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5月19日,法國傳教士樊國梁給法國駐華公使畢盛寫了一封長信,描述他所了解到的恐怖情況:

“被殺死的基督徒有70多名……許多村莊被搶掠和燒毀,更有大量村莊被廢棄。2000多名基督徒赤手空拳,無衣無食,四處逃竄。僅北京一地,就大約已有400多名難民,包括男人、婦女和兒童。成千上萬人將在近期趕來。我們將必須停止中學以及大學的課程;利用所有的醫院做空房接待這些不幸的人們。在東部,搶掠和焚燒情況嚴重,每小時都有警報消息傳來。北京已被四麵包圍,義和團日漸臨近北京,唯一耽誤他們行程的是他們對基督徒的燒殺搶掠。……宗教迫害不是唯一的宗旨,真正的目的是滅絕歐洲人……北京城裏他們的同夥已經準備好攻擊教堂並清除領事館……”

從1899年夏天開始,歐美報紙開始報道中國華北的局勢,報道義和團殺戮宗教人士的消息。他們一致認為中國不能製止不斷發生的殺戮事件,違反了條約義務。早在四月份之前,各國駐華公使就三度聯合照會清政府,要求解決義和團問題。到了盛夏,義和團暴力事件愈演愈烈,清政府明顯“不作為”。各位公使承受在華僑民和本國政府的壓力越來越大,對清政府的不滿也越來越多。與國內輿論懷疑清政府是大規模暴力事件的幕後唆使者不同,在華的各國公使得出的結論相對接近事實: 虛弱的清政府沒有能力平息華北的大規模騷亂。

於是,各國公使再度照會清政府: 如果清政府不能保證在華外國人的安全,各國政府強烈要求自行派兵來華“自衛”。

接到照會後,清朝總理衙門的大臣曾私下與關係不錯的美國駐華公使康格接觸,希望康格請美國政府出麵斡旋,務必不能讓列強派兵來華。清政府已經被列強的堅船利炮給打怕了。

康格回答說:“由於我已經向美國政府電告了清政府保證平息暴亂法令,卻發現六個月來那不過是一紙空文,所以我不會電告美國政府說大清可以或者正在平息義和團。”不僅直接拒絕了中方的請求,康格還進一步聲明: 如果清政府不能讓情況緩和,暴民威脅不能解除,他將強烈要求派遣足夠的美國海軍警衛保證安全。

總理衙門大臣連忙擺手說“沒有必要”,他們反對美國派兵來華。但對於關鍵的義和團問題,各位大臣隻是機械地重複半年以來的說辭: 清政府將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

康格是常年和清朝官僚打交道的“中國通”。他很清楚清朝大臣的回答意味著清政府在拖延時間,而並不會采取什麼“有效措施”,更不能“解決問題”。

5月28日,9名皈依美國基督教衛理公會派的中國婦孺教徒被義和團民殘忍地殺害了。這個消息讓各國駐華使館迫切要求保護自身安全。德、英、美、奧(奧匈帝國)、法、意、日、俄八國公使聯合致信大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通告說八國決定開會商討運送軍隊抵京事宜,要求清政府安排火車運送各國軍隊進京。

八國能所征調的軍隊主要是各國在天津的駐軍。他們不知道,京津鐵路早已被扒了。京津交通被割斷,在京各國僑民已經被困在北京了。不久,北京對外電報通訊也將消失。他們將和外麵的世界徹底失去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