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的暴躁脾氣駱駝有著迥異的雙重性格。它性情穩定,善於容忍、馴從,卻又剛愎、乖戾、撒野,還會記恨。
在沙特阿拉伯,有個油坊老板養了頭駱駝。一次,老板因為生意上賠了錢而滿腹怨氣,回到家裏就用皮鞭抽打駱駝。這頭駱駝受了莫名之氣,耿耿於懷。幾個月後的一天夜裏,這頭駱駝走出廄棚,突然衝進主人帳篷,撲向床鋪,狂撕亂咬床上的一切,又把餐具踏得粉碎,才心滿意足地離去。剛回到廄棚,不料見到主人站在門口,怒氣衝衝地向它大聲吆喝。它原以為主人已死,現在見到複仇已落空了,它一氣之下就向廄棚的圍牆撞去,牆被撞坍了,它也隨即一命嗚呼。猴子的一致對敵動物報複行為的力度往往與動物的進化等級成正比關係。與人類同屬於靈長類的猿猴,身長140厘米,體重70公斤,是一種較為凶猛的動物。
1974年12月15日中午,非洲索馬裏某一部落的一個農民拿著棍棒追趕一隻偷吃農作物的猿猴時,突然從路邊又竄出3隻同夥朝這個農民猛撲過來。
此後,雙方援兵紛紛趕到,30位農民和400隻猿猴展開了一場混戰,好不容易打退了猿猴的進攻,但猿猴並不善罷甘休,第二天上午糾集500隻龐大的猿猴隊伍再次向農民發起襲擊,結果兩敗俱傷。
猴子的報複通常是惡作劇式的,1985年夏,浙江衢州西坑村一農民見房後樹上有群猴子,一時興起,便拾起石塊砸它們,猴子敗退。第二天,這位農民外出辦事,老猴率領群猴前來報複,把他家養的30隻雞抓往樹林,拔光雞毛後放回。這位農民回到家中,見到滿身流血的赤膊雞,感到莫名其妙。聽到吱吱的怪笑聲,他抬頭一看,見到猴子們在樹上洋洋得意,才知是它們搗的鬼。第三天,上百隻猴子又把這位農民栽種的一公頃杉樹統統拔起。他重新栽下後,人一走,群猴又把杉樹全部拔起,弄得他叫苦不迭。
鼠類的複仇不無惡劣美國人約翰·費爾克納是個億萬富翁,他在家裏架設了一台“保安”攝像機。從錄像上他發現有4隻小臭鼠跑進住宅,到處亂竄。在約翰的窺視下,小臭鼠又來了。氣憤之下,他開槍打死了1隻雌臭鼠,他確信另外3隻小臭鼠是它的子女。這3隻小臭鼠為了替媽媽報仇,趁約翰外出休假時,溜進了他的住宅,在住宅的大部分房間裏大放臭氣,將價值500萬美元的豪宅搞得臭氣熏天,還毀掉了價值50萬美元的家具和衣服及5萬美元的地毯。還有3幅畢加索的名畫也充滿了臭氣,其損失更難估算。約翰懊喪地說:“這是我的過錯,假如我不殺死那隻雌臭鼠,就不會如此遭殃。”當然,約翰除惡未盡,這才是真正的過錯。
1982年6月8日,解放軍某部一名司機逮到一隻大老鼠,他用鐵絲拴住老鼠示眾,以警告那些作惡多端的鼠類。誰知到半夜裏,這隻大老鼠的子孫竟膽敢來“劫獄”。它們一方麵銜來饅頭皮、麥穗供在大老鼠麵前,以示孝敬;另一方麵,25隻老鼠吱吱亂叫,啃咬司機宿舍的房門,還把頂著小汽車的4根木棍啃壞。此種行為持續了兩夜,直到把大老鼠“處決”為止。
蛇的群集複仇在阿富汗,有名警察發現有一條蝮蛇鑽進他的臥室裏,便和妻子一起將蛇打死,並把死蛇掛在樹枝上,便匆匆上班去了。傍晚,警察和妻子下班回家,一進臥室,隻見室內全是蝮蛇,數以萬計。蝮蛇發現他們,便群起而攻之,妻子不幸被蛇纏住。警察且戰且退,最後逃到房頂上。鄰居們見狀,打電話請來直升機,警察才得以脫險。
