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六年)的冬天,天空下著大雪,天氣特別冷。

吃皇糧的官兵們是沒有挑選出兵時的天氣的權利的。共約32萬之眾的西漢朝廷大軍從關中、河南各地出發,北上寒冷的三晉大地尋找匈奴人作戰。匈奴主力沒有尋找到,冰天雪地卻對中原來的官兵們造成了大規模的殺傷。西漢大軍的凍傷比例達到了兩三成,有的人竟凍掉了手指。雪一直在下,官兵們的怨聲越來越重。

這場大戰是由一個叫韓王信的人引起的。

韓王信是戰國時韓襄王之孫,出身王室,在韓國被秦朝滅亡後家族以故國名為姓,故名“韓信”。韓信參加了秦朝末年的反秦大起義,早在劉邦還是沛公、還隻是中原一支造反軍隊首領的時候就加入劉邦部下作戰。此後,韓信跟隨劉邦南征北戰,入鹹陽、入漢中、滅三秦,成為劉邦陣營的元老。韓信攻取韓地後,劉邦就勢封他為韓王。為了與劉邦陣營中同名同姓但名氣更大的“楚王韓信”相區別,“韓王韓信”史稱“韓王信”。

在鴻溝之盟中,韓王信就是重要參與者,他負責鎮守滎陽。不想滎陽一度失守,韓王信被項羽俘虜後投降--其他被俘的劉邦陣營將領都被殺了。盡管韓王信後來逃回漢營,並追隨劉邦最終擊敗項羽,平定天下,但他和劉邦心裏的疙瘩卻再也解不開了。

西漢王朝建立後,劉邦和韓王信之間又多了中央皇帝和地方割據藩王之間的權力之爭。

原來的心理芥蒂加上新生的權力之爭,韓王信的日子注定難過。

這不,漢高祖六年春,劉邦調整了韓王信的封地。

韓國原來在河南潁川一帶,潁川乃兵家必爭的戰略重地。劉邦借口需要防禦北方匈奴大軍,把韓王信改封到太原郡,以晉陽(今山西太原)為都城。劉邦的如意算盤是讓不放心的韓王信和凶猛的匈奴人爭鬥,鬥個兩敗俱傷,他就做那個得利的漁翁。

韓王信最初的表現很讓劉邦滿意,他主動提出晉陽離邊界太遠,要求遷都更北方的馬邑(今山西朔州)。劉邦愉快地答應了。就在當年秋天,匈奴冒頓單於親率數十萬大軍南下,邊搶邊殺,很快把馬邑團團圍住。韓王信自知不敵,主動與冒頓單於聯係談和。雙方往來的消息被劉邦知道了。劉邦本來就對韓王信在楚漢戰爭中的不光彩紀錄耿耿於懷,現在正好有了鏟除韓王信的正當理由,立即調撥大軍32萬遠征--如果能順便把匈奴侵略者給打敗了就更好了。

出兵前,劉邦給韓王信寫了一封信,要求韓王信堅守馬邑,並對他的主動媾和大加責備。皇帝的指責往往宣判了一個人的實質死刑,韓王信收到信後,真的投降匈奴了。

劉邦帶著他的大軍進展非常順利,一路高奏凱歌。

10月,劉邦大軍和韓王信在銅鞮大戰。韓王信的地方割據軍隊不是劉邦中央軍的對手,損兵折將。韓王信向北逃入匈奴地區。韓王信的部將曼丘臣、王黃等人尋找到戰國時趙國王室的後裔趙利,立他為王,並收集韓王信的殘餘部隊,聯合匈奴大軍準備與西漢大軍再戰。

匈奴鐵騎的加入也沒有改變劉邦的勝局。劉邦繼續節節勝利,打得匈奴人一直向北逃。美中不足的是,漢軍打敗的都是韓王信的“偽軍”和匈奴小股部隊,始終沒有找到匈奴的主力,更沒有和冒頓單於直接對壘。匈奴主力跑哪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