略統計,全縣共有大小山泉八百八十多處,幾乎溝溝有泉,岔岔有水。溝溝岔岔間,溪流噴珠,飛瀑濺玉,給靜謐的大山平添無限靈氣和神韻。發源於此的山西母親河汾河和橫貫晉北、冀北的桑幹河,更是一路歡歌,滿腔豪情,將逢勃生機和巨大活力送向遠方。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也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山海經》載:“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於河(黃河)”。《水經注》載:“汾水出太原汾陽北管涔山”。其正源則在寧武縣東寨鎮西北約一公裏處樓子山下的水母洞,因而人們將這裏稱為“汾源”。汾源之水和周圍的龍眼泉、象頂石等支流彙合後,流經東寨、三馬營、二馬營、頭馬營、化北屯、寧化、川湖屯、石家莊、定河等村莊出寧武境,流長40公裏。隨後,又流經靜樂、婁煩、太原等34個縣(市),在晉西南的河津市躍入黃河,全長716公裏,流域麵積39714平方公裏,約占全省總麵積的四分之一。它潤澤養育了41%的三晉兒女,是三晉文明和華夏文明的“搖籃”,也是山西的“名片”——上世紀六十年代風靡全國的電影《汾水長流》插曲“汾河流水嘩啦啦,陽春三月開杏花”,至今仍舊傳響於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作為山西境內的第一條大河和黃河的第二大支流,古時候由於生態未被破壞,汾河不僅其正源水流充足,而且溝壑山嶺間均有支流或溪水湧出,彙入其中,所以水量很大。特別是到了夏秋之季,一旦天降大雨,更是河水暴漲,洪峰肆虐,橫衝直撞,禍患慘烈。於是,從五帝時起,治理水患便成為當政者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於是,便有了一位比大禹還要早得多的治水英雄——台駘。
29
據《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台駘。台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就是說,台駘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水官,台駘繼承祖父和父親的事業,疏通了汾河、洮河,修築堤防,治理水患,利國利民,因此受到顓頊帝嘉獎,把他分封在汾河流域。到了春秋時期,鄭國政治家子產首推台駘為“水神”、“雨師”。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台駘被追封為“昌寧公”。到了宋代,又被追諡為“靈感玄應公”,賜號“宣濟員外郎”。曾有古詩這樣歌頌台駘的治水業績:
風鳥書官後,鴻荒障澤年。
神工開天白,帝係出金天。
分野捫參次,山川奠禹先。
按圖移岸後,紀遠昧星緣。
亂女汾洮別,渚姬沈似聯。
唐風誰始祀,魯史至今傳。
簫鼓橫流散,風沙急淄穿。
勢曾吞北漢,潤亦被西邊。
壁馬黃河立,雲旗玉井旋。
軒裳存想象,憑吊一茫然。
台駘治汾的一個重要活動區域就在寧武縣石家莊鎮一帶。位於石家莊鎮境內、確定汾河河道的村莊,還由此得名“定河村”。而且,由於長期的征戰,他與當地百姓建立了深厚感情,並娶陽方村一女子為妻,在定河村定居下來。夫婦倆去世後,亦合葬於此。此後,為紀念其治水功績,各地紛紛建立祠廟,山西境內就有台駘祠6處。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建在定河村、專祭台駘夫婦的“昌寧公塚廟”。
