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幾年前,我在翻閱閑書的時候,看到了有關昆明起義的事情,也是在那個時候,我才第一次知道了盧漢這個人物。 當時,我對盧漢雖然很陌生,但是卻很佩服他的雄才大略。 當時我就萌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要寫一部小說,來反映這一段曆史。 為此我到圖書館查閱了大量的圖書資料,隨著我對盧漢的了解越來越深,我想把這一人物和這一段曆史寫出來的想法也就越強烈。 試想一下,盧漢在當了一個既無軍事指揮權又無人事任免權的國民黨雲南省政府主席的情況下,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裏,竟然能夠逼迫蔣介石連續撤換了三任雲南省警備司令,最終自己當上了雲南綏靖公署主任兼雲南省政府主席,總攬了雲南省的軍政大權。 這是何等的氣魄和智慧啊?

這是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為了盡量把這部小說寫好,我沒有急於動筆去寫,而是盡力地去搜集翻閱相關的資料,我閱讀了一些有關的傳記和紀實作品,也閱讀了盧漢、盧浚泉、杜聿明、鄭洞國、廖耀湘、沈醉、林毓棠、淩其翰等一些直接參與昆明起義的人士的回憶錄。 可是有一些資料是相互抵牾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我隻能根據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做出取舍,然後根據這些資料寫了一篇6萬餘字的《昆明起義紀實》。

2009年2月,我開始動筆寫這部小說,可是由於我工作比較繁忙,加之我比較懶惰,直到4月底才寫了3萬多字。 我對自己的這個寫作速度很不滿意,為了督促自己寫作,我便於4月29日把它投給了起點中文網,開始在網上連載,這樣便逼著自己經常更新,也就必須每天都堅持寫一點。 每天下班以後,別人都休息了,我便利用這個比較安靜的時間和環境進行寫作,每天大約寫3000字左右。 這樣寫了兩個多月,終於完成了這部小說的初稿。

以前我曾經嚐試著寫過曆史小說,但那都是短篇小說。 寫這樣一部長篇的曆史小說,我還是很謹慎的。 對小說中的人物和時間我都進行了一番認真的推敲,在這部小說中,涉及到的人物我主要采取了三種處理方式:首先對於昆明起義中的一些主要人物,他們的言行和事跡基本上沒有什麼爭議,比如龍雲、盧漢、馬鍈、龍澤彙、朱家璧、張群、毛人鳳等人我都使用了真實姓名,當然有關他們的一些事情也都是基本上屬實的。 但是,我必須要說明白,我寫的是小說,而不是一部紀實作品,所以,有一些細節的東西我是虛構的。 但是,這一些虛構的東西也是為了表現人物的性格而必須采取的,我想不至於對曆史人物有歪曲的描寫。 其次,有一些人物,是我虛構的,比如吳思雨、張瑞剛等人,之所以虛構,是因為這些人物不方便用真人真事來寫,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第三,為了使故事情節比較集中,免得人物過多、故事過於分散,我便有意識的把幾個人物合為一個人物來寫,比如周昌浩就是把曆史上的三個人物合在了一起。

至於小說中的事件,在大的方麵,基本上符合曆史事實的。 尤其是“一二.一運動”和“李公樸、聞一多慘案”,我是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之後寫成的,是完全尊重曆史的。 但是,我既然寫的是小說,就必然會對曆史事件進行藝術加工和再創造,所以,在這部小說中,也就真真假假的事件摻雜在了一起,所以,讀這部作品的朋友,首先要把這部作品定位為小說,把它當作文學作品來讀。 我對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采取的這些寫法,我自己覺得是比較合適的。 但是我也知道,我的這些處理方法,可能會使喜歡讀曆史紀實作品的讀者朋友不滿意,也可能會使喜歡讀架空曆史作品的讀者覺得不過癮,到頭來,落了一個兩麵不討好。 但是,我覺得我寫的這部作品是會有人喜歡的,哪怕隻有很少的人喜歡,我的心裏也是很溫馨的,我的這部作品正是為了這些喜歡它的人而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