我國湖南省也曾發生過群蛇報複襲人事件。有一天,寧遠縣一位村民打柴回家,發現一條長約1米的黑蛇在咬他家的雞群。他與妻子悄悄走向這條正在咬雞的黑蛇,合力將它打死,拋於山下。第二天上午,數十條黑蛇從他家的門、窗、陰溝裏爬進屋內,一齊向這家老少發起進攻。這個村民的父親因年老腿跛,未及逃脫,當場被蛇纏住咬死。這村民迅速拿出自製的蛇藥,全力護衛其妻子和孩子,且戰且退。鄉鄰聞訊趕來援助,群蛇才退卻逃遁。
獅子的記恨在南非的一個小農場裏,有個叫傑裏的客商在夜間投宿於此。他把自己的奧斯汀小汽車停在住房對麵的空地上,就進屋休息了。第二天,傑裏起床後走出門,見他的小汽車已麵目全非:兩隻前輪掉了下來,兩盞車燈被砸得粉碎,車身上傷痕累累。他大惑不解,這是誰在和他過不去?而農場女主人的心裏非常明白:這是獅子對她的報複。原來,昨晚半夜,她聽到雞舍裏的雞在咯咯亂叫,於是拿起手槍和手電筒出門看個究竟。當她看到一頭獅子正在雞舍前窺視,嚇得她連手槍的扳機都扳不動了。等她緩過神來,獅子已優哉遊哉地走了。她氣憤地朝著獅子走去的方向亂放了幾槍,打完了一個彈夾。大概是她打傷了獅子。獅子偷雞不成反受傷,記恨在心,就來報複。傑裏由於睡得太死,對昨晚發生的事一無所知,冤枉地成了獅子的報複對象。
牛的憤怒1971年,內蒙古一農村的人殺了一頭牛來吃牛肉。有個愛搞惡作劇的年輕人,便把牛頭放在了該村女知青宿舍的門口,想嚇唬嚇唬她們。可是,當天晚上,女知青宿舍的門被撞開了,拉開門一看,門口放著一個血淋淋的牛頭,再抬頭一看,屋外站著一大群牛,牛已把屋子圍住了。看來,這群牛是為那個牛頭抱不平而來的,女知青成了它們報複的對象。牛群輪番用角猛撞宿舍的土牆,女知青們又驚又怕,隻得大聲呼救。全村的人都趕來了,人們奮力驅趕這群牛,終於將它們趕回了牛圈。大家七手八腳搬走了那肇事的牛頭。
這種種的動物報複行為已引起動物學家和人類心理學家的關注。現已初步證實,動物確實有著與人類相類似的心理機製,隻是它們的意識和思維比較幼稚、低級罷了。識別親屬的學問氣味是親緣身份證美國癩蛤蟆卵孵化出的蝌蚪,似乎能通過氣味識別素昧平生的“兄弟姐妹”,它們情願與“親兄弟姐妹”集群遊泳,而不願與無血緣關係的夥伴為伍。
科學家將一隻蛤蟆同一次產的卵孵出的蝌蚪染成藍色,另一隻蛤蟆產的蝌蚪染成紅色,一起放入實驗室的水池中。開始它們混在一起,過不了多久,它們又自動分開,紅色蝌蚪相聚在一處,藍色蝌蚪相聚在另一處,涇渭分明,一點也不含糊。作為對照,科學家又做了一次實驗,將蛤蟆同一次產下的卵孵出的蝌蚪一半染成紅色,另一半染成藍色,將它們放在一個水池中。這次它們並不按顏色分成兩群,而是緊緊聚成一團。
蜜蜂是靠氣味識別自己親屬的。蜂群裏有專門的所謂“看門蜂”,由它控製進入蜂巢的蜜蜂。在一起出生的蜜蜂(一般都是同胞兄弟)可以通行無阻,但阻止其他地方出生的蜜蜂入巢。“看門蜂”的任務,是對進巢的蜜蜂進行審查,它以自己的氣味為標準,相同的放行,不同的拒之門外。
螞蟻也是以氣味識別本族成員的。蟻後給每隻工蟻留下氣味,有了這蟻後親自簽發的“身份證”,才能自由出入蟻穴,否則就要被咬死。