坐落於定河、陽方兩村間大廟坪小丘上的昌寧公塚廟,“左汾濱,右穀口”,占地畝餘,四境開闊。廟內有巍峨正殿三間,殿內塑昌寧公夫婦約三米高的莊嚴坐像;正殿兩側,有東西耳房各3間。房前有配龜座龍首的紫褐色古碑一通,碑高三米餘。此碑立於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距今約七百七十多年,碑文字跡亦清晰可辨,為張守愚所撰。其文曰:“……今按縣境處汾水上遊,實太原之域。昔者台駘能業其官,受封於此。其生也既有功於此,而死乃葬於此,不其然乎?”“子產是以謂‘台駘,汾神也’,良有以焉。”據碑文所述,該廟初建於金明昌、泰和間(公元1190年—1208年),廟址原設在定河村外馬頭山頂,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1520年)始遷於此。如今的寺廟為四合院,環周有圍牆,東南角有山門,旁有鍾樓一間,上懸古鍾一口。寺院內有一株兩人難以合抱、高約十米的巨傘狀古鬆掩映,古鬆與修繕一新的殿堂相映生輝,渾然一體。
千百年來,“定河爺爺、陽方娘娘”的千古佳話一直在石家莊一帶民間流傳。每年的農曆五月十八,定河村還要舉行古會。屆時,當地各村鄉民以及忻州、原平、五寨、岢嵐、靜樂等地的香客和商人和便紛至遝來,到昌寧公塚廟敬香,紀念和祭祀台駘這位“汾神”,並求趨吉避凶,屯滿糧豐,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特別是古會正日這天,廟內廟外鞭炮聲聲,鼓樂喧天,香霧繚繞,火燭熒熒,甚為熱鬧。
30
台駘治汾還給寧武留下一大景觀——支鍋奇石。
就在與汾源近在咫尺的公路旁,有一座酷似大象腦袋的花崗岩石峰,象眼、象鼻、象腿惟妙惟肖。峰頂岩麵光滑傾斜,傾斜度約三十度。就在傾斜的岩麵上,兩塊直徑六十公分左右的石塊卻支撐著一塊高約三米的巨石。這三塊石頭相互疊架,相互之間的空隙可並坐二人,自山下遠遠望去欹側欲墜。以三點成麵的幾何原理衡量,最上麵的巨石支於兩石之上,按常理很難穩定,實際上多年來卻相當牢實。相傳,遊人若以一個指頭去推巨石,似有微微動感;若以雙手去推,則巋然不動;若是三二十人合力相推,同樣動不得紋絲。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溝穀中修築公路時,施工隊擔心巨石滾落下來傷人,曾係上鋼絲繩用大噸位汽車拖拉,結果也沒有把巨石拉下來。因兩塊石頭所支巨石形如加蓋的大鍋,酷似野炊時石頭支鍋狀,所以當地老百姓都叫它“支鍋奇石”。文人墨客則認為三塊巨石相互疊架更像一個“品”字,就又給它起了個雅號,叫“象頂一品石”。據考,支鍋奇石質地為花崗岩,形成於300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期。專家稱,花崗岩能風化成球狀十分罕見,本身就是一大奇觀,堪與世界馳名的“風動石”相媲美。
支鍋奇石又名“鎮魔石”。民間傳言,當年治理肆虐的汾水時,台駘從天上摘來三顆星星置於象頂之上,並以此石為指揮台調兵遣將。平定汾河後,他就把三顆星星留在了汾源,作為鎮壓汾魔的“鎮魔石”。奇石中最小的那塊支鍋石,從側麵細看是個有鼻子有眼的頭像,人說這頭像便是汾神所鎮的汾魔;奇石中上麵那塊巨石的正麵,則隱顯著一副慈祥的老人麵孔,據說那是由於汾神台駘治水時每天都要察看洪水的漲落情況,結果便把麵孔映在了石頭上。奇石上方的山坡上,還有許多聳立的人形石,相傳是汾神治汾時的手下部將,人們便將這一景觀稱為“汾神點將”。
就在“支鍋奇石”下方的石壁上,還有一塊摩崖石刻。石刻通高3.4米,寬1.45米,距地表高0.3米,隱刻著“紫塞長城”四個楷本大字,落款“大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兵備張鳳翔題”。據崔豹著《古今注·都邑》載:“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漢塞亦然,故稱紫塞焉。”石刻雖隻四字,卻蘊含著豐富的曆史內容,既是有關長城的一個永久性記載,又與“支鍋奇石”相互映襯,給秀美典雅的汾源增添幾分厚重,所以人們常常在此駐足觀賞,或拍照留念。
31
