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營海位於縣城西南20公裏處東莊鄉境內,海拔1900多米,池麵麵積0.8平方公裏,平均水深12米,蓄水量約八百萬立方米,係天然高山淡水湖。因唐貞元年間皇家曾在此設三處牧監,故名馬營海。
馬營海周圍山環樹合,芳草萋萋,池中碧波蕩漾,漣漪如歌,遊魚逐浪,群鴨戲水,蛙鼓陣陣,小鳥輕翔。從湖濱山巔眺望全湖,猶如莽莽叢嶺間嵌著一塊無瑕美玉。特別是朝陽初升之時,池水溶金,波光耀目,霞映四山,極為瑰麗,因而古人將此景致稱作“天池錦鱗”或“天池霞映”,且列為寧武古八景之首。池中還有天然生長的鯉魚、鰱魚、鯽魚、草魚四大家魚,近年又放養了武昌魚。這些魚肉質細膩,紋理適度,腥味小,是當地人待客宴請之佳肴。每年四月池麵冰消時的“開冰魚”(亦稱“淩碴魚”)更是肉肥味美,為上等補品,隋唐時是專供禦用的貢品。有關專家依據四大家魚隻有在溫水與涼水交彙處才能自行繁殖的情況,初步推斷馬營海底部可能有較大的溫泉。正因此,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黑鸛便成群結隊在此棲息繁衍,白天鵝亦將此地作為遷徙途中的逗留之所,使天池美景更顯得生機盎然。
到了隆冬,這裏又是一番景象:雪野茫茫,池水封凍,冰清玉潔,晶瑩剔透,冰裂之聲如金鼓,似笙簫,空靈清脆,悅耳動聽。北魏時,每逢隆冬季節爾朱氏父子都要來聽此“簫鼓之聲”。聽此“福音”再加上滑冰、滑雪等項目,使這裏的冬遊神奇浪漫,別有情趣。
馬營海是浪漫神奇的。與之相伴相生,千百年來還一直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說是池內有王母娘娘的定海神針,還有價值連城的金馬駒。為了得到這些稀世珍寶,有個叫王佬的財主便不停地在馬營海南麵掏壕放水,並囑咐老婆:“你去給我送飯時,要先敲三聲鑼,不然就壞了我的大事。”天長日久,老婆覺得很納悶,心想:這老東西到底在幹什麼名堂?便想看個究竟。於是,這一天她又去送飯時便沒有敲鑼,隻管躡手躡腳地向往日與丈夫見麵的地方走去。走到跟前一看,卻不見丈夫的影子,隻有一頭黑豬在用短粗的嘴巴使勁拱土。她非常氣惱,便脫下鞋朝豬背上打去,邊打邊罵:“哪來的一隻醜豬,在這裏瞎受辛苦!”那豬遭此突然襲擊,嗷嗷吼叫著想逃,但卻一步也走不動。這時王佬的老婆才發現,那黑豬原來是丈夫變的!而且難以再恢複人形。時至今日,當地仍流傳著一句歇後語:“王佬掏壕,瞎受辛苦。”而在馬營海西南,也確有一條不知何年何人所挖的溝渠,人們稱其為老馬溝。遇到豐水年,池水漲滿時便由此溢出,與元池相通。不過溝渠是否真為王佬所挖,卻難以考證。
元池與馬營海為鄰,位於馬營海之北十華裏的高山之巔,海拔1954米,水深15米,麵積0.5平方公裏,蓄水540萬立方米。
前麵說過,天池是桑幹河的源頭,《水經注》、《魏誌》、《寧武府誌》對此均有記載。《水經注》雲:“桑幹泉即索涫水者也。耆者雲:其水潛通,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大池,池在山原之上,世謂之天池,方裏餘,其水澄亭鏡淨,潭而不流。”《馬邑縣誌》亦載:“桑幹水出靜樂縣(寧武隋為靜樂)之天池,伏流至洪濤山下,彙為七源”。《晉乘蒐略》也載:“管涔天池之奧區,山川精氣融結,清而為池。南流為汾,曲折達於河。北通桑幹上源,彙流以歸於海。”具體而言,元池則是桑幹河的真正的源頭。
元池亦有許多可觀之景。其形狀如同古代仙人的承露盤被淩空托起舉至半空,短小精悍,頗具古代猛將武士的風格。四周是石壁天險,地勢十分險要。其中尤以池西石峰為最,怪石橫出,飛掛於峭壁之上,令人悚目驚心。其東、南兩麵為廣闊平夷的高山牧場,畜群遍野,百花怒放,水草茂盛,氣候涼爽宜人。
