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橫生的“奇花”
1.先香後臭的花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熱帶密林中的大王花,又名“大花草”,直徑達三四米,重10公斤,有5片花瓣,每個花瓣長30至40厘米,花瓣最重的地方有2至3厘米;花瓣中心有30至40厘米的大花蕊,好像一個大圓盤,裏麵盛著雄蕊和花蜜,可裝5公斤水。全花為紅色,但有許多淡黃色或淡紫色的斑點。
從花苗初放到全花盛開需要1個月,但一旦盛開,兩三天後就會凋謝。開花時有香味,幾天後就散發出強烈的腐臭味。大王花的另一個特點是,花雖大卻沒有根、莖、葉,一生隻是一朵花,它以退化的莖變成菌絲狀,寄生在粉藤的根莖上,由菌絲吸取寄主的養料。
2.沒有花瓣的花我國中部和東部地區的陰濕森林中,生長有一種奇特的及已花。它開的花是一種裸花,既無花瓣又無花蕊,像一個棉花團或小雪球。及已花莖高約30至50厘米,筆直有節,湖南、江西等地俗稱“四大金剛”。每年四五月間,莖的上端抽出兩束花穗,在花穗上開出極為雅素秀麗的雪白花朵。花謝後,白色雄蕊脫落,雌蕊變粗大而結成果實。
3.一株杜鵑開20色花1987年,青島化工三廠於29年前栽植的一株名叫“串枝五寶珠”的杜鵑,繼上一年開出10種不同色澤的500多朵鮮花後,又開出20多種不同色澤的600多朵鮮花。這株杜鵑花幹高1.5米,花冠直徑1.8米,呈蘑菇狀。
在遼寧大連展出過一株“杜鵑花王”。這株生長已達百年之久的杜鵑,是沈陽市老花工劉玉增用“高接換冠”嫁接法培養的。它好似一個絢麗多姿的大花籃,可開出20種顏色、50個品種的數千朵花。紅、白、綠、紫、藕荷等各種顏色的幾千朵花薈萃,千姿百態,蔚為壯觀。
4.一朵花開放1年零4個月四川省酉陽縣龍潭鎮村民甘茂厚培育的一棵生長了21年的地湧金蓮,於1981年3月下旬首次開花,曆經春夏秋冬,花瓣才落盡,花期長達近1年零4個月。這朵花長40厘米,有70多層,每層均為5瓣,共350多瓣,花朵下結蓮台兩層,共20多瓣。
5.花上開花的月季安徽省合肥市的花卉愛好者胡世晨培育的一株名為“胡佛總統”的月季花,開出了一枝奇異的花———花上開花。下麵的花開放後,又從花芯部位生出一花梗,並孕育一花蕾,一周後上麵的花蕾便含苞待放。待上麵的花開放時,下麵的花開始凋謝。兩花之間的花梗比下部稍粗壯些,並生有一片小葉。這株月季是引進品種,並於3年前扡插。花為紅黃混色,香味濃鬱。除這一枝花異樣外,其他都正常。
鄭棉三廠綠化組技術員張新林,扡插了一盆品種為“粉後”的月季花。
先開了一朵直徑為4厘米的粉紅色花,有花萼、花瓣,但無雄蕊和雌蕊,花朵中心突出一豆粒般瘤狀物。4天後,此瘤狀物抽發出4厘米長的小莖,莖端重新形成一花朵,花萼、花瓣、雄雌蕊齊全。一些園林行家認為,這是植物的一種變態現象,在月季花中常有發生,但一般隻是花芯中再生出新花,而像這種花芯抽出莖枝、然後又開花的現象則為罕見,可能是芽變的結果。
6.花中開花的玫瑰1988年福建省三明市有一朵玫瑰花的花蕊上,又長出一朵玫瑰花。這朵花中之花開了20多天仍未凋謝。
7.月季葉上長出花蕾上海珊瑚化工廠一位青年工人在一株月季花的3片葉子上,發現長著3個花蕾,像黃豆大小,呈球狀,底部與花葉表麵緊緊相連,其中一個花蕾表麵呈暗紅色,另兩個呈玉色。花蕾表麵像仙人球一樣長著尖刺,刺為紅色。
