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跑官

古代吏治

作者:薑仲華

鄭板橋為官清正廉潔,剛正不阿,關愛百姓,是清官、好官的楷模。其實,他為了謀求縣令一職,也曾巴結權貴,走“上層路線”跑官。

44歲之前,鄭板橋一直靠讀書和賣畫為生。他44歲考中進士,按說應該做官,但當時官場外擠滿了“捐官”客,他依舊無緣步入仕途。他除了憤世嫉俗、痛詬時弊之外,隻得赴京,攜帶著那份“賜進士出身”的證明,找人托關係,活動了一年,無功而返。這次求職的失敗,對他是個巨大的打擊,迫使他全麵反思自己的人生哲學。

此後,鄭板橋便開始頻頻巴結達官權貴。如同大多數文人一樣,鄭板橋的奉迎方式也是四處獻詩。如今,在他詩集裏還有一大批明顯的諂媚之作。1741年,已49歲的鄭板橋再度入京,候補官缺。幾經周折,終於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禮誠款待。第二年,他便獲山東範縣縣令一職。他感激慎郡王,張羅著為他編刻詩集《隨獵詩草》和《花間堂詩草》,還親自為之撰寫跋文,在跋文中大加吹捧,將這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與杜甫、韓愈、嶽飛相提並論。

儒家“入世、濟世”的思想在鄭板橋心中根深蒂固。他要實現這一理想,必須先做官。清代吏製腐敗,捐錢可以買官,一個掌握錢糧、訴訟的知縣,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追逐?鄭板橋若不放下架子主動求官,這一級正印官,怎會輪到他?

鄭板橋終於做了官。他上任之後,為了百姓的疾苦,常常不顧大清律令。在遇到災荒時,鄭板橋都具實呈報,力請救濟百姓。他還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有時甚至動用類似於“殺富濟貧”的方式,責令富戶輪流舍粥供饑民糊口。在災情嚴重時,他毅然決定開官倉借糧給百姓應急。下屬們都勸他慎重從事,因為如果沒有上報批準,擅自打開官倉,是大罪。鄭板橋說:“等批下來百姓早就餓死了,這責任由我一人來承擔!”他的果斷救活了很多貧苦百姓。秋後如果遇上了災年,百姓們無法歸還糧食,他幹脆讓人把債券燒掉了。

鄭板橋扭曲自己去求官,曲線實現濟世之誌。被迫辭官時,他心裏坦蕩、無憾。君子為了實現理想,不得不先做小人,是對那個時代的嘲諷,也表現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痛苦的內心掙紮。

(摘自《雜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