琵琶海位於馬營海南一華裏處的山巔,海拔1940米,水深5米,水麵麵積0.07平方公裏,因狀似琵琶而得名。池之四周是美麗的田園風光,隨著季節的變化展示著不同的畫卷。湖西、北兩麵廣闊的草坪上散發著野花野草濃濃的芳香,點綴著少量輪作的農田;湖東、南兩麵是層層梯田,夏季綠油油,深秋金燦燦。清晨、傍晚,牛羊騾馬成群結隊,奔騰歡叫,湧到池邊飲水。湖麵上還常常有一種羽毛翠綠的小鳥輕靈地掠過水麵。每當枯枝敗葉飄落池中,它們就飛去銜出,保持了水麵的清潔。古方誌稱其為“神鳥”或“靈鳥”。唐代一位曾在吏部作官的姓韓的詩人有兩句詩:“林柯有脫葉,欲墜鳥驚救”,描寫的就是這一情景。
鴨子海緊臨馬營海和琵琶海,三海呈鼎立狀。池海拔1840米,水深4米,水麵麵積0.07平方公裏。池水色如玉露,形似鴨蛋,又是野鴨繁衍棲息的樂園,經常有一群群野鴨浮遊於池麵,“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故得名鴨子海。池內還生長有大量的鯉魚、草魚、鯽魚,池邊的蘆葦叢中和沙柳樹下,則常常能拾得不少鴨蛋。由於沒有汙染,沒有噪聲,始終保持著大自然的童貞,因此近年來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黑鸛在鴨子海周圍棲息的數量逐年增多。
黑鸛屬世界珍禽,在世界上的分布本來比白天鵝廣泛,我國北方各省均有繁殖記載。但由於生存條件惡化等因素,使其自然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在世界上已基本滅絕,唯獨管涔山天池一帶和汾河上遊的十裏橋附近有少量發現,故被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黑鸛頭小、嘴短,腿長、尾短,上體披掛著黑褐色羽毛,放射著紫綠色的光澤,下體胸腹部為純白色,上下體黑白分明;喙和眼周裸出部呈紅色,跗和趾蹠為暗紅色。黑鸛體態婀娜傲岸,常喜挺胸昂首,其豔麗的羽毛與輕快的飛翔,十分引人注目。
黑鸛一般喜歡棲息於有樹的開闊泛水沼澤地,雖棲於樹上,但常常飛落於沼澤水域覓食。其食物主要是魚類,也吃大型水生昆蟲和蛙類,偶爾也捕食鼠類。當地人稱黑鸛為“撈魚鸛”,其實它與撈魚鸛相似,卻不是撈魚鸛。
黑鸛為候鳥,每年春季陸續遷到北方和繁殖地,築巢於水域附近的高樹上。據考察,其生性特點近似於白鸛,產卵後雌雄共同孵育,以雌為主。雛鳥約一個半月即可長成成鳥。每年十月時相繼南遷,在長江以南及台灣等省越冬。
老師傅海在馬營海東南2公裏處,平均水深1.2米,水麵麵積0.026平方公裏,是馬營海的姊妹湖泊。民間相傳,老師傅海的得名與唐代宰相李德裕有關。據說,李德裕在太原做官時,官職不高,但誌向高遠。有一年,他到管涔山遊覽,遇一鶴發童顏、仙風道骨的老人,便與老人攀談起來,且談得十分投機。老人對李德裕說“明年你就會被調回朝中為文翰之職。”李德裕想問個究竟,老人隻淡淡一笑說:“這是宿緣。”次年秋,穆宗登基,果然把李德裕召回朝堂擔任翰林學士,不久又擢升為宰相,主持朝政多年。事後,李德裕專程到管涔山尋訪那老人,聽說那老人已故去多年,葬於今老師傅海不遠高崗上,但見高崗上牧草蔥蘢,閑雲悠悠,暖水河從墓邊環繞而過,高山綠洲就在眼底,天池高山湖泊群曆曆在目,確是一塊風水寶地。隱者葬此,足以安慰在天之靈。聯想到當年老者預言,句句應驗,李德裕欽佩異常,遂摘草為香,在墓前禮拜再三,口稱“師傅”。臨行,又將塋墓附近的那個湖泊改名為“老師傅海”,以資紀念。