8.百年老蘭花枝繁葉茂據《春城晚報》報道,雲南安寧縣城賣米街55號附近是一個普通的居民小院。但是,這個小院卻因一株近300年曆史的蘭花———張氏建蘭,而變得遠近聞名。
據蘭花的主人張克運介紹,這株蘭花是其先輩於清朝乾隆年間,從京城帶回安寧的,經曆了近300年時間,在張家六代人的悉心培育下,代代相傳,至今仍枝繁花茂、清香幽遠。1982年,這株張氏建蘭參加了昆明市首屆花展,獲得了特別獎。如今,這株百年蘭花更是吸引了眾多蘭花愛好者前來觀賞,成為安寧縣城的一個奇觀。花中之王的秘密大花草是大花草科植物中的一種,又被稱為“阿爾諾利基大花草”,這個名稱來自於大花草的發現者———著名博物學家阿爾諾利基。19世紀初,阿爾諾利基與英聯邦爪哇省總督拉夫爾茲爵士去蘇門答臘旅行,發現了這種奇特的植物,阿爾諾利基用自己的名字給它取了名。拉夫爾茲爵士曾在一封信中寫了一段大體意思是這樣的話:這次行程中我們發現了大花草,我覺得,它的美麗是任何語言都無法形容的。它的重量超過7千克,直徑90多厘米,世界上沒有比它更大、更美麗的花了。這是我們最大的收獲。
大花草在印度尼西亞被稱做“本加·帕特馬”,意即荷花。實際上它長得一點也不像荷花,它有5個暗紅色的花瓣,而且肥厚多肉,花瓣上布滿白斑,鼓鼓囊囊的。花瓣中央有一個長著很多小刺的“圓盤”,保護著花蕊,給人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阿爾諾利基大花草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大,“圓盤”大,花瓣大,花蕊也大。每片花瓣長30~40厘米,厚數厘米;中央的大圓盤其實是一個密槽,這個槽高30厘米,直徑達33厘米,裏麵可容納5~6千克水。根據對標本的測量,阿爾諾利基大花草直徑為70~90厘米,最大能夠達到106.7厘米,無愧於“花中之王”的稱號。
原來,大花草是寄生類的植物,它靠別的植物活著。大花草有一種類似蘑菇菌絲體的纖維,利用這種纖維深深紮進葡萄科植物白粉藤的木質部,通過吸取白粉藤的大量養料,來供給自己生長。
大花草的種子異常小,甚至還沒罌粟籽大。那麼小的種子是怎樣“擠”
進白粉藤堅硬的莖幹裏去的呢?這至今還是個謎。一些人說是由於野豬和鹿蹭癢癢蹭破了藤子讓大花草的種子乘虛而入;有人則說是鬆鼠像兔子啃嫩莖那樣咬破了白粉藤的樹皮;還有些人說縫隙是白蟻和螞蟻造成的。總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反正,種子正好掉在白粉藤的擦破處,接著開始膨脹,萌發成像幼芽似的東西。用不了多長時間,“幼芽”慢慢長成扭曲的花蕾,有小孩的拳頭那麼大。此後,花蕾舒展開來,就會露出5片花瓣來,呈磚紅色。剛開始時,大花草散發出一種清香。三四天後,氣味變得極其難聞,這種氣味和肉色的花瓣會招來大批廄蠅,大花草通過它們完成了授粉工作。
就這樣,大花草借助其他植物的力量,最終長成了花中之王。
風滾草遠征的秘密秋天一到,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披上了金黃色的外衣。你如果漫步草原,腳下就能碰到幾個向你襲來的草球。你可不要以為是誰在跟你開玩笑,或者是有人在故意捉弄你。你若不信,可以望望四周是否有人。當你堅定的確沒人跟你開玩笑時,你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些草球是從哪兒來的呢?
