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金利來之父:曾憲梓(1)(1 / 3)

曾憲梓(1934~),生於廣東梅縣。從小家境貧寒,幼年喪父,跟隨母親艱難度日。他長大成人之後,由於一個家事的原因,離開廣州前往泰國。從此開始了勞頓而曲折的海外生涯。在幾十年的異乎尋常的艱苦奮鬥中,經自己的辛勞、智慧和為人,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製作普通領帶的家庭作坊主發展成擁有“金利來”、“銀利來”名牌的香港大亨。他的一生既傳奇又感人。

窮人的孩子

曾憲梓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都是那些不堪潦倒,而滿懷希望地從梅州踏上破舊的帆船出海尋求機會的客家男子。

曾祖父、祖父的闖蕩南洋不能說是失敗的,因為他們畢竟帶回了銀錢,帶回了希望,並在重返家鄉後建造起了屬於曾家的祖屋。後來,祖父出走後筋疲力盡的工作所得的結果隻是孤零零地客死他鄉。

家境的淒慘使得身為長子的曾榮發,也就是曾憲梓的父親,不得不在年少時便挑起家庭的重擔。年少氣盛的曾榮發不甘心就這樣困守在一個地方,他終於也走上了父輩的道路——去南洋。

幾年以後,極度貧困的曾家總算有了一絲令人振奮的希望。兄弟倆的事業有了不錯的起色,他們已經能夠定居在泰國,一邊做些小買賣,一邊經營兩間小百貨公司。

1927年,曾榮發走之前便已成為曾家童養媳的藍優妹,即曾憲梓的母親,隻身趕赴泰國與曾榮發完了婚。第二年,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曾憲梓的哥哥曾憲概。

1934年2月2日,曾憲梓便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了。

不久,他父親因過度的勞累而染上了惡疾,以至於在1938年4月一個陰雨綿綿的日子裏,讓死神奪去了他年僅35歲的年輕生命,讓他的妻兒從此失去了依靠,失去了支柱。

他是死在故鄉梅州的,而在返回家鄉之前,他將自己在泰國的兩間百貨鋪以兩千塊銀元的代價交給了他弟弟曾桃發。這兩千塊銀元是欠票,而這張欠票也是他留給妻子藍優妹的最後的希望。

年僅32歲的母親,帶著九歲的憲概、四歲的憲梓,半饑半飽地過著他們含辛茹苦的歲月。

小憲梓漸漸長大了,七八歲的他長得很結實,像個小老虎,而他也頗具一些“行俠仗義”的氣慨。

有一天傍晚,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候,有個大男孩子乘機欺負年齡小的孩子,小憲梓打抱不平,與大男孩由吵而打大幹了一場,因為氣憤,他忘掉了“不準打架”的家規。

當母親知道不聽話的兒子又打架了,而且惹得家長竟然都找上了門來時,又累又急又氣的她馬上心頭火起,隨手抄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劈頭蓋腦地對準兒子打過來。

雖然她明知這樣對兒子不公平,可她管教兒子有一個原則,那就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她從不袒護(袒護(tǎn):對錯誤的思想行為無原則地支持或保護。)自己的兒子。

在家境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母親不忘父親臨死時希望兒子讀書求學的願望,拚著命再苦再累她也要讓兒子讀書。要供兒子讀書,善良的母親隻有咬緊牙關,開始加重自己的勞動量,她沒日沒夜地幹活,一點一滴地節省口糧。終於有一天,她挑著一擔裝有米和菜的擔子,領著自己的兩個虎頭虎腦的兒子,硬著頭皮走進全村惟一的一所小學,為她的兒子求得一個上學讀書的機會。

掙紮了幾年的母親終於有盼頭了,她的辛勞和勤奮並沒有白白付出,她的兩個兒子從小便十分懂事,從小便有了獨立的意識,從小便有了對人生、對社會更深的思考。而母親所具有的許多優秀的品質更是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深刻地影響著兒子們的成長。

小憲梓繼承了母親的勤奮,他每天一亮就早早起床,然後跑去學校給梁先生燒火煮飯、洗衣洗菜。就算是放假,懂事的小憲梓也仍舊跑去為先生做這些事,所以梁先生也就特別地喜愛這個弟子。而在師生二人密切的交往中,小憲梓從先生身上學到了不少的學問和許多課堂上沒有的知識。

1940年泰國淪陷之後,家業興旺的叔父曾桃發帶著一家大小為躲避戰亂,從泰國返回家鄉梅縣暫住。

當母親滿懷希望地去找叔父並拿出那張欠票時,叔父卻平靜地告訴母親說,那筆錢早已不存在了,因為當年父親看病吃藥已經花光了。

心力交瘁心力交瘁:精神和體力都極度疲勞。的母親聽到這幾句話,再也無法支撐,失望、傷心、憤怒……各種複雜的感情一起湧上心頭,一種柔弱無助的感覺頓時壓倒了那多年來不得不強裝的堅強……

備受打擊的母親在簽訂分家契約時一直木然無語,隻是很麻木地隨叔公們的擺布。而分家的結果是:小憲梓一家所得的惟一財產是一頭水牛,除此之外曾家其他的財產,小憲梓他們不再擁有。1945年,當抗日戰爭勝利後,年僅16歲的哥哥也走出去了——跟著叔父他們一家去了泰國。這時,小憲梓也終於讀完了小學的課程。為了分擔母親的重擔,不到12歲的小憲梓隻有開始放牛砍柴、下地耕田,而無法再去做快樂的學生了,他得開始學著做地地道道的農民。

祖祖輩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客家人喜歡上山砍竹子編織竹器,小憲梓於是也默默地跟著人家學,他總是在人家編的時候不言不語地蹲在旁邊看,然後回家自己做,居然也做得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