在分水嶺山頂,還有好幾處被稱作幹海的湖泊,有裏幹海、外幹海、前幹海、後幹海等。因麵積都比較小,容易蒸發,遇到幹旱年頭常常幹涸,故得此名。其最大者平均水深2米,水麵麵積0.04平方公裏。幹海內有水時,池心水波不興,明亮如鏡,池邊綠草如茵,百花似錦,滿眼都是迷人的景色。幹海內無水時,池邊便成為沼澤地。遊人到此,仿佛踩在碧綠的地毯上,柔軟如酥,同時又需加幾分小心翼翼,那感受既舒適輕鬆,又提心吊膽,使人不由得想起紅軍長征過草地時的情景。
當我們了解到這一切之後,終於明白,當年曆代帝王何以那麼青睞天池。我們沒有進行過考證,不知我們那位鄉賢徐繼畬是否遊曆過天池,想來不一定遊曆過。否則,“三晉第一勝境”的桂冠是給汾源還是給天池,恐怕就要費一番躊躕了。而我們忻州的另一位鄉賢元好問,遊曆天池之後,便詩興大發,留下一首《題天池朝元閣》。詩隻四句:
天池一雨灑塵埃,
全晉堂堂四望開。
不上朝元峰北頂,
真成不到此山來。
詩作似乎沒有直接讚美天池,但字裏行間卻充溢著遊天池、遇喜雨、登峰頂的喜悅和歡欣。我們這位鄉賢留給後人的詩、詞、曲多達一千三百餘首,但留給寧武的僅此一首,而僅有的一首卻留給了天池,足見他對天池的印象是多麼美好、深刻。
話說回來,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兩位鄉賢分別為汾源和天池留下足以讓寧武驕傲的文字,僅此一點,我們就該衷心地說一聲“謝謝”。不過,無論是元好問還是徐繼畬,我們都有點為他們感到遺憾,因為他們都未能目睹寧武的另一奇觀——萬年冰洞。元好問《台山雜詠十六首》中有這樣兩句:“好個台山真麵目,爭教坡老不曾來。”借用他老人家的詩句,我們也不由得想說:“好個冰洞真麵目,可惜兩老不曾來!”
34
萬年冰洞在春景窪鄉春景窪、麻地溝兩村之間一座高山腳下,地麵海拔2200米。冰洞洞口坐北向南,洞腔垂直向下深達一百多米,最寬處約四十米,最窄處隻有幾米。
萬年冰洞是一處世界級奇觀。就當地氣候條件而論,根本構不成四季冰凍的環境。但冰洞卻是由四季不化的堅冰構成,愈往深處,冰層愈厚。特別是在酷暑炎夏,洞外綠草如茵,鮮花競放,洞內卻冰筍玉立,寒氣逼人。而且,經專家考察論證,該冰洞係全國規模最大、儲冰最多的冰洞,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在永久凍土層之外發現的罕見的大冰洞。中科院地質權威稱,冰洞一百米以下,還有更大、更壯觀的冰洞或水洞存在,但尚未探測開發。
已經開發的冰洞分為上下五層。通過結冰洞,下冰樓梯,過冰棧,可到各層觀光。每層有平台,可容數十人。洞最寬處有二十多米,最窄處也有十幾米。
第一層距地麵約三十多米,原來是個天然大廳,直徑約四十米,現被當作遊人的出入口。洞頂、洞壁表麵狀如雪掛銀花,洞頂有溶冰水常年不斷地滴在洞底的冰體上,經年累月,便形成一個碩大的冰柱,高約五、六米,圓周長約四、五米。洞底冰體上,還有一條彎彎曲曲的的冰渠,通往冰體與洞壁石崖的結合部,深不可測,是冰洞未曾開發前灌入洞中的雨水衝刷而成。
從第一層經木梯冰棧下行二十多米,鑽過從冰體上鑿開的洞孔,便到了冰洞的第二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根頂天立地的冰柱,直徑兩米多,看上去十分雄偉。
繞冰柱向下環行,即可到達第三層。這一層也有一個冰廳,但很不規則。左前方有兩根巨大的冰柱,下坐冰地,上抵冰頂。旁邊還有洞中洞,洞口冰體玉立,洞內深淺難測。左前方有一空間,又是一個冰的大廳。冰麵上又有一個洞口,經探測,下麵還有一個更大的冰廳,冰廳下還有一個深不見底的洞口——這就是萬年冰洞的第四層和第五層,這兩層暫時還沒有對遊人開放。
