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愛善疾惡,人情所常;苟不明賢,或疏善善非。何以論之?夫善非者,雖非猶有所是,以其所是,順己所長,則不自覺情通意親,忽忘其惡。善人雖善,猶有所乏,以其所乏,不明己長;以其所長,輕己所短,則不自知誌乖氣違,忽忘其善。是惑於愛惡者也。
——劉邵《人物誌·七繆第十》
譯文
喜好美好的事物而厭惡醜陋的事物,這是人之常情。如果在品評人才時不察明他的本質,就有可能忽略了好的方麵,而把不好的當作好的。我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那些把不好的當作好的人,認為即使對方有不好的地方,但仍有稱道之處。把對方可稱道之處拿來,恰好與自己的長處相投合,於是不知不覺就與對方情投意合,而不覺得對方醜惡了。而好人雖然有長處,卻仍有不足不處。能看到對方的缺點,卻難以發現自己的長處,能看到對方的長處,卻難免因此更加輕視自己的不足。這樣兩人的誌趣不合,就會忽略忘記對方的好處。這是受到個人的愛惡之情的幹擾而產生的困惑。
縱橫家智慧故事
因為喜愛一個人,對周遭的事物、對他的缺點視而不見。因為厭惡一個人,對他的長處優點即使能認識到,在真正處理事情上、任用人才上卻依然會不理智的犯下錯誤。所以在鑒別人才時應該避免個人色彩。
戰國時衛國有一個臣子叫彌子瑕,因生得俊美,在衛靈公前很得寵。衛國的法律,私自駕國君車子的要處以斷足的酷刑。彌子瑕母親病了,有人乘空隙連夜去告訴彌子瑕,彌子瑕假傳命令駕著國君的車子出去了。國君聽說了認為他很賢德,說:“好孝順呀!為了母親的原故,忘了他犯了斷足的酷刑了。”另一天,(彌子瑕)同國君一起在桃園遊玩,他吃到一個很甜的桃子,便把這個沒吃完的桃子給了國君。國君說:“這是多麼愛我呀!忘記了他已經吃過了(這個桃子),來給我吃。”等到彌子瑕年紀老了,寵愛淡薄了,得罪了國君,國君說:“這個人本來就曾經假傳命令駕駛我的車子,後來又曾經給我吃剩下的桃子。”所以彌子瑕的行為,雖然與起初的行為沒有改變,然而先前被讚美,後來卻獲罪,其中的原因是衛王的愛憎變化了呀。
因此,受到國君寵愛的,那麼他的智謀合乎國君的心意就更加親密、更受寵愛;受到國君憎惡的,他的智謀不合乎國君的心意,就會獲罪並被疏遠。所以勸諫遊說談論國事的人,不可以不考察人主的愛憎然後再去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