走筆至此,我們又想起了我國史學大家錢穆先生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發源於黃河各條支流之兩岸和其流進黃河時兩水相交的那個三角地帶”的論述。經過治理,汾河不僅減少了水患,其豐富的水力資源也得以被廣泛利用。據史料記載,戰國時便有秦穆公“泛舟之役”;漢武帝亦曾乘坐樓船溯汾河而行;從隋朝到此後的唐、宋、金、遼、元、明、清,山西的糧食和管涔山的木材也往往是經汾河入黃河、渭河,漕運至長安、洛陽等地,規模浩大,情景壯觀,史書稱之為“萬伐下汾河”。相傳,當年修建故宮,所用的上等圓木就有相當一部分出自管涔山,通過水路輾轉運到北京的。
當時,水上運輸木材的方法叫“照筏”。實施照筏的坐主,有當地商人,也有從陽曲等地來的外地客商。他們把照筏的時間定在河冰融化、雨水充沛、河道漲滿的春、秋兩季。臨行前,先要經過十幾天的“做貨”,就是將當地百姓在農閑時采伐來的、通過冬季結冰的川道運來的山木積攢在一起,進行篩選加工,首先按木貨的尺寸歸類,接著在圓木靠近兩頭的地方鑿孔,然後再將用火熏、水醮等方式處理過的、有韌性而耐用的樺木藤穿入山木孔內,最終將十幾根木貨牢固地捆綁成筏子。筏子以匹為單位,一匹筏,粗些的圓木由十多根組成,細一些的則由十大幾二十根組成,寬度將近三米。把幾匹筏子頭尾拴在一起稱為“吊”,一般十筏為一吊。所以,每次照筏大約可以運輸山木三四百根。做貨完畢出發時,還要帶上鍋灶、米麵、鋪蓋,備好換洗的穿戴和露宿時搭棚的軟席,再配全掌舵和停筏用的長篙和纜繩。按例一行四至六人,坐頭、把尾各一人,中間照應者二至四人。如無大的波折,經過十多天的風餐露宿,便可由旱路平安返回。時至今日,石家莊鎮一帶尚有一些健在的耄耋老者曾經參與過這樣的木材運輸。
便利的水上交通,同時也方便了人們的觀光攬勝。加之隋煬帝“於汾州之北汾水之源,營汾陽宮”,更助長了人們對汾源的向往。所以從唐代始,北遊汾源便成為成為一種時尚。白居易《送友人北遊》曾有這樣的詩句:“別時暮雨洛橋岸,到日涼風汾水波。”其中“涼風”典出《大業拾遺記》內所記汾陽宮“涼風凜然如八九月”,證明汾源已進入文人墨客的視野。
到得宋代,北遊汾源的時尚依然盛行。在距汾源不遠的岩壁上,有一宋代摩崖題記:
元祐六年秋七月,文思副使知寧化軍事太原王餘,應定山與前朝奉郎通判軍事汝南趙審道,同遊樓子山,飲於漏崖之足,以觀汾水之源。酒酣,公為安懿王玲瓏之瑟,以撫秋思之美。既闕,而奏雪中鬆之曲。是行也,吏部劉善、王錫、魏廓、陸思誠、鞏裕、李昌言、狄秋、榆次尉石伯倫預焉。洛陽鞏裕書。
這一題記對宋朝時人們的旅遊方式、程序、內容、心態等都作了詳細記載。由此可知,宋人旅遊的參與性很強,遊前作了充分準備,旅遊中仔細觀賞和品味自然景觀,還舉行了野餐,在山崖下一邊飲酒取樂,一邊觀賞汾水之源,酒酣之時又撫琴兩曲,一曲為“秋思”,一曲為“雪中鬆”,可謂風雅之至。
此後的曆朝曆代,風光旖旎的汾源一直是人們爭相觀賞的旅遊勝地。為此,我們忻州的那位鄉賢、因著有《瀛寰誌略》而被稱為中國“正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徐繼畬,在《重修汾源廟樓記》中還將汾源與晉祠懸甕山作過比較,讚歎汾源“泓清澄澈,紛綸灌輸,茂樹深林,蔽虧曦景,殆不啻懸甕山之晉水勢焉,而源頭更大矣!”“又以石束汾源,使從龍口湧出,噴薄一溪,灌溉千裏”,將汾源列為“三晉第一勝境”。
但中國人一向是個既善於造景也長於毀景的民族,不斷的天災人禍中,汾源也劫難難免。山西大學教授姚奠中先生有詩雲:
汾陽宮殿歸黃土,
古寺雷鳴記水聲。
寺已不存流水在,
源泉滾滾想雷鳴。
但不斷成熟起來的中華民族,畢竟少了些蠻幹,多了些理性。於是,汾源靈沼、汾源閣、雷鳴寺、民俗園……如今又生機重現,以更加俊美的容姿出現在世人麵前。
32
