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溝原名廣武澗,是戰國時期魏國開鑿的水利工程,在河南中部溝通了黃河水係和淮河水係。鼎盛時期,鴻溝寬、深各達百米,溝內水流迅猛,很適合作為兩軍、兩國的分界線。

鴻溝之盟定約後,項羽很快按約引軍東歸。他頭腦簡單的弱點再一次暴露了出來。一個盟約能否得到遵守,隻有定約方自己心中明白。對於劉邦這樣的對手,項羽理應多加防備。可他卻放心地釋放了劉邦的父母、妻子和兒子,在劉邦大軍沒有撤退的情況下主動率軍撤出了陣地,踏上了回家之路。撤退路上,數十萬的楚軍連相互掩護都沒有。項羽為什麼就這麼相信劉邦呢?

定約的第二天,劉邦就采納張良、陳平的建議,調集兵馬準備追擊項羽了。他太了解項羽簡單的思維了,也深知一旦項羽整頓好內部,那就是放虎歸山後患無窮了。所以,劉邦安排韓信、彭越的部隊從北邊,叛楚附漢的九江王英布的部隊從南邊,配合劉邦本部兵馬從西邊,三麵合圍項羽。

項羽猝不及防,被殺得大敗,前無進路後有追兵,不得不向東南方向潰敗。當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40萬人與項羽的10萬楚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展開了決定命運的大決戰。韓信的一招“十麵埋伏”贏得一仗後,劉邦陣營又連施計謀。一天深夜,漢軍營中傳來陣陣楚歌,楚軍將士認為楚地都被漢軍占領,軍心渙散。許多人開小差當了逃兵或者投降漢軍。眼看著眾叛親離、敗局已定,項羽對比往日的輝煌和眼前的淒涼,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最寵愛的虞姬為了不拖累項羽突圍,自刎而死。當夜,項羽率800多騎兵趁夜色向南突圍而出。5000漢軍騎兵在後緊追不放。且戰且逃,項羽渡過淮河,身邊隻剩百餘人。途中,項羽等人不識路,向一個老農問路。老農認出了殺戮過重的項羽,故意把他們100多人騙入沼澤。項羽因此被漢軍追上。在最後的肉搏戰中,項羽身邊從100多人減少為28人,又再減少為26人,最後在烏江(今安徽和縣,一說安徽定遠)全軍覆沒,隻剩傷痕累累的自己。當時有一個亭長駕船來請項羽返回江東以圖東山再起。項羽遠眺江東,遙想當年自己叔侄倆率8000江東子弟起兵,如今全軍覆沒,感到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在江邊自刎而死。

著名詞人李清照曾讚歎項羽的最後一幕:“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後人對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意見存在分歧。有人認為項羽是無臉麵回去,有人是覺得項羽對前途已經失望了,也有人覺得那個亭長的邀請是諷刺嘲笑項羽。不管怎麼說,隻要項羽還是項羽,他就不會忍辱偷生,逃回江東。性格決定命運。

自刎前,項羽殺死數以十計的漢軍追兵,血染戰袍。漢軍隻敢遠遠包圍他,不敢靠近。項羽看到了包圍自己的漢軍中有老朋友呂馬童。他慘淡地對呂馬童說:“聽說劉邦用千兩黃金、萬戶侯爵的獎賞來征求我的首級。我就做個人情給你吧。”項羽死後,屍體遭到哄搶。漢軍將領為爭奪屍骸互相殘殺。後來,王翳砍下了項羽的首級,呂馬童、楊喜、呂勝、楊武四人各得四肢。劉邦分封五人為侯。

關於這個砍下項羽一條手臂的呂馬童,這裏再多說幾句。他是項羽的吳中同鄉,原名呂伯子,出身卑微,但從小就夢想:“人生一世,不錦衣玉食,枉為人矣。”旁人都笑話他:“不意貧兒有此癡想。”項梁、項羽起兵的時候,呂伯子參軍相從,曾經在一次戰鬥中斬首12級。項羽很欣賞他,讓他做了自己的馬童。所以呂伯子改名呂馬童。呂馬童開始很感激項羽的知遇之恩,曾對人說自己的一切都是項將軍所賜,還像伺候母親一樣伺候項羽的坐騎。但呂馬童參加起義是抱著很現實的功利思想來的。見項羽不斷勝利,呂馬童很高興,認為自己加爵封侯很有希望。可秦亡後,項羽並沒有給呂馬童封侯(事實上,分封諸侯也輪不到一個馬夫)。呂馬童就此怏怏不樂,加上項羽受陳平離間詭計後楚軍人人自危,呂馬童幹脆投奔劉邦,做了漢軍郎中。西漢成立後,呂馬童成為吳中侯,衣錦還鄉,著實風光了一把。不想有一天,呂馬童午睡中突然驚醒,大喊:“我有罪,背主忘恩,豬狗不如!”說完,呂馬童氣噎而亡,隻有35歲。

項羽死後,西楚各地紛紛投降劉邦,隻有魯地遲遲不投降。項羽曾經被楚懷王封為魯公,所以魯地堅持服從項羽。後來漢軍出示了項羽首級,魯地才投降。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勝利結束。

項羽自刎前曾感歎:“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被稱為西楚霸王的項羽打起仗來,是一等一的好手。他的失敗的確不是戰爭的失敗,可也不是天命所為。項羽輸在自己的頭腦簡單和缺乏領導素質上,輸在機械地遵守鴻溝之盟上,更輸在一個機警多變、務實耍賴的對手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