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稻盛和夫演講(1 / 3)

經濟蕭條下五大對策

2009年6月9日,京瓷名譽會長稻盛和夫先生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發表了演講,他認為“這次世界性的經濟蕭條還沒有明確見底。但是前景越是不透明,越是要回到經營的原理原則。”

稻盛和夫指出,“克服蕭條,就好比造出一個像竹子那樣的‘節’來。經濟繁榮時,企業隻是一味地成長,沒有‘節’,成了單調脆弱的竹子。但是由於克服了各種各樣的蕭條,就形成了許多的‘節’,這種‘節’才是使企業再次成長的支撐,並使企業的結構變得強固而堅韌。”

“我從很早開始就以高收益經營為目標,並不斷積累企業內部留存。這就是準備應對蕭條,是對付蕭條最有效的預防策略,對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蕭條時期,全體員工都應成為推銷員。員工平時有不同的崗位,平時都會有好的想法、創意、點子,這些東西在蕭條時期不可放置不用,可以拿到客戶那裏,喚起他們的潛在需求,這件事全體員工都要做。”

以下是演講全文:

我是剛才承蒙介紹的稻盛和夫。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蕭條是再發展的飛躍台”。首先請允許我做一下自我介紹。

我於1932年出生於日本西南部的鹿兒島,大學的專業是無機化學。畢業後就職於日本古都京都的一家絕緣部件製造公司,當一名技術員。後來在幾位友人的支持下,於1959年,也就是在我27歲的時候,在京都創立了一家生產精密陶瓷的“京都陶瓷”公司。

雖然是白手起家,但我開發的精密陶瓷材料深受業界歡迎,京瓷也努力將這種材料應用於各種領域。

創業以來的50年裏,“京瓷”充分利用精密陶瓷的特性,開發了各色各樣的產品,從各種精密陶瓷元器件到太陽能電池、醫用材料,以至手機、打印機、複印機等終端產品,京瓷已經成長為日本代表性的製造型企業之一。

在中國,“京瓷”已在上海、東莞市石龍鎮以及天津建立了製造基地,生產電子零部件、打印機、複印機和太陽能電池。

另外,在日本還有一家同樣也是由我創辦的KDDI公司,京瓷是其第一大股東,KDDI從事長途電話和移動通信業務。KDDI公司在通信行業的新準入企業中位居首位,現在已成為日本國內第二大通信運營商。

除此之外,京瓷還有賓館以及從事電腦係統服務等等的企業群。從材料到零部件、元器件,從機器設備的製造到通信、服務,像這樣業務涉及整條產業鏈、業務領域又如此廣泛的企業,我想在全球也是極為罕見的。

我所參與經營的企業集團2009年3月期的合並銷售額達到約4萬6000億日元,稅前利潤約5000億日元。

在日本中小、中堅企業之中,有很多經營者想要學習我的經營思想。因此,從1983年起我就義務傳授我的經營哲學,並以“盛和塾”這種經營塾的形式在全國展開。

“盛和塾”以日本國內為主,現在在全世界已經發展到60家,塾生超過了5500名。另外,在中國我也受到了邀請,在無錫開設了“盛和塾”。

世界經濟自去年9月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迅速惡化,而且已經殃及實體經濟,出現了全球經濟同時蕭條的景況。本來預測景氣已落入穀底,年內將開始複蘇,但是繼續下滑的風險依然存在,狀況仍然不容樂觀。

中國的情況也一樣,從去年起景氣也迅速惡化。聽說2008年4季度的經濟增長率降到了6.8%。同時在3月的全國人代會上,溫家寶總理一方麵宣布“經濟增長率目標為8%”,另一方麵又指出“2009年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表達了對形勢嚴峻的認識。這一次全球性經濟蕭條超越了國界,給各國的經濟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麵臨這樣的經濟蕭條,我們企業經營者應該如何思考,應該怎樣執掌經營之舵呢?今天我準備結合我平時的思考和以往的實踐來講一講這個問題。

首先,有一點希望與大家取得共識,就是要以積極開朗的態度去突破困境。蕭條越是嚴重,我們越是要咬緊牙關,堅忍不拔,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闖過這道難關。決不悲觀,必須以積極開朗的態度應對難局。

接著,重要的是要認識到“蕭條是成長的機會”,企業就是應該通過蕭條這樣一種逆境來謀取更大的發展。

實際上我經營的京瓷公司就是如此。京瓷今年迎來了創立50周年,而在這50年間京瓷沒有出現過一次虧損,實現了企業順利成長發展的目標。但是回顧這半個世紀的曆史過程,我們曾遭遇過多次嚴重的經濟蕭條。

