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的聲聲炮響,生生地將中國曆史從平靜、停滯的古代震入了激蕩不安的近代。
紫禁城裏的道光皇帝也因此成為了處於兩個時代交界線上的悲劇人物。
按照舊標準來衡量,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絕對是一個好皇帝。他6歲進入上書房接受傳統宮廷教育,勤奮好學,沒幾年就學業大進,“經史融通,奎藻日新”。此外,他還接受騎馬射箭等滿族傳統武功的訓練,10歲就能引弓獲鹿,可謂文武雙全。嘉慶十八年,天理教農民在北京起義,部分農民軍攻進紫禁城,史稱“禁門之變”。旻寧此時正好在上書房,臨危不懼,指揮太監反擊,並親手射殺多名農民軍,挽救了皇宮。執政後,道光皇帝為政勤勉,無論寒暑都不間斷早朝,常常批閱奏章到深夜。難能可貴的是,道光皇帝性格溫和,待人寬厚,生活非常節儉,衣服破了甚至打上補丁繼續穿。這樣的皇帝難道不是好皇帝嗎?
客觀地說,清朝的皇帝是曆朝曆代皇帝中素質最高的。由於清王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於馬上得的天下,在文化底蘊和實力上不足,所以居安思危,對皇子的培養尤為重視。作為清朝入關後的第六位皇帝,道光也接受了良好的傳統教育,和之前的五位皇帝一樣兢兢業業地做一個好皇帝。和所有在深宮中成長起來的皇帝一樣,道光的成長環境是傳統的,他的好也是舊式的。
道光帝是個很好的守成之君,但也有明顯的性格弱點。長於宮女之手的皇帝往往缺乏堅毅與膽魄,做事瞻前顧後,使政令搖擺不定。我們來舉個例子。清政府每年從南方產糧區收取400餘萬石糧食,經運河輸往北京,即“漕糧”。漕運逐漸產生很多問題,積弊多,運費貴。道光時每船旗丁的津貼數字多的已增至1000兩,既勞民又傷國家的財。道光帝想解決這個問題,於是聽取了大臣的建議,設海運總局,招集商船,由海路運送漕糧,這樣把每石運費降至白銀1兩,效果顯著。但這一改革損害了漕運官僚和旗人集團的利益。道光帝受到了大臣的壓力,於是此項措施實行不久就作罷了。
他這人哪方麵都想獲利,又哪方麵都不想得罪。但是“魚”和“熊掌”有些時候不能兼得。他一會兒想要魚,一會兒想要熊掌,結果就陷於反複比較、難以選擇的境地。道光希望事事完美順心,但是殊不知,他的這種做法在當時的情勢之下,並不是上上之策。道光這樣的人還往往缺乏開闊的眼光。當他死盯著國庫銀子的增減時,絲毫沒有意識到清王朝已經落在了世界潮流之後。當前線報告“英吉利”前來開戰後,道光連下聖旨詢問前線: 英吉利國土幾何,去廣東多遠,是否與俄羅斯接壤?聽說英吉利國主為女子,他問: 該女子有否婚配?其夫在該國擔任何職?
禁煙和對英態度兩方麵更清楚地表現出了他的性格弱點。
道光帝麵對英國輸華鴉片第一階段的反應是,信任林則徐,諭旨:“既有此番舉動,若在示弱,則大不可。朕不慮卿等孟浪,但戒卿等不可畏葸,先威後德,控製之良策也。”道光對英國毫無示弱,態度是強硬的。他還發出調兵上諭:“著裕泰等於湖南省派兵一千名,寶興於四川省派兵兩千名,桂良等於貴州省派兵一千名,務令詳加挑選,預備調遣。一俟接到琦善谘調,立即前往,合力堵剿,務稍遲誤。”麵對英國強索香港的要求,道光帝連發七道上諭,包括令琦善發兵撻伐、令伊裏布探查夷船,倘若駛進口岸,就痛加剿洗、嚴防夷逆北犯等。在這一階段,道光對戰勝英國蠻夷充滿信心,後人則說他“貪功開釁”,很有兩眼一抹黑不知天高地厚的意思。
皇帝鬥誌高昂,官兵卻早已不是100多年前的滿洲鐵騎了。旗人整天提著鳥籠喝茶聽戲,戰鬥力今非昔比,勇猛的凶性經過幾代消磨,也逐漸退化了。這就應驗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老話。箭不磨都生鏽了,人失去了挑戰也就喪失了勇氣。而英國人不遠千裏而來,可是衝著利益來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急需要市場和原料來“錢生錢”,這就像是貓見了腥,哪有後退的道理。敵人的意誌異常堅決,全副近代裝備,而清軍腆著大肚子,提著100多年前的長矛大刀,哪有不敗的道理!爾後英軍逼近京畿,朝廷上下驚慌失措。道光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撤了林則徐,向英軍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