魚類身上有識別外激素。魚當了父母親之後,體表常常會釋放出一種被稱之為“照料外激素”的化學物質,幼魚嗅到後,便自動保持在一定的水域裏生活,以利於親魚的照料和保護。如非洲鯽魚,它的受精卵是在雌魚口中孵化的,幼魚從出世到自己獨立生活之前,總是活動在雌魚周圍,一旦遇到敵害,雌魚就把它們吸到口腔裏。假若沒有“照料外激素”,它們是絕不會有這種母子之情的。鳥聲辨別親疏鳥類、蝙蝠等是靠聲音辨別親屬的。
為了探索鳥類是怎樣從鳴聲識別親緣關係的,鳥類學家海斯和他的學生研究了雌野鴨的孵卵過程。他們把微型麥克風安放在野鴨巢的底部,然後跟錄音機相連。他們發現,孵卵的雌鴨在開始孵卵的第四個星期發出“嘎嘎”的較微弱的低聲鳴叫,且每聲隻持續150毫秒。這時,被孵化的卵裏邊發出“嘰嘰”聲。起初,這些聲音很小很小,隨著時間推移,野鴨的鳴聲越來越頻繁,卵裏的“嘰嘰”聲也愈來愈高。隨後小鴨就出殼了。在雛鴨出生後1小時,兩種鳴聲增加了4倍。雛鴨出生後的第16~32小時,雌鴨離巢遊向水中,它發出急促的呼喚聲,每分鍾快達40~60次。於是小鴨紛紛出巢,跑向母親。由此看來,雛鴨在卵內孵化的第27天起就開始聽到母親的聲音,在這一過程裏聽覺起主要作用。雛鴨出殼後,視覺、聽覺一起起作用,使雛鴨進一步認識母親。
燕鷗的巢築在海灘上,巢與巢靠得很近,但燕鷗能根據鳴叫聲和外形識別自己的雛鳥,從不會搞錯。
崖燕大群大群地在一起孵卵,峭壁上會同時擠滿幾千隻葫蘆狀的鳥巢,密密麻麻地巢挨著巢。但用不著擔心老崖燕會認錯自己的子女。對它們來說,雛燕的叫聲就是它們的識別標誌。在常人聽來,雛燕的叫聲似乎是一樣的,沒啥區別。但如果仔細分析,可發現其中仍有細微的差別。實驗證明,若向附近的空巢放送雛燕叫聲的錄音,老鳥每次都隻向自己雛鳥的叫聲飛去。當然識別是相互的,老鳥在聽到雛鳥的叫聲時,也會發出鳴叫,雛鳥聽到後,會叫得更加起勁。
在美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岩洞裏,棲息著7000萬隻無尾蝙蝠。它們居住得如此擁擠,以致長期以來生物學家們推測,母蝙蝠喂奶時,不可能喂自己的親生子女,而隻是盲目地喂首先飛到自己身邊的小蝙蝠。為了弄清這個問題,美國生物學家麥克拉肯和他的助手做了實驗,他們從洞裏密密麻麻的、正在喂奶的800萬對蝙蝠中抓走167對,隨後對每對蝙蝠的血液進行基因測定。結果發現,約有81%的母蝙蝠喂的正是自己的子女。麥克拉肯帶著照明設備在山洞裏又進行仔細的觀察,他發現,母蝙蝠在喂奶前,先要發出呼喚的叫聲,再根據小蝙蝠的回答來判斷是否自己的子女,還要進一步用鼻子嗅嗅,在確認是自己的子女後才喂。
恐怖的“殺過”行為據調查,獅子能夠殺害比金錢豹更多的牛、羊、驢,其數量遠遠超出自己的食量;一隻金錢豹能夠一下子殺死17隻山羊,並把屍體整齊地放在那裏,然後揚長而去;幾隻餓狼一次可以殺害上百隻的小馴鹿;一頭北極熊能夠在北冰洋裏一連殺死21隻獨角鯨;一些凶殘的食肉動物能夠一舉殺死遠超於自身食量的獵物,這就是動物的“殺過”行為。
