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家過年:中華文明的神奇力量(1 / 2)

數千年來,非凡的中華文明就是這麼平凡地走過來的。它之所以曆經風霜而屹立不倒,就是因為有一種不變的精神價值,它的名字就叫“回家過年”。

春節前夕,我的兄弟急匆匆從日本啟程趕回中國過年,但在上海下飛機之後,便立即陷入了有家難歸的困境。由於暴雪天氣持續了幾個星期,開往家鄉的飛機、火車和長江客輪運輸,要麼被取消,要麼是阻滯,要麼是客滿。在上海焦急地滯留了幾天之後,他終於和幾個同鄉包租了一輛汽車,在冰天雪地中艱難跋涉了兩天兩夜,終於在年夜團圓飯之前回到心急如焚的親人身邊。

過去幾個星期裏,這樣的故事在中國何止千百萬。一場罕見的自然災害使原本就超繁忙、超負荷的“春運”陷入混亂,無數在外鄉工作的人們為了回家過年,日夜堅守在機場和火車站,哪怕是風餐露宿,也決不輕言放棄。值得慶幸的是,大年除夕之前,滯留在廣州火車站多達80萬名的旅客終於踏上了歸鄉之路,其他交通樞紐也都基本恢複正常。

華人的文化基因使然。

既然返鄉之途如此艱辛,為什麼中國人還是要回家過年不可?不隻在中國,在其他華人社會,包括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多數華人大概都無需思考為什麼必須要回家過年的理由。很多讀者大概都會記得兒提時代過年時的情形,大人們總是說,辛苦了一整年,就是為了這頓年夜飯!事實上,年夜飯隻是形式,家庭團圓才是真實。盡管今天的生活遠非往昔所比,但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人們還是要不辭辛苦地“為這頓年夜飯”而忙忙碌碌。

每當從電視上看到中國各地回家過年的人潮,很多人也許會在內心深處生起一股感動的暖流。這種奇特的景象隻有中國才有,但在海外華人社會,不同規模的過年返鄉潮也同樣存在。由此往上追溯千百年,無論是太平盛世,還是遭遇內亂、饑荒和外敵入侵,這個傳統不僅亙古未變,生生不息,而且還隨著華人的腳步遠涉重洋,植根於四方。這究竟是為什麼?

過去幾天裏,中國網絡媒體上就此有不少討論。鳳凰網評論頻道的編輯在一篇文章裏這麼說:“為什麼我們不辭辛苦,不惜代價,一定要在除夕之前趕回老家?我們要回家,因為家有親人倚門望歸,老父母年歲已高;夫妻兩地分居已久;孩子已經快忘了父母的模樣。我們要回家,因為朋友天各一方,隻有在春節方能一聚,把酒言歡,互敘往事。我們要回家,因為生於斯,長於斯,那田間的小道,門前的溪流,那塊土地才是我們心中真正的家園……”

對於中國上億計的異鄉遊子而言,這種充滿感情的表述無疑就是他們最真切的心聲。而不少人也從另一個角度說,這是華人的文化基因使然。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最近若幹年,海內外很多人都對中國能否頂住西方文化的衝擊、能否保持優良的傳統價值觀而憂心忡忡,不少人甚至對青年人熱衷於過西方的節日而嗤之以鼻。但事實上,我所認識的中國青年人,包括所謂“80後”和“90後”出生的一代人,並非像人們所指責的那樣沒有頭腦地盲目崇外。就在春節前夕,在上海、北京和廣州等地工作的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時髦青年,都紛紛在電郵裏告知要趕回家鄉陪父母過年。在他們當中,也許有很多人確實喜歡過西方的節日,但歸根結底,那隻不過是一時的湊熱鬧、一時的趕時髦,而回家過年才是“心中真正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