汾源靈沼也稱“汾水盛源”,又稱“雷鳴寺泉”,係山西名泉,為寧武古八景之一。其出水口海拔1596米,流量為每秒0.4立方米,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汾水正源。泉水從汾源閣一層水母殿下石縫中湧出,先流入一眼水井,然後又流入一個前圓後方的水池。池中水深兩米,池壁上鑿有“汾源靈沼”四字,每字一米見方。經測定,汾源水能見度可達二十多米,因而池水清澈見底,池底砂石粒粒可數,浸於水中的“汾源靈沼”四字亦非常清晰。遊人往往會在此駐足良久,產生無限感想。井上還設有轆轤,供遊人提水品嚐。水清澈甘冽,沁人心脾,使人最直接、最原始地感受到什麼叫“飲水思源”。
“汾源靈沼”池壁上有洞與“龍口”(俗稱蛤蟆嘴)相通,水經“龍口”噴出,便瀉入人工修築、占地百畝的汾源湖。因這一帶地勢開闊,四周有9座山嶺環抱,俗稱九龍口,所以便稱汾源湖西的堤壩為九龍壩。壩西還有一湖,名九龍湖。汾源湖與九龍湖波光粼粼,岸柳成行,漫步湖邊,仿佛置身於西子湖畔。九龍湖東端,是在曆代民間經營的水磨坊基礎上擴建的汾源民俗園。汾源湖之北,汾源靈沼之南,還建有汾源閣;再往南,在樓子山半山腰,是晉北名刹雷鳴寺;樓子山頂端,是高聳入雲的魁星閣。山前的汾源廣場上,則矗立有“治汾十年紀念碑”、“重修汾源博物館紀念碑”和“飲水思源碑”。飲水思源碑由汾河源頭兩塊巨石組成,一立一臥,十分壯觀。——所有這些景觀交相輝映,組合成一幅壯麗秀美的汾源風光圖,展示著汾河源頭獨有的品格和魅力。
汾源閣建於汾源靈沼之上,背靠樓子山,俯臨汾河川,高15米,上下三層,飛簷翹角,雕梁畫棟,莊嚴古樸,氣勢雄偉。閣一層設有水母殿,塑水母娘娘像。水母娘娘像後有一天然石洞,洞內置柳氏坐甕鎮水的漢白玉石雕,泉水就是從雕像下湧出,流入塑像前的水井,然後湧入閣外“汾源靈沼”的。
第二層是汾神殿,塑有汾神台駘全身立像。過去,汾源閣上方的樓子山半山腰還建有台駘祠,已毀。
第三層是廣濟菩薩殿。相傳這位菩薩是龍王第五子,民間稱為“五爺”。據說五爺掌管著人間的風調雨順和百姓的福壽安寧。若憑欄遠眺,巍巍管涔、浩浩汾川可盡收眼底,湖光山色無不賞心悅目,仿佛置身畫中。
雷鳴寺坐落在樓子山半山腰,因水流湧出的地下暗河波浪博擊、聲如雷鳴而得名。寺始建於東晉穆帝永和十年至孝武帝年間(公元354年至384年),相傳東晉高僧道安、曇鸞曾駐寺講般若經。之後,雷鳴寺便成為臨濟宗名刹,臨濟宗祖師義玄曾專門駐寺講經。宋代,臨濟宗大師汾陽善照也專門前來說法。此後,元、明、清各代均有臨濟宗中影響較大的禪師來此傳經。臨濟宗教義遠傳日本、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因此曆史上曾有這些國家的不少高僧來此朝聖。
寺建於管涔山之陽,背山麵水。先登108級台階,然後由廟前戲台拾階而上,漸至山門。山門麵闊3間,進深兩間,兩側為鍾樓、鼓樓。山門之南,有3間配房為襯。在山門中軸線上,還有木牌坊5間。牌坊東西兩側,又有兩座鍾鼓樓作為陪襯。
步入山門,在東西禪房簇擁下,正麵為寺主體建築一溜7間大殿。正中一間為真武殿,其東3間為地藏殿,內有十王朝地藏泥塑,西山壁有須彌山與形態各異的人物群像;其西3間為佛殿,內塑泥菩薩二十餘尊。此殿曾於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清同治十年(公元1817年)重修,前述徐繼畬《重修汾源廟樓記》就是撰寫於後一次重修。此外,寺西側還有聖母殿3間,內塑女佛二十餘尊;廟東西兩側各建碑亭一座;寺北數裏處,有飛落殿3間;飛落殿再北,又有魁星閣一間。
當年,雷鳴寺廟宇群落殿堂櫛比,古柏掩映,雕梁畫棟,朱簷金頂,琉璃綠瓦,紫檀木刻,一幅幅壁畫懸塑形象逼真,一塊塊古篆石刻工法細膩,加之無數亭、台、樓、閣、榭、廊、門、洞的合理布局,精巧配置,因而成為盛極一時的晉北名刹。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行傳統古會,鄰近各縣以及河北、內蒙古的客商遊僧紛紛前來,極為隆重。
可惜,這樣一座晉北名刹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故姚奠中先生有“寺已不存流水在”之句。1997年,在汾源綜合治理中,雷鳴寺又進行了重建,昔日輝煌正在逐步恢複,是汾源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遊人的必到之處。