從第三層鑽一個冰洞然後上行,可到達另一座冰廳,這裏的冰景最為壯觀。一個巨大的冰瀑自洞頂直瀉而下,高約三十米,寬約十五米,厚約三米多;略小的冰瀑自冰體半腰伸出,布滿冰洞四周;在冰瀑上形成的冰柱、冰掛、冰花、冰錐、冰蕾、冰旗、冰峰、冰人、冰獸、冰佛、冰鳥、冰筍、冰床……千姿百態,滿目晶瑩,無不令人歎為觀止。其造型之奇,可與喀斯特溶洞媲美。但它的晶瑩奪目、玲瓏剔透,則遠勝於喀斯特溶洞。在這個冰的世界裏,有形成於百萬年前的“冰爺爺”,也有年紀為幾十萬歲、幾萬歲、幾千歲的“冰兒”、“冰孫”,以及近年來才結成的新冰。
由這一大廳鑽過冰洞,到達另一冰廳。冰廳懸浮於冰洞半空,如同劇院的二層看台。站在上麵,可俯瞰全洞。環視四周,一片晶瑩世界;仰視冰洞頂部,是略帶凸陷的天然圖案,圖形近於中國古代的陰陽八卦圖。大廳右上方的冰壁上,還有一個深深的冰洞,是懸浮於冰洞半空的又一奇景。
中科院地質專家考察後確認,萬年冰洞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距今已有300萬年。其神奇之處在於,通常情況下,由於地心熾熱,出現的應該是溫泉,寧武本身就有不少溫泉。唯獨這裏卻像一個巨大的冰櫃,似乎存在著一種天然的製冷機製,而且越到深處冰層越厚,形成與一般地熱現象“背道而馳”的自然奇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製冷機製”存在?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與萬年冰洞僅僅一嶺之隔的竟然是一座千年火山!
35
千年火山在天池之西、東寨鎮上下鸞橋村北山嶺之上。《寧武府誌》載,宋代便有關於火山的記載,算來距今已經千年以上,故名千年火山。
寧武多煤,千年火山便是由地下煤炭燃燒形成的。但燃燒的直接原因是雷擊所致,還是緣於地殼運動,抑或和地下炙熱岩漿相通後自燃?至今仍無定論。反正這一帶山嶺之上一直有5座火山在熊熊燃燒。凡火山燃燒之處,頂部均呈圓丘塌陷狀,火苗跳躍,煙霧騰騰。無風時煙霧呈柱狀向高空直線上升,低者數十米,高者達百米以上,人們在十幾公裏外即可看到;如遇刮風天氣,煙霧則隨風飄蕩;若遇下雨,火勢和煙霧更甚。火山周圍,是滾燙的赤土,寸草不生,形成一座座的荒山禿嶺。火區內,枯木林立,蟒蛇成群。多數火區隻能遠眺,人莫能近,鳥亦難度。
觀察探尋火山的最佳去處是上鸞橋村北約三公裏的望洋溝火山,此地已辟為千年火山觀察處。從火山腳下沿林中小徑上行四百多米後,便進入寸草不生的山坡上。再上行五十多米,便可到達火區邊緣。站在火區邊緣,隻見直徑十多米的區域內火焰通紅,火苗數丈,烈焰騰空,熱浪滾滾,裸露的石頭通紅熾熱,呈即將熔化狀。將上山時用過的臨時手杖扔進去,眨眼便化為灰燼。此時此刻,若舉目四望,隻見東邊天池如鏡,魚鴨嬉戲;身後林濤起伏,生機勃勃;不遠處是一四方崖,崖下有洞穴,相傳曾是原始人的居室,今人也曾居住過。這一切,同眼前的火山形成巨大反差,仿佛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因火山溫度高,棲息於這一帶的蛇類動物冬眠時間短,繁殖生長快,故蟒蛇甚多,碗口粗的大蛇可經常見到,使得火山更顯神秘和驚險。而人們至今不解的是,山之陽為茫茫林海、浩浩綠洲所包圍的千年火山,山之陰便是寒冷徹骨、經久不化的萬年冰洞,最近處相距僅僅二百多米。一山之中,極涼、極熱兩種景觀何以能一直和平共處,和睦相處,和諧為鄰?連專家學者也難以完全解釋清楚,我們隻能驚歎於大自然的造化了!