70年代的石油危機,80年代的日元升值危機,90年代的泡沫破裂的危機,2000年代IT泡沫破裂的危機,我們經曆了各種各樣的經濟蕭條。

每次麵臨蕭條,作為經營者的我總是憂心忡忡、夜不能寐。但是,為克服蕭條不懈努力,每一次闖過蕭條期後,京瓷的規模都會擴大一圈、兩圈。從這些經驗當中,我堅信“應當把蕭條視為成長的機會”這樣一個結論。

企業的發展如果用竹子的成長作比喻的話,克服蕭條,就好比造出一個像竹子那樣的“節”來。經濟繁榮時,企業隻是一味地成長,沒有“節”,成了單調脆弱的竹子。但是由於克服了各種各樣的蕭條,就形成了許多的“節”,這種“節”才是使企業再次成長的支撐,並使企業的結構變得強固而堅韌。

將蕭條視作機會,重要的是在平日裏打造企業高收益的經營體質,高收益正是預防蕭條的最佳策略。

為什麼呢?因為高收益是一種“抵抗力”,使企業在蕭條的形勢中照樣能站穩腳跟,就是說企業即使因蕭條而減少了銷售額,也不至於陷入虧損。同時,高收益又是一種“持久力”,高收益企業有多年積累的、豐厚的內部留存,即使蕭條期很長,企業長期沒有盈利,也依然承受得住。另外,此時可以下決心用多餘的資金進行設備投資,因為蕭條期購買設備比平時便宜許多。

像這樣,在蕭條到來之前,就應該盡全力打造高收益的企業體質,這才是經營。平時沒能實現高收益,遭遇蕭條,必須堅忍不拔,千方百計去克服蕭條。但是,經營者本來應該思考的是蕭條之前的準備工作。雖然蕭條往往突如其來,但是作為應對蕭條的預防策略,平日裏有沒有實現高收益經營,這是首先要提及的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在公司內外總是強調“沒有10%的銷售利潤率,就算不上真正的經營。”

蕭條出現,首先是客戶的訂單減少,對製造業來講,就是沒有活幹,可賣的產品減少,由此銷售額降低,比如本來賣100個的現在隻能賣90個,利潤當然會減少,但因為平時有10%的利潤率,即使銷售額下降10%,照樣可以盈利,不!就是銷售額下滑兩成,企業仍然可以保證有一定的利潤。隻有當銷售額下降30%、40%時,才可能出現赤字。因為利潤率高意味著固定費低,銷售額多少降一些,利潤隻是減少而已。如果企業利潤率達到20%、30%,即使銷售額降去一半,企業仍可盈利。就是說一個高收益的企業即使遭遇蕭條,銷售額大幅下降,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利潤。這意味著企業的基礎非常穩固。

事實上,在京瓷50年曆史中,我們雖經曆過因蕭條而銷售額大幅下降的情況,但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次虧損。

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機衝擊全世界,受其影響,世界性的蕭條波及京瓷,1974年1月,京瓷的訂單每月有27億日元,但到了同年7月,降至不足3億日元,可以說是驟減。盡管如此,這一年京瓷依然沒有虧損。

因為京瓷具有獨創性技術,能批量製造當時誰也做不了的新型陶瓷產品,而且平時又貫徹“銷售額最大化、經費最小化” 的經營原則,利潤率超過了值得自豪的30%。

形成高收益的企業體質還可以對保證員工的就業做出貢獻。

在石油衝擊引發大蕭條的時候,連日本的大企業也紛紛停產,解雇員工,或讓員工歇業待崗。此時京瓷在保證所有員工正常就業的同時,仍然確保產生利潤。

同時通過高收益獲得的利潤作為企業內部留存不斷積累。縱使因蕭條而轉為赤字,在相當時間內,即使不向銀行借款,不解雇員工,企業照樣挺得下去。

之所以能夠不斷積累企業內部留存,因為我本來就屬於謹慎小心又愛操心的那一類人。“一旦遭遇蕭條該怎麼辦呢?” 我一直忐忑不安,也正因為如此,我經營企業就格外努力,所以,即使處於石油危機的漩渦中心,在公司的安全性方麵我仍有足夠的自信。

經濟不景氣,員工就動搖。當時我充滿自信,我這樣說:“請大家不要擔心,即使優秀企業也因不景氣接連破產,然而我們京瓷仍然可以生存,哪怕兩年、三年銷售額為零,員工們照樣有飯吃,因為我們具備足夠的儲備。所以大家不必驚慌,讓我們沉著應戰,繼續努力工作。”

我用這些話來穩定軍心,這話既不是謊言也沒有誇張,事實上當時京瓷確有足夠的資金。

京瓷從創業以來一直到今天,持續這種腳踏實地的經營,現在京瓷隨時可以使用的現金約有4700億日元、股票等資產3700億日元作為內部留存,合計約有8400億日元的儲備,不管遭遇怎樣的蕭條都不會很快動搖京瓷經營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