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這次特大暴雪凸顯了中國某些方麵有待改進之處,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以十分特殊的方式,展現了中華文化中令人敬佩不已和感動不已的精神力量。人們過去隻知道那些離鄉背井的龐大打工族,是支撐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脊梁;而現在,我們又再次發現,這個龐大的群體同樣默默承載著千年古老文明,無怨無悔地迎風踏雪前行。他們可能並不理會文人學者們所津津樂道的什麼“價值觀”,但對回家過年卻是如此執著,如此義無反顧。原來,他們才是傳統價值觀的真正堅守者和履行者。
中國作家馮驥才曾經抱怨說:“由於忽視了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和精神價值,節日被人為地淡化。沒有年意了!沒有年味了!恐怕這是當代中國人一種很深的失落,一種文化的失落。”這種感慨體現了知識分子憂國憂民之心,無可厚非。但是,坦白地說,從過去的經驗看,類似的擔憂往往都被證明是過慮了。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精神價值?隻要看看那洶湧澎湃的返鄉人潮,看看那焦急的表情和渴望的眼神,還有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毅力,任何人都應該意識到,所謂的文化絕非是一堆虛無縹緲的理論和時髦的概念。真正的文化其實就蘊藏在看似沒有文化、但卻腳踏實地走著自己道路的平凡人群中。隻要每年這個時候還有很多人想著回家過年,其他人就沒有理由無視他們所代表的文化價值的存在,就沒有理由顧影自憐地徒自哀歎說,當代中國缺乏這種精神、缺乏那種價值。
難道不是麼?數千年來,非凡的中華文明就是這麼平凡地走過來的。它之所以曆經風霜而屹立不倒,就是因為有一種不變的精神價值,它的名字就叫“回家過年”。
(摘自《聯合早報》)
每年的春運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人口遷徙,人群的洪流在中國大地穿梭,形成一個獨特的人文景觀。為買一張票星夜排隊,為擠上列車幾天等待在車站廣場,甚至驚動國家領導人過問。即使再艱難,人們還是堅持像候鳥一樣本能地穿梭。
這是流動中的中國,這是前進中的中國,這是急流中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