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紀澤一到達聖彼得堡就馬上展開了緊張的談判準備。國內的左宗棠已經進軍伊犁地區,摩拳擦掌。曾紀澤致信左宗棠,希望他在前線積極備戰,同時將沙俄的軍隊情況和伊犁情況及時反饋到聖彼得堡。崇厚談判時,連伊犁地形都不知道,現在曾紀澤能及時掌握前線敵我情況,做到了知己知彼。

與俄羅斯人的談判,曾紀澤遭遇了巨大的困難。他經曆四個回合的艱苦談判,才最終扭轉了形勢。

第一個回合,曾紀澤在聖彼得堡立足未穩,沙俄外交部不等他說明來意,就斷然拒絕對伊犁一事重新磋商,不僅堅持《裏瓦幾亞條約》有效,還叫囂對中國開戰。

曾紀澤冷靜分析了俄方強硬反應的背後情形。沙皇俄國在1873到1876年爆發了經濟危機,在1877年、1878年的俄土戰爭中又元氣大傷,1879年又趕上了大災荒,國內矛盾激化。二三十年來,沙俄財政一直拮據,曾紀澤判斷他們也想早日結束和中國的糾紛,更不會和中國開戰。有了這個基本判斷後,曾紀澤談判的腳步堅定了許多,對前景樂觀了不少。曾紀澤還判斷,俄國的競爭對手英國並不願意看到俄國增長在中亞和中國的勢力。英國等西方列強更不願意看到戰爭在中國爆發。所以,沙俄現在的反應是典型的外強中幹,他們隻是製造戰爭輿論,想拖延時間而已,希望能把《裏瓦幾亞條約》拖成既成條約。

於是,曾紀澤平靜地來到俄外交部,詢問俄國拒絕談判的原因。俄國外交部推說曾紀澤並不是談判的中方全權代表,不具備談判伊犁問題的資格。而且,崇厚是一等公使,曾紀澤是二等公使。一等公使簽訂的條約清朝尚且不批準,與二等公使簽訂的條約能有效嗎?這些借口對毫無外交常識的門外漢或許有用,但對曾紀澤則一點作用也沒有。他據理反駁說,公使不分一等二等,都是國家的全權代表,都有權代表本國政府談判。任何外交代表和其他國家簽訂的條約,都要經過本國政府的批準才能生效。既然清朝政府沒有批準《裏瓦幾亞條約》,這個條約就是一堆廢紙。沙俄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和曾紀澤重開談判。

沙俄無言以對,又受到了國際輿論壓力,不得不在1880年8月3日重新坐到伊犁問題的談判桌上。曾紀澤取得了第一回合的勝利。

第二個回合的較量剛開始,曾紀澤就提出了修改《裏瓦幾亞條約》的意見,堅持俄國必須交還伊犁全境,邊界照過去的中俄條約辦理,俄國可以得到若幹商務利益,但需要再談。他的要求幾乎全盤否定了《裏瓦幾亞條約》,俄國人毫不退縮地提出了反要求,堅持《裏瓦幾亞條約》的基本條款,清朝答應割地的還是要割,而且要增加賠款金額。作為回報,沙俄同意對若幹不甚重要的條款再開談判。沙俄代表甚至搬出俄國與之前侵占新疆的阿古柏政權的條約,堅持賴在伊犁,拒絕撤退。曾紀澤反駁說阿古柏是入侵者,政權是不合法的,況且已被消滅,俄國與阿古柏政權的所有條約都是非法的。沙俄又稱俄軍“代管”伊犁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不能撤軍。曾紀澤說既然你們承認伊犁是清朝領土,那麼“代管”已經越權,賴著不走就是侵略了。

在第二回合中,雙方爭執不下,沒有達成任何共識。

在第三個回合開始時,專門回國處理伊犁問題的沙俄駐華公使,中國通布策說,曾紀澤難纏,但是總理衙門好打交道。布策建議直接向清朝政府施加壓力,先用武力恫嚇慈禧太後和總理衙門,清朝國內屈服後自然會給曾紀澤施加壓力,最終達到迫使曾紀澤在談判桌上讓步的目的。

於是,沙皇亞曆山大二世下令俄國艦隊向中國靠攏,布策返回中國依仗戰艦逼總理衙門妥協。沙俄代表則照會曾紀澤,俄國拒絕就伊犁問題與曾紀澤繼續磋商,談判地點將改在大清國的首都北京,俄國已派出首席談判代表布策帶著艦船起程,直接和總理衙門舉行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