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則 五美四惡——孔子的五美四惡與中國化管理方略(2 / 2)

孔子五美中的“欲而不貪”中“欲”不是廣義的欲望,而是積極向上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向善的力量。“不貪”指的是對欲望的追求不超過合理的限度,否則欲望就發展為貪婪,最終反受其害。對於企業而言,就是我們常說的樹立正確企業價值觀的問題,企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時候,一定要堅守一個道德的底線。現在,有些企業的管理者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或者為了謀求企業利益而偷工減料或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在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同時,也毀掉了公司的聲譽和個人的前程。一味追求企業利益而不顧消費者利益,隻會使企業遭到滅頂之災。樹立正確的企業價值觀是關係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問題,對於管理者個體而言,一定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能貪汙受賄,利用職權謀私利,要廉潔清明。“欲而不貪”是企業價值觀和企業家人生價值觀很重要的內容。

孔子五美中的“泰而不驕”也有兩層意思:一是對於管理者來說,一定要既保持不憂不懼的心態,心平氣和,遇事泰然自若,不要矜己傲物,裝模作樣,色厲內荏,給人以盛氣淩人的感覺;二是對於企業來說,一定要有憂患意識,即使企業現在發展得很好,也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要考慮企業長遠的發展目標,做到泰而不驕,這樣企業才會基業長青。

孔子五美中的“威而不猛”,是告誡管理者應該時刻注重自己的行為舉止、衣著打扮,莊重得體,以作為下屬的榜樣。隻有嚴格律己,才能贏得員工由衷的敬畏,從而樹立自己的威信,產生強大的向心力,保證團隊高效運作。管理者既要有威嚴,讓人畏服,但又不能給人以凶猛可怕的印象。如果威嚴過度,則會讓人避之不及,時間一久肯定會導致人心渙散,最終隻能成為孤家寡人。

做到了孔子所說的五美,管理者就有了一個好的管理方略,但要做優秀的管理者,還要摒棄一些不好的毛病,這就是孔子的“摒四惡”。孔子的“屏四惡”其實是管理中如何處理製度和企業文化作用的問題。

一惡“不教而殺”的意思是,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要對員工加以教育引導,避免員工犯錯誤,而不要一味地用規章製度懲處員工。如果一味地處罰員工,員工就會與管理者離心離德,管理者就會失去民心。管理者在企業管理中一定要靠企業文化的軟實力去管理員工,一定要把企業文化與製度的作用和關係理清楚,搞明白。

二惡“不戒視成”是告誡管理者要注意過程監督,要用規範的製度去考核和約束員工,不要事先、事中沒有監督和指導而隻要結果,這很容易導致失敗的結果。

三惡“慢令致期”是告誡管理者要有一個寬嚴相濟的常態管理機製。管理不要朝令夕改,平時對員工要求不嚴格,又突然要求人家如期完成任務,這不是一個優秀管理者應有的作風。

四惡“出納之吝”的意思是,管理者一定要有胸懷和魄力,格局決定布局,視野決定高度。管理者在製定企業戰略時一定要高屋建瓴,不要像個小管家管賬一樣小氣吝嗇,那樣企業不可能發展和壯大。

孔子的五美和四惡雖然論述的是執政方略,但是對現代企業管理有著很深刻的借鑒意義,“尊五美”“屏四惡”是企業管理者最重要的也是最應該學習的管理方略。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已站在了管理智慧的巔峰,企業家在踐行自己的管理方略時一定要牢記孔子的諄諄教誨,孔子的執政理念是當代從政者和管理者最好的學習教材,是構建中國化企業管理體係最好的思想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