人們最熟悉的是,赤狐在捕食中的殺過行為。居住在歐洲和美洲村落的農民都知道,赤狐常常在夜間闖入家禽棚舍,把人家飼養的雞、鴨統統殺死。據說,一位荷蘭的動物行為學家,曾在農村雞舍旁守夜觀察,目擊一隻赤狐跳進雞舍,大約在10分鍾的時間內,把雞舍中的12隻小雞全部殺盡,最後僅帶走1隻,棄留下11隻死雞。不僅如此,赤狐還常常在暴風雨之夜,闖入黑頭鷗的棲息地,輕而易舉地把數十隻鳥按順序逐個咬死,最後竟一隻不吃,一隻不帶,空嘴而去。後來,有一位動物學博士來到黑頭鷗的棲息地進行考察,發現這種鳥在夜間,尤其是在暴風雨來臨的時刻,都蹲在地上一動也不動,即使遇上人和猛獸也不逃避。
貓頭鷹是捕捉田鼠的能手,尤其在繁殖期間的貓頭鷹,捕鼠本領更為驚人,會表現出極大的殺過行為。有的貓頭鷹即使在飽餐以後,遇上鼠類仍會猛力追逐,寧可殺死扔棄,也不讓田鼠逃脫。動物的殺過行為,對於人類來說,既有利又有弊。倒如貓頭鷹大量殺死老鼠,顯然對人類是有益的。但赤狐殺死家禽以及獅、豹、狼等猛獸殺害家畜和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又是對人類不利的。
人們雖然聽到或看到一些凶殘的食肉動物確有殺過行為,可是對它們為什麼要“殺過”的原因,至今還是弄不清楚。科學家們之間的解釋也不一致。一些動物學家認為,“殺過”是凶猛的食肉動物殘忍好殺的本性,不僅在陸生猛獸中有,在海獸裏也有,如虎鯨群衝入海豚或海獅群後,幾乎可以把對方全軍覆沒,可是被它們所食的僅僅是少數。另一些動物學家反對上述解釋,他們認為,即使是凶殘的食肉動物,它們的殺過行為也是偶然現象,並非每次捕獵都是殺過的。這種殺過行為是由於它們接近獵物時,受到了獵物的驚嚇和竄逃的刺激而引起的,絕不是它們的殘忍好殺的本性所決定的。
然而,較多的動物學家認為,殺過的成因不能一概而論,對動物的殺過行為要作具體分析,有的動物是出於本性,有的動物卻是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也可能兩種原因兼而有之。少數動物學家提出,以上對動物殺過行為原因的解釋,都屬於推測性的,缺乏科學的論證。
千姿百態的爭鬥動作人類的爭鬥動作和動物比起來要遜色很多,動物的爭鬥動作可謂豐富多彩。下麵是美國一位動物愛好者收集的許多動物的爭鬥資料的其中的一部分:河馬雖然是一種食草動物,但是在爭鬥時卻窮凶極惡,它把巨嘴張得很大,裏麵足以容納一個站著的小孩,露出粗大的牙齒。兩隻河馬爭鬥時,雙方不是麵對著麵張開巨嘴,便是一隻的下頜伸入另一隻的嘴裏。
彈塗魚在爭鬥時,雖然也把嘴巴張得大大的,但這僅僅是為了嚇唬對方,實際上它們是用鰭相互撞擊爭鬥的。采用這種爭鬥武器,雙方都沒有生命危險。犀牛也是世界上的大型陸生動物,它頭上的角硬而粗大,形狀似巨大的鐵釘,連獅子、老虎也無可奈何。爭鬥時,兩隻犀牛低下頭,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巨角上,企圖一舉頂倒對方。
大鹿的角上有許多叉,每個叉都長而尖。爭鬥時雙方的鹿角發生碰撞,會發出響亮的角擊聲,雙方的叉角常因此而鉤住,拉來推去,久久不能分離。
角羊的角粗大而彎曲,爭鬥時雙方會從遠方衝來,以巨角相撞,其撞角聲極響,在1千米外也能聽到。
袋鼠的爭鬥方式與眾不同,不知內情者會誤認為它們在親熱地擁抱呢!