原來很多植物,像豬毛菜、刺藜、分叉廖、防風等,隨著秋天的到來,枝條開始向內彎曲,但並不脫落,而是卷成一個圓球。這時,莖的基部開始變脆,經不起風吹日曬,大風一刮就被折斷,於是,縮成圓球的植物體就脫離根部,在地上打起滾來。草球滾呀滾呀,越滾越遠,一直可以滾上幾裏、幾十裏。
這些植物體很輕,有時被大風吹起,拋至半空,旋轉幾圈,複又墜地,繼續隨風向前滾動。這些植物被稱為風滾草,意思是它們可以隨風翻滾。冬天來臨,大雪覆蓋了草原,隻有風滾草未被大雪埋沒,照樣可以在雪地上滾來滾去。這些隨風翻滾的草球隻有當前進中碰到了障礙物時,才肯停下來“休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孤蓬萬裏征”的詩句,寫的就是風滾草隨風翻滾、遠征萬裏的情景。
風滾草為什麼非到秋天才開始遠征呢?我們知道,每種植物都有繁衍後代的習性,秋天是它們的種子成熟的季節,它們隨風翻滾,可以到處播種自己的種子。風滾草的種子又小又輕,數量又多,當草球在草原上向前滾動的時候,種子就隨時撒落下來。草球滾得越遠,種子傳播得越廣。待到來年天氣轉暖,小小的種子就可以在新的地方生根發芽。這樣,它們的後代就會越來越多。所以,風滾草的隨風翻滾,是對草原生活的一種適應。
這些奇異的風滾草,不但我國草原有,而且在美國西部也可以見到。
會“害羞”的含羞草其實,不光小姑娘會害羞,有些植物也會害羞。公園裏有一種觀賞植物,特別害怕有人碰它的身子,誰要是輕輕碰一下它的葉子。它就把葉子合攏,甚至連葉柄都耷拉下來,宛如一個害羞的少女,含情脈脈,低頭不語。因此,人們特別喜歡它,特別愛逗它,於是給它起名為含羞草。
含羞草是一種豆科植物,它的莖稈纖細,上麵長滿了細毛。它的莖上生有羽毛狀的複葉,每張複葉由4片葉子組成,呈掌狀排列,每片葉子又由7~24對小葉組成。含羞草的高度,盆栽的一般隻有30厘米左右,地栽的可長到1米左右。有的直立,也有蔓生的。秋天一到,開出一朵朵淡紅色的小花,很像一個個小紅絨球。
含羞草怕羞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含羞草的小葉和複葉葉柄的基部都有一個鼓起的東西,叫做葉枕,葉枕對刺激的反應最為敏感。葉枕中心有一個大的維管囊,其周圍充滿了薄壁組織,細胞間隙較大。平時,葉枕細胞內含有較多的水分,細胞總是鼓鼓的,細胞的壓力比較大,所以,葉子平分展。當你輕輕碰到它的小葉時,這個刺激立刻傳導到小葉柄的基部,於是這個葉枕的上半部薄壁組織裏的細胞液便排到細胞間隙中。此時葉柄上半部細胞的膨壓降低,而下半部薄壁細胞仍保持原來的膨壓,小葉片就向上合攏。如果小葉受到的刺激較強,或受到多次重複的刺激,這種刺激可以很快地依次傳遞到鄰近的小葉,甚至傳到整片複葉的小葉和複葉的葉柄基部。
這時,複葉的葉柄基部葉枕下半部的細胞膨壓降低,而上半部的細胞仍還是鼓鼓的,因此,整張葉子就低下了腦袋,而且4片葉子上的所有小葉都成對地合攏起來。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含羞草的葉子接受刺激以後會發生興奮,“信息”在體內的傳導還挺快,能以每秒15毫米的速度向前傳遞。當然它比起人的神經傳導速度(每秒10萬毫米)來要慢得多了,但在植物界中這種傳遞信息的速度還是相當驚人的。根據試驗發現,如果中途有一部分被麻醉劑麻醉後,“信息”的傳遞就會在那裏被中斷。
植物生理學家婁成後教授對刺激的傳導作過深入的研究,他發現絲瓜、黃瓜的主莖被刺激以後,體內也可以產生很強的興奮,“信息”傳遞的範圍很大。現已初步證明,這種“信息”是通過維管束係統來傳遞的。植物體內的維管束係統跟動物體內的神經係統在傳遞信息方麵,可能起著相同的作用。
但是,植物所產生的運動反應機理,跟動物組織完全不同,有人認為,它屬於一種液體性的傳導機製,很可能是由某些物質在受到刺激時,釋放到植物體內所特有的螺紋導管的水流中去,引起滲透壓的改變,從而導致相應的葉片出現運動反應。
