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誌大所以戡物任也,心小所以慎咎悔也(1 / 1)

原文

夫精欲深微,質欲懿重,誌欲弘大,心欲嗛小。精微所以入神妙也,懿重所以崇德宇也,誌大所以戡物任也,心小所以慎咎悔也。故《詩》詠文王:“小心翼翼”“不大聲以色。”小心也;“王赫斯怒,以對於天下。”誌大也。由此論之,心小誌大者,聖賢之倫也;心大誌大者,豪傑之雋也;心大誌小者,傲蕩之類也;心小誌小者,拘懦之人也。眾人之察,或陋其心小,或壯其誌大,是誤於小大者也。

——劉邵《人物誌·七繆第十》

譯文

精妙者當深刻而微妙,質樸者當美好而厚重,立誌者當弘毅而博大,本心者當謙遜而細致。深刻而微妙方可進入神妙之境界,美好而厚重方可道德尊崇而達於寰宇,弘毅博大方可擔當重任,謙遜細致方可謹慎而無災難與悔恨。所以《詩經》中吟詠周文王:“小心翼翼”, “不求聲名與外表。”此即是說用心細致。“君王怒氣衝雲天,因此天下得太平。”此即是說誌向宏大。由此來說,心思細密的人,是聖賢之類;心大誌大的人,是豪傑中之俊傑。心大誌小的人,傲立而浮蕩之類;心小誌小的人,是拘謹懦弱之人。對人的觀察,有的因其心小而加以鄙視,有的因其誌大而倍加推崇,這是對於心誌大小的錯誤認識所致。

縱橫家智慧故事

不以誌向的大小來定位人才,才會發掘出真正的人才。光武帝劉秀年輕時,誌向並不遠大,是屬於質樸者一類,如果因此而把他當做凡夫俗子,那就是作為謀士將才而不能投奔明主的不幸了。

劉秀在年輕的時候看不出有什麼驚人之處。他喜歡務農,性情溫和。25歲上才去遊曆長安,聽說陰家有個名叫麗華的女子長得漂亮,看到衛戍司令出行時聲勢顯赫,就感慨地吟哦道:“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其誌向不過如此而已。

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綠林軍公開決裂,於河北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後漢”。經過長達十數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更始、赤眉和關東、隴、蜀等諸多割據勢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分崩戰亂長達近二十年的中國大地再次歸於一統。

此間百姓傷亡慘重,戰死和病餓而死者不計其數,到劉秀再次統一天下之後,天下人口已經是“十有二存”了。為了使飽經戰亂的中原之地盡快的恢複和發展,劉秀則“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儆急,未嚐複言軍旅”。同時,劉秀連續下達了六道釋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漢末年以來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為奴婢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也使得戰亂之後大量土地荒蕪而人口又不足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同時,劉秀還大力裁撤官吏,合並郡縣。光武帝下詔:“並省四百餘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這樣極大的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到劉秀統治的末期,人口數量達到了兩千多萬,增長了一倍還多,經濟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