實際上,兩隻袋鼠都用自己粗大的尾巴支撐著身體,以前肢作拳擊式進攻,再用後肢來踢對方。這種手腳並用的格鬥方式,與人類較為相似。
巨蜥的身子胖乎乎的,爭鬥起來活像日本的相撲選手。它們抓住對方的身體,企圖將其摔倒在地,然後得意揚揚地走開。也有人說,巨蜥是用動物界罕見的“擁抱式”爭鬥的。
雄獅爭鬥的場麵十分壯觀。它們在進攻前常常有一個威嚇動作:一隻獅子四腿站立,穩如泰山,同時豎起鬣毛,虎視眈眈;另一隻雄獅躍起身體,兩條後腿著地,尾巴翹起,這是為了平衡體重,而兩隻前肢高高舉起,準備搶先向對方撲去。
發瘋的代價瘋羊戰巨蜥在印度尼西亞有一個名叫科摩多的小荒島,1910年有人在那裏發現了一種特大的蜥蜴,命名為“科摩多巨蜥”。它頭尾全長達4米,體重可超過100千克,是現存的“蜥蜴之王”。它的長相十分嚇人:巨大的頭顱很像鱷魚,粗脖頸,深陷的雙眼射出陰森的目光,舌頭似劍一般細長而分叉,渾身披著鱗甲,四隻短而健壯的腳,後麵拖著一條肥碩有力的長尾巴。因為它的模樣活像已滅絕的恐龍,又也許是因為它多少有點像傳說中的“龍”,或者是因為它和早已滅絕的恐龍有親緣關係,所以又給它起了個諢名為“科摩多龍”。
科摩多巨蜥是一種純食肉性動物,專門捕食鹿、羊、野豬、猴子等。在食物不多時也捕食小型動物,但絕不吃素。據說這種巨蜥還會傷害人!但這種巨蜥雖然是“聾子”和“啞巴”,連驚人的爆炸聲也聽不見,即使在搏鬥時也隻能發出輕微的嘶嘶聲,可是它目光敏銳,嗅覺靈敏,在順風的情況下,可以聞到幾百米外的氣味,並像狗一樣邊走邊舔舌頭,追蹤獵物,因而彌補了它“聾子”的缺陷。另外,科摩多巨蜥雖然無法發出恐嚇獵物的吼聲,但它別有妙法。通常,它悄悄地跟蹤著獵物,到足夠近的距離時,突然猛將粗壯的尾巴使勁一掃,這一掃的力量,輕者可將一隻野豬擊倒,重的能打斷一隻鹿或羊的雙腿。然後張開大嘴,伸縮著紅舌頭,用鋒利的牙齒咬嚼吞食。
德國當代著名動物生態學家兼動物攝影師海因茲·齊爾曼等人,為了能拍攝到獸類與科摩多巨蜥的驚險搏鬥場麵,來到了科摩多島上一個名叫卡姆邦克的小村。村裏的人得知了他們的意圖之後,特地派人送來了一頭老瘋羊。這頭羊脾氣十分暴躁、凶狠,見到人就頂撞。至於它是怎麼變瘋的人們卻不知道。
把老瘋羊放在草地上,它就開始吃草了。大約過了兩個小時,一條科摩多巨蜥從樹林中慢慢地爬了出來。當它發現了老瘋羊以後,就吐著舌頭開始一點一點地向其運動。在巨蜥離老瘋羊大約隻有10米距離時,老瘋羊站起身來,直衝巨蜥奔去。按理來說,羊是巨蜥的捕食對象,它應該轉向逃跑才對,這說明那頭老山羊真的瘋了。
老瘋羊的主動出擊,馬上引起了巨蜥的注意。老瘋羊對巨蜥擺出威脅架勢,巨蜥仍然無動於衷。這時,老瘋羊猛地一彈後蹄,向巨蜥的右腦門狠狠撞了一記。可是山羊先發製人的攻擊,並沒有產生什麼效果。當老瘋羊發起第二次進攻時,巨蜥趁著它豎起後蹄的一刹那,用粗壯的尾巴使勁一掃,企圖打斷對手的兩腿。這隻老瘋羊真不愧為村裏的“羊中之王”,它瘋勁大發,力氣倍增,兩次都成功地避過巨蜥這種閃電般的襲擊。
然而,老瘋羊畢竟不是這頭凶猛巨蜥的對手,當巨蜥的大尾巴第三次掃來時,它終於被打倒在地。巨蜥張口咬住老瘋羊的頭,一陣猛甩,可憐的老瘋羊,頓時全身的骨架都分了家。
“象瘋”是怎麼一回事“象瘋”一詞來自印地語“Musth”,指喝醉酒的意思。原意則是公象的一種周期性狂暴狀態。在亞洲象中,這種狂暴狀態一年發生一兩次,持續時間為2個星期到6個月,大多數公象是4~6個星期,但並非所有公象都在同一個時間內發“象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