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當稻盛和夫決定要去他們家的時候,這個同學卻說“我爺爺今天不在家,你今天去不太好。”隨後,稻盛和夫數次和他說起這件事的時候,那位同學都會說:“我爺爺今天不在家。”有一天,稻盛和夫對這個同學說:“你爺爺不是同意我們到你家摘柿子了嗎?既然是這樣,那麼他在與不在都沒有關係了。”於是,稻盛和夫和一些同學就到他家,把柿子都摘了。稻盛和夫說,雖然當時“也覺得應該在他爺爺在家的時候去,但卻受不了這樣老是吃閉門羹。所以也不管這個感到為難的同學,帶著自己的同伴們一起去了他家。”
當天傍晚,那個同學的爺爺回到家後看到柿子樹被人一搶而空,十分生氣。第二天,那個同學的爺爺就到學校來告稻盛和夫的狀:“聽我孫子說,有一個名叫稻盛和夫的同學自作主張摘了我家裏麵的柿子,這實在是太不像話了。”稻盛和夫表示,他在聽了這話以後,瞬間有種中了人家圈套的感覺。
稻盛和夫說,這件事使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不能完全相信別人的話。有些人雖然口口聲聲給你肯定的回答,但其實並非如此。語言中並沒有其獨立的含義,而是說這話的人的人格反映。我從這件事中學習到了哲學的深度。”
1944年,稻盛和夫麵臨人生的第一次選擇,他小學即將畢業,要報考中學,稻盛和夫毫不猶豫報考了鹿兒島第一中學。雖然當時稻盛和夫的學習成績是好幾個學科是B,但是他認為自己報考當地的名校——鹿兒島第一中學應該問題不大。
實際上,稻盛和夫在那一段時間一直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他表示,那段時間,班裏的老師常常會對他說:“像你這樣的,肯定考不上一中。不論是考試成績還是內部評定,都不可能合格。”結果,稻盛和夫這種不祥的預感最終真的應驗了,稻盛和夫在無奈之下進入了一所普通的學校。
在稻盛和夫升入中學的那一年,在外鄉擔任警察的叔叔暫時回鄉,住在稻盛和夫家裏,臥室與稻盛和夫房間僅一牆之隔。隨後,稻盛和夫有一個不祥的預感應驗了。他曾經回憶道:“叔叔好像得了體虱,虱子侵入了體內,導致發燒,臥床不起。母親害怕他得的是結核病,於是帶他去醫院看病。診斷結果是結核病的早期症狀。”
在當時,結核病是人們聞之色變的不治之症,所以,如果家裏麵有人得了結核病,他們不會讓告訴外人,並且整個過程都由家裏人來照顧。雖然稻盛和夫全家都在小心照顧病人,但是稻盛和夫的叔叔得了結核病的消息還是讓同鄉知道了。一時間,流言蜚語也傳開了,甚至有人會說“稻盛家就是一個結核窩”,那段時間,稻盛和夫常常會想:“是不是也會像叔叔那樣吐血?會不會也日漸消瘦?直到最後或許就沒救了?”當時,稻盛和夫每天都是無精打采的。
有一天,稻盛和夫發燒了,他趴在床上,隔壁的太太遞給稻盛和夫一本書,對他說:“和夫,我這裏有本書,也許它有點難,但是你還是讀一讀吧。”之後,這名太太把手中的《生命的實相》一書遞給了稻盛和夫。雖然稻盛和夫沒有聽說過這本書,但是,當時他的叔叔得了結核病,這本書對於稻盛和夫來說猶如救命稻草,他就閱讀了這本書。
“在我們的心中有一塊磁鐵,它能夠把周圍的劍、手槍,或災難、疾病和失業統統都吸過來。”可以說這句話對稻盛和夫影響最深,當時稻盛對這句話也是十分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