36
確實,在默默無言的大自然麵前,自稱無所不能的人類,簡直渺如草芥。大自然稍稍發點小脾氣,打個小噴嚏,人類就受不了。就連科學技術最為發達的美利堅合眾國,遇到颶風來襲也隻能自認倒黴。而給人類帶來賞心悅目、無限樂趣的種種奇觀、美景,也無不源自於大自然的萬千造化,慷慨恩賜。
於是,在寧武,大自然除讓我們領略水火共處的神奇外,就又給我們造化出情人穀、回春穀、杏花溝等一處處如詩如畫的人間仙境。它們或曲折幽深,或神奇特異,或旖旎秀美,或疏朗亮麗,以各自不同的美麗吸引著你的眼球。
位於縣城西45公裏林溪山下的情人穀,因地處馬侖村北側,所以又名馬侖潭。整條溝穀為東西走向,全長約十華裏,入口處寬約二十米。進入溝內,溝穀時寬時窄,彎彎曲曲,整條溝穀形成許多“S”形。每個“S”形盡頭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景,分別為杏花苑、樺樹苑、霜葉苑、雲杉苑。民間相傳,當年水龍王衝壞了宋太祖趙匡胤的疆域,趙匡胤一怒之下在睡夢中打了水龍王八十軍棍。結果打壞了水龍王的腿,水龍王走起路來便總是左拐右拐的,養成了水流千裏沒有直走的習慣,連情人穀中石崖上也都是一道道水流衝刷下的“彎彎路”。
彎彎曲曲的溝穀內,有一條常年不斷的溪流。遇到數米或十多米的石崖,流水好像從天而降,“砸”在下麵的岩石上,久而久之,便在堅硬的花崗岩巨石上“砸”出五、六處令人不可思議的石潭。最大一潭深三米多,直徑兩米多。而周圍的花崗岩石壁,則被潭水瀑布洗磨得溜溜圓光,色彩斑斕,看上去如同五彩繽紛的綢緞,伸手觸摸則像美玉一樣細膩潤滑。溝穀入口不遠處,溪水還將花崗岩洗磨出一條二尺寬、三尺深、十幾丈長的石槽。石槽整齊如裁,與周圍色彩豔麗的花崗岩石壁構成一幅天然的畫卷。立於潭邊戲水賞景,頓覺有涼意襲來,特別愜意。
情人穀植被極好,從春到秋,數百種樹木花草接力似地此謝彼開,盡情地展示著自己的姿容。春季杏花苑漫坡皆白,恬淡素雅;夏季雲杉苑碧綠含翠,濃蔭如滴;金秋時節霜葉苑蔡樹通紅,如火如焰;進入冬季樺樹苑樺皮翩躚,銀裝素裹。不論什麼季節,遊人如若沿了裸露著的花崗岩石階向上攀援,旁邊總會有知名或不知名的花卉出現在眼前,紅的如火焰撲動,黃的如金碇流光,藍的如寶石綴地,紫的如彩霞變幻,繽紛的色彩很容易將你的注意力分散,因此需格外留神。
遊覽攀援情人穀,往往需要相互攙扶,你扯我拽,為男女的親密舉止創造了更好的理由。溝內一棵怪鬆長在溪畔石縫中,是個倒寫著的“”號。民間相傳,年輕的戀人來到樹下,不論男方、女方,都可向對方探問一個問題,不論什麼問題都不會引起反感,反而會增進雙方情誼。為此,人們把此樹稱為“神樹”。又傳,來到神樹下,每個人都會變得聖潔起來。大自然的魅力竟如此深奧,實在令人難解。
情人穀是個集飛流、掛樹、奇岩、吊石、懸草、花香於一體的風景區。這裏的一峰一石、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像藝術家手下的精品,玩不膩,看不夠。許多遊人到此,都會自然而然進入一種物我兩忘的狀態或超凡脫俗的幽思之中。
回春穀在我們已提到過的寧化古城東北五華裏處,因四季如春而得名。穀長5華裏,寬4華裏,東、北、西三麵均為大山,南麵的山巒則較為低矮。也許正是這一形似“凹”字的特殊地形,形成了穀內與其它溝穀相異的小氣候。但由南向北的穀口卻十分狹窄,通向穀內的道路也特別險峻。路旁石崖上刻有“回春穀”三字,遊人乍一看還可能有點困惑:如此崎嶇之地怎能“回春”?
從穀口向內行進,山形逐漸柔和,山色也逐漸柔嫩,遊人便開始逐漸感受到“回春”的氣息。特別是春季,管涔山別的溝穀中還是春寒料峭,冰雪未化,此穀中的山桃野杏卻已蓓蕾滿枝,落英繽紛,碧草蓬勃生長,野花競相開放,呈現出一派生機。佇立穀底,但聞百鳥齊鳴,流水潺潺,隻見鬆鼠上躥下跳,野兔追逐嬉戲,整個溝穀到處是濃濃的春意,使人猛然悟到“回春穀”的來曆。
再往裏走,有“十真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