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其人在宋史上名聲並不好,但他對徽宗的評價可以說是識人之語。徽宗即位後果真以他的實際行動為章惇的話作了最好的注腳。
果然,藝術青年趙佶成為宋徽宗後,就表現出“不同尋常”的做派來。他隻關心兩樣東西: 充裕的財富和享受生活。為此,宋徽宗糾集蔡京、王黼、童貫等同類人,搜盡天下財富,終日書畫吟唱和歌舞升平,就是不好好打理朝政。首都開封是當時世界上最輝煌絢爛的都市。宋徽宗還要把全天下的美景都搬到開封來,就營造占地數十裏的恢弘莊園和高達百米的假山巨石。王朝的稅負、人才和宋徽宗看中的花花草草源源不斷地通過大運河、驛道彙聚到開封來。當時從山東搬來了一戶小有名氣的文人夫婦,男的叫做趙明誠,女的叫做李清照。他們出身官宦,在汴梁尋覓了一座小宅院住下,不時發表一些詩詞文章。一次他們看中了一幅畫,借回家來把玩了好幾天,終因湊不齊買畫的錢,隻好悻悻將畫送回。可見當時汴梁貿易和文化之盛。
如此太平盛世,怎麼能少的了重大武功的點綴呢?
宋徽宗也是這麼想的。他登基後一直沒有像樣的政績。他把自己政治上的無能歸咎為缺乏機遇。所以當馬植懷著赤膽忠心風塵仆仆帶來北方的好消息的時候,苦惱的宋徽宗看到了建立萬世功業的希望,仿佛自己已然躋身於最偉大的帝王行列。
宋徽宗決定通過對外戰爭來為美好生活錦上添花--因此所有反對意見都不成為意見。
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派馬政自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渡海與金國談判攻遼。
金國是剛剛建立的年輕國家,久聞宋朝的大名。北宋在女真人眼中就是超級大國,富得流油而且兵強馬壯。所以北宋主動上門聯絡,讓女真貴族感到受寵若驚。當馬政提出聯合抗遼的建議時,金國朝廷滿口答應,一方麵是感激北宋的信任,另一方麵是聯合對金國有實實在在的好處。宋金雙方來往迅速頻繁起來。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趙良嗣以買馬為名正式出使金國。他此行的目的是締結聯金攻遼的盟約。行前,宋徽宗給他禦筆,說:“據燕京並所管州城,原是漢地,若許複舊,將自來與契丹銀絹轉交,可往計議,雖無國信,諒不妄言。”宋徽宗的本意是要幽雲十六州,但是他的禦筆卻寫作“燕京並所管州城”。遼朝燕京所管地區,顯然要大大小於幽雲十六州的範圍。想必,宋徽宗是無意疏忽了這一點。他是個任由藝術細胞在腦海中遨遊的人,怎麼可能去摳字眼呢?那是幕僚胥吏們做的具體工作,堂堂九五之尊怎麼能拘泥於這樣的小事呢?可就是這個小細節,埋下了宋金盟約不愉快的伏筆。禦筆的第二項主要內容是宋徽宗主動提出(注意“主動”)宋朝可以將給遼朝的歲幣(銀絹)轉交給金國。要知道,北宋和金國共同對遼朝作戰,滅遼後北宋收回幽雲之地是天經地義的,並不欠金國什麼東西。憑什麼宋朝的皇帝要主動把之前給遼朝的歲幣轉交給金國呢?在這裏,宋徽宗擺脫不了“弱者心理”的影響,老把自己放在低於北方鄰國一等的角色。這第二個小細節,則埋下了金國輕視北宋進而欺負北宋的心理伏筆。
金國君臣看到趙良嗣遞交的宋徽宗禦筆,吃了一驚。他們想不到宋朝會提出這麼優厚的條件來!昨天,女真人還是白山黑水上狩獵打魚的野蠻人,凶悍、敏感又講究實際。今天,他們一眼就看出了宋徽宗虛弱膽怯的本質,馬上接受禦筆,並要求按照禦筆內容來締結宋金的盟約。這下,宋徽宗的禦筆束縛了趙良嗣的手腳。趙良嗣在談判中堅持“燕京”的概念等同於“幽雲十六州”,要求將長城以南一切漢地都歸屬宋朝所有。金國堅持“燕京”就是遼朝的燕京轄區,拒絕將燕京轄區之外的土地歸屬宋朝。尤其是長城以南的平州、營州等地(現在的冀東地區),金國堅持要歸己所有。最後趙良嗣和金國約定: 兩國聯合滅遼;金國進攻遼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宋攻取燕京一帶;滅遼後,燕京歸宋所有,宋朝送給金朝“歲賜”50萬銀絹。因為當時遼朝阻隔在北宋和金國之間,兩國的使節都是通過橫跨渤海往來溝通的,所以這個盟約史稱“海上之盟”。
趙良嗣回朝複命,宋徽宗看了文本才知道禦筆作繭自縛。他再派馬政使金,要求在盟約中將幽雲十六州一一注明。金國哪能把即將到嘴的肥肉吐出來,斷然拒絕,並且態度強硬地表示如果宋朝要求過高,不惜解除“海上之盟”。宋徽宗見此,一下子軟了下來,拖泥帶水地既不表示放棄燕京之外的土地,也不堅持己見。盟約中最關鍵的領土爭議就這麼被擱置了。
在宋徽宗的心中,他要的還是整個幽雲十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