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的冬天出奇的冷,冷入骨髓。

金國的鐵騎蹂躪了河北各州縣後,軍鋒直指京師汴梁城下。慘烈的汴梁保衛戰打響了,城內武庫開始發放武器裝備平民。北宋王朝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

在相州,19歲的康王趙構原本奉旨出使金軍,卻被當地官民阻攔。周邊官府以他的名義就地招募民兵,準備勤王。相州轄下的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裏,有個23歲的貧苦農民叫做嶽飛。他勇敢地應募,做了趙構名下的一名小兵,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這兩個年紀相仿卻地位懸殊的年輕人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登上了曆史舞台,開始以不同的方式書寫曆史。

嶽飛是個有誌青年,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參軍了。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的冬天,真定宣撫劉招募“敢戰士”,19歲的嶽飛就從老家跑過去從軍。但不久父親嶽和病故,嶽飛回鄉盡孝。兩年後的冬天,嶽飛再次加入河東路平定軍。後來因為軍隊潰散,嶽飛又返回了家鄉。嶽飛為什麼這麼執著地要從軍呢?史書說這和嶽飛的家庭環境和所受的教育有關。嶽母在他的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字,讓他銘記抗金為國;嶽飛曾經拜大師周侗為師學習武藝,且喜歡看《左氏春秋》、《孫子兵法》,有紮實的軍事基礎。事實上,後人的記載粉飾的成分過重,嚴重偏離了嶽飛的真實情況。嶽飛是貧苦農民出身。父親嶽和溫和懦弱,常常在與鄰裏的土地和財產糾紛中退縮。嶽飛長大後,身上具有中國傳統農民的所有特點: 忍耐、純真、質樸、堅強。而且嶽飛體格健壯,十幾歲就能挽起三百斤的弓,射八石的弩。這樣看來,嶽飛的確是一個當兵吃軍糧的好材料。

按照現在心理學的觀點進行分析,嶽飛卻不是一個從政的好材料。傳統農民的特征極大地束縛了嶽飛的政治發展。嶽飛的純真質樸頗有一點頭腦簡單、思想單純的味道在裏麵,這可是從政者的大忌。嶽飛的堅強對處於逆境的政治家來說,是個好品質,但其中也帶有些許偏執。凡是認準的事情,中國的農民很少妥協,“原則有餘,靈活不足”。這也是從政者的大忌。從後來的表現來看,嶽飛多次充當了“刺兒頭”的角色。23歲時的嶽飛參軍的目的很簡單。因為他目睹了金軍的殘暴,對農民的苦難深有體會,所以要參軍抵抗金人,保衛家園。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嶽飛“抗暴保家”的目的才逐漸升華為“抗金衛國”。那時候的嶽飛已經不再是23歲時的嶽飛了。

當然了,剛參軍的嶽飛還沒有從政的資格。他被分到前軍統製劉浩的軍中,從一名普通士兵開始做起。

此時,河北義軍的最高統帥、康王趙構也覺得自己不是從政的好材料。事實上,他根本就沒有從政的心理準備。幾天前,趙構還是花花綠綠的汴梁城中的一名藩王,雖然是直係皇子,但前麵有幾位嫡係的哥哥擋著,不論是誰,包括趙構都覺得自己與皇位無緣。既然如此,趙構最安全最可行的人生軌跡就是做個醉生夢死、不問世事的藩王。他本人很願意這麼做。

卻不料金軍來了,趙構陰差陽錯地出使金營--其實是金軍要求宋朝派一名藩王來做使節兼人質,趙構因為不重要,所以當選了。正當趙構再次陰差陽錯地在河北招兵買馬的時候,京師汴梁淪陷了!當年閏十一月三十日,宋欽宗出京城到金營投降。金朝下令廢掉徽、欽二帝,在汴梁展開了駭人聽聞的掠奪,將一座百萬人口的都市糟蹋成僅餘一萬人的廢墟。第二年正月,金軍滿載著金銀絹帛,帶上宋朝的皇帝寶璽、儀仗、天下州府圖、樂器、祭器、書籍和皇宮的珍寶古董凱旋北還。金軍還擄走了汴梁的後妃、親王、貴族和汴梁的百工、僧道、醫卜、娼優等,共計三千多人。宋徽宗、宋欽宗和所有的近係宗室都成為北上的俘虜。

趙構成了唯一幸存的直係皇子。就憑這一點,老祖宗黃袍加身的戲劇再次重演。河北官民二話不說,把龍袍套在了趙構的身上。趙構當了皇帝,史稱宋高宗。

趙構完全蒙了,喜悅、震驚、迷茫,百感交集。國破家亡、身份巨變,還沒等趙構適應新角色,種種磨難和考驗就如潮水般湧來,差點把趙構給溺死了。

趙構的小朝廷還在河北各地流亡的時候,金朝就要大軍撲滅宋朝殘餘政權。趙構逃到揚州。建炎三年(1129)正月,金軍攻下徐州、淮陽、泗州,並派出輕騎軍長途奔襲揚州。趙構正在床上和美女親熱,突然聽到金兵入城的消息,赤身裸體而奔,最後南逃杭州。在這段後人杜撰有“泥馬渡康王”的大逃亡過程中,趙構得了“痿腐”病。所謂“痿腐”就是現代人所說的陽痿。在杭州立足未穩,禁軍將領苗傅、劉正彥又發動了兵變,殺死趙構親信太監,逼趙構退位。趙構被迫退位,被軟禁在顯忠寺,身邊隻有十幾個內侍相伴。趙構唯一的兒子、3歲的趙旉被推上帝位。兵變最終在韓世忠等將領的進攻下失敗,趙構複位,可兒子趙旉卻在兵變中死了。趙構又不能生育,宋朝直係皇室就此絕後。這成了趙構的終身隱痛,隱藏得深深的,不許他人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