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最基本的內涵和作用就是“整合”,沒有整合文化就沒有生命力。在中國漫長的文化發展過程中,文化也是在不斷的分化和整合中,但是無論時代是新與舊,有些基本的東西是不會變的,那就是文化的本原,是文化的“道”不會改變,民族的性格和賴以生存的環境不變,那麼它血液裏文化的基因也就不會變。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的文化價值是不會改變的。
從傳統來說,中國人是很有曆史意識的,中國曆史上的每一個朝代都要修前朝的國史,這體現了一種曆史的連續性,這表明中國人把曆史看得很重。現代中國的文化意識卻出現反傳統的意識潮流,並且這種潮流占了主流,這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的破壞力,對當代中國的文化及人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的文化價值本原是以儒家為代表的一個哲理係統,拋開它的封建性,其實它是中國人精神意識中已形成的價值哲學,中國人已認可和習慣了它的精神產品,但是在反傳統的意識形態下,我們的哲學、藝術、文學等精神產品完全與中國文化脫節,而是過多與西方文化接軌,過分強調現實生活的功利精神而忽略了人的心性自然的屬性,結果造成了我們的文化產品無法契合中國人的精神訴求,更無法喚起和升華中國人的精神文化境界,這是我們文化產品沒有永恒性最根本的原因。
造成我們反傳統的原因很多,但是近現代中國的積貧積弱和閉關鎖國造成了中國人對幾千年文化的反思,認為孔孟的儒家文化阻礙了中國的發展,把中國的一切落後都歸在了文化上,這顯然有些偏頗。中國文化是有它的落後和封建性,但作為精神上的非政治性的哲學係統,它是中國人精神最好的表述和特征。看待文化也要與時俱進,在五四運動時,廣大革命者反思中國文化和苦苦求索新文化體係是曆史的產物。當時中國民不聊生,軍閥混戰,國家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時候人們把這一切歸罪於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是對的,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也情有可原,但現在的我們應該用科學辯證的方法來分析這個問題。中國傳統文化就其哲學性來看還是有其生命力和價值的,就連當時反中國文化的胡適在晚年時也在反省自己對傳統文化的偏頗之見,他從杜威主義者變成了堅定的中國文化接受者。現在我們應該重新來審視一下中國文化的優與劣,我們現在的文化導向和文化產品過多忽略了人性自然的東西,自然不自然地去追尋西方的功利精神,我們又沒有宗教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所以造成了中國人精神信仰的匱乏。
中國文化強調的是超越於現實物質生活的對精神生活上的“道”的追求。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有了“道”就獲得了人之初的為人的價值和意義。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都是教人生存的意義。超越日常生活的精神追求是中國文化的本質特征,也是中國文化的本原。我們現在強調的生存意義是吃的要好,穿的是名牌,開的是豪車,住的是別墅,物欲占了文化的主流,這樣的追求就失去了生活的本質意義,這其實與中國人性和中國文化的本原背道而馳。造成這些現象的根源就是反中國傳統文化的潮流導致的。
近些年,中國社會出現了可喜的現象,中國社會在前行中意識到了傳統的重要性,意識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傳統文化有回歸的跡象,國學熱也說明了這一點,各地祭孔和宣傳儒家思想的活動也越來越多,但這些都是形式而已。傳承中國文化就要重塑其價值的本原,建立中國特色的精神哲理體係,真正把人的自然精神需求與文化結合起來,形成文質合一的文化係統,重塑中國人的精神和道德信仰體係,這樣中國不僅是經濟強國,也是文化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