如果停止對含羞草的刺激,過一段時間,原已疲軟的葉枕細胞中又充滿了細胞液,細胞的壓力又恢複正常,於是,小葉又重新張開了,葉柄也挺了起來,一切恢複到原來的狀態。恢複的時間一般為5~10分鍾。但是,如果我們連續逗它,接連不斷地刺激它的葉子,它就產生“厭煩”之感,不再發生任何反應。這是因為連續的刺激使得葉枕細胞內的細胞液流失了,不能及時得到補充的緣故。所以,它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休息”以後才能再次接受刺激,發生反應。
人們從實踐中發現,含羞草的葉子不光是用手碰它會發生運動,假如用火柴的火焰去熏它的葉子,或者用煙卷的煙霧去噴它的葉子,甚至用酸類或冷水刺激它的葉子,也會發生同樣的運動。
人們還發現,含羞草的這種運動在傍晚時對刺激最敏感,而在黎明破曉前,對刺激幾乎沒有什麼反應。
另外,含羞草的運動跟天氣變化也有關係。若在幹燥的晴天,含羞草的反應就靈敏,葉子稍經觸動就馬上合攏,葉柄也會下垂;若遇陰天,空氣潮濕,葉子對刺激的反應就不那麼敏感了。根據這個特點,含羞草還可以用來預報晴雨天氣。即如果輕輕觸動含羞草的小葉,發現葉片很快合攏,而且葉柄下垂,並且經過較長時間才恢複原狀,你就可以發出“晴天”的預報。反之,假如觸動它的小葉,反應失靈,葉片遲遲才能閉合,或者剛閉合又重新展開,你就可以發出“陰雨將到”的預報。
含羞草的葉子為什麼對外界的刺激如此敏感呢?隻要查查它的“出身”
“曆史”就不難理解了。含羞草的原籍是在南美洲巴西,那裏地處熱帶,經常有猛烈的暴風雨,它是在跟暴風雨作鬥爭中成長和發展起來的。在長期的生存鬥爭中,含羞草形成了一種適應自然環境的特性,每當第一滴雨點襲來時,它的葉子就很快地合攏,而且葉柄都跟著下垂,起到了避免暴風雨侵襲的作用。這種有利於生長的特性,一代一代遺傳下來,它們的子孫即使遠離老家,移居他鄉,也還保持著這種害羞的“稟性”。另外,含羞草的運動也可以看做是一種自衛方式,動物稍一碰它,它就合攏葉子,動物也就不敢再吃它了。
另外,含羞草對於音樂也是很敏感的。有人做過這樣的試驗,把含羞草分成兩組,一組給它播放音樂,另一組作為對照,結果在同樣條件下,“聽”到音樂聲的含羞草植株比“聽”不到音樂的植株高1.5倍,而且葉子也長得茂盛。
含羞草在我國各地廣為栽培,它全身可以入藥,有安神鎮靜、散瘀止痛、止血收斂的功能。外用鮮葉切敷,可治瘡痛腫毒。若治跌打損傷,則可水煎加酒溫洗。會跳舞的風流草我們都知道人會跳舞,動物也會跳舞,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植物竟然也會跳舞。在我國南方,有一種草叫長葉舞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屬豆科,有1尺多高,在奇數的複葉上有3枚葉片,前麵的一枚大,後麵的兩枚小,這種植物對陽光特別敏感,當受到陽光照射時,後麵的兩枚葉片就會馬上像羽毛似的飄蕩起來。在強烈的陽光下尤其明顯,大約30秒鍾就要重複一次。
因此,人們把這種草又叫“風流草”和“雞毛草”。
長葉舞草還有一位“姐妹”,叫圓葉舞草,它的舞姿更加敏捷動人。這種草分布在印度、東南亞和我國南方山區的坡地上。
除跳舞草之外,還有會跳舞的樹。在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裏,有一種小樹,能隨著音樂節奏搖曳擺動,翩翩起舞。當有優美動聽的樂曲傳來時,小樹的舞蹈動作就婀娜多姿;當音樂強烈嘈雜時,小樹就停止了跳舞。更有趣的是,當人們在小樹旁輕輕交談時,它也會舞動,如果大聲吵鬧,它就不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