汾源民俗園是另一值得遊人一到之處,位於九龍湖西、古柳叢中一座古樸的四合院內。院內環繞著從汾源流過來的泉水,陳列著一盤盤古老的石磨,還有水磨坊和榨油坊。水磨坊是汾河沿岸鄉村利用水力加工糧食的手工業作坊。民國時期,這裏曾有連綿不斷的十多座水磨坊。磨坊外的水渠上架有巨大的木製葉輪,在水力推動下轉動,終日不息。水槽中水花四濺,其情趣有如荷蘭風車。磨坊內,有石磨和麵籮,均由葉輪帶動,人工輔助操作。鏗鏘的水打籮聲不絕於耳。榨油坊也保持著傳統工藝。高壘在油坊屋頂的榨油“泰山”,粗壯笨重的木製油梁,令人想到千百年來農村油料加工的古樸情景。
水磨坊和榨油坊加工的產品就是當地的土特產蓧麵、豆麵、胡油等。遊人來此觀光,除了領略古老獨特、別有情趣的民俗風情外,還可品嚐用蓧麵、豆麵、胡油製作的農家飯菜,購買貨真價實的土特產,以至留宿過夜,在“嘩嘩啦啦”的流水聲伴奏下酣然入夢,體味一番身居山鄉的情趣。
汾源就是這樣的令人鍾情!可是當我們跋涉於浩瀚的史籍中時卻發現,與汾源相比,曆代帝王好像對寧武的另一奇觀——天池更為青睞。前麵我們已經作過描述,北魏孝文帝元宏、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都曾徜徉於天池。綜合有關史料記載,包括他倆在內,前前後後曾經有18位皇帝到此避暑遊獵。窮奢極欲的隋煬帝更是以天池為中心,建造了逶迤百裏的汾陽宮。同樣窮奢極欲的北齊後主高緯,因為攜寵妃馮小蓮到天池狩獵,結果竟樂不知返,丟掉了江山。唐代詩人李商隱《北齊》詩曾專吟這一史實:“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小蓮玉體橫陳後,已報周帥入晉陽。”對於這些記載,起初我們還有點不理解,似乎更樂於接受我們那位鄉賢徐繼畬將汾源列為“三晉第一勝境”的結論。但隨著探尋的逐步深入,才漸漸有所了悟。
33
天池位於本書開頭便提到的分水嶺東北部,是與天山天池、長白山天池齊名的我國三大高山湖泊之一。
天池以桑幹係麻葉岩為基盤。這種紫紅色的砂質頁岩石硬如鐵,薄如紙,滲水性極差,由它形成的凹地保水性極好。也由於特定的高山氣候清爽涼快,水的蒸發量極少,便形成了千百萬年來天池之水“陽旱不涸、陰霖不溢、澄清如鏡”的自然奇觀。加之四周山上森林茂密,水草豐盛,氣候宜人,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因而春有春的美景,夏有夏的情致,秋有秋的姿色,冬有冬的風韻,連黑鸛和白天鵝都紛至遝來,以此為家。
寧武天池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寧武天池習慣上稱為馬營海,又名祁蓮池、祁蓮泊;又因其與元池相鄰,形若鴛鴦,所以亦名雌海或母海。廣義的寧武天池則指由馬營海、元池(又稱玄池,俗名公海或雄海)、鴨子海、琵琶海、老師傅海、幹海等組成的高山湖泊群。
關於寧武天池,中國最早的地理經典著作《山海經》中就有記載。《山海經·北次二經》雲:“天池之山有獸焉,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其名曰飛鼠”。酈道遠所著《水經注》亦載:“燕京山(管涔山之別稱)上有大池,世謂之天池。”又雲:“燕京山之天池,其水澄清如鏡,淨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秋淵也。”南北朝時,稱天為“祁連”的鮮卑人又把天池稱為“祁連池”或“祁連泊”。這些名稱都是天池湖泊群的統稱。直到唐代,朝廷設牧監養馬時才出現天池牧監和元池牧監的稱謂,以後才逐漸形成馬營海、元池、琵琶海、鴨子海、老師傅海和幹海等單體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