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古代都城建築的思想理念探索(1 / 3)

劉慶柱 李毓芳

建築是凝固的曆史哲學。建築科學技術成就最高、人文思想理念最強、最具曆史時代特點的代表性建築,應為政治性、文化禮儀性建築,它們主要是城、都城、宮城、宮殿、宗廟等禮製建築,寺廟等宗教建築以及帝王陵墓等。如果說古代西方以神廟為其建築的傑出代表,那麼在東方、在中國則尤以王室、皇室的都城、宮城、宮廟建築最為突出。這些建築作為政治的象征、國家的象征、民族的象征、曆史的象征,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時代哲學思想。

都城是國家的政治統治中心、文化禮儀活動中心、經濟管理中心、軍事指揮中心,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說,“都邑者,政治與文化之標征”。都城中的宮城、宮殿則是國家最高統治者的政治活動中樞、經濟管理中樞、軍事指揮中樞,都城的宗廟、社稷、明堂、辟雍、靈台等建築成為國家禮製活動的舞台。帝王陵寢建築則是都城與宮城的縮影,所謂“陵墓若都邑”。這些標征性建築的設計者,通過建築的語彙,再現了建築的哲學理念。我們所說的建築語彙,也就是建築的藝術,這種藝術往往通過建築群的組合、分布,建築形製、結構,建築構件與裝飾內容等,反映出建築的藝術思想、哲學觀念。在古代建築中,尤以都城建築群的布局形製最為集中地凝聚了建築的哲學思想。

一、從“聚落”到“城”的建築發展所反映的“國家”出現思想

史前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以聚落為建築單位的居民點,聚落之中以居民的居室建築為主,還有居民的公共活動的“大房子”、廣場等建築設施,這些設施是服務於全體居民的,因此聚落中的大房屋、廣場都是開放型的。為了部落、氏族成員活動方便,“大房子”和廣場大多修建於聚落居址之中。在史前時期末期,出現了個別“大房子”,它們成為了部落酋長、氏族首領處理“公務”和私人生活的地方。如甘肅大地灣F901就是這種“大房子”,它是最早的宮殿雛形,具有了後期宮殿建築的必備功能。盡管如此,這種“大房子”還沒有形成同類建築的“建築群”,“大房子”周圍也沒有修築牆垣,因此說這樣的史前時期聚落還不是“城”。這時為了聚落中全體居民的安全,在聚落周圍挖掘了壕溝或修築了圍牆,還不是為了社會管理者或其社會活動平台――大型建築安全營建的“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從“野蠻”社會進入“文明”社會,最早的國家出現,“城”作為一種新的建築形式才在人類曆史上誕生。這種“城”不同於史前時期有“圍牆”的聚落和軍事“城堡”,前者“圍牆”之中居住著居民,“城堡”則是軍事設施。“城”是政治中心,是統治者的政治活動舞台。“城以衛君”,因此“城”是作為“大眾”的對立物出現的,不是居民區的建築物。“城”的所有建築的設計都體現著上述建築思想。已經考古勘探、發掘的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在其中心地區發現了數十座大麵積的夯土建築基址,這些大多應為宮室建築遺址,其周圍可能圍築有牆垣,形成“宮城”。已經考古發掘的二裏頭遺址第一號、第二號宮殿建築遺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都城宮殿建築遺址。第一號宮殿建築遺址周施圍廊,東西107米、南北101米。南廊居中辟門,門道並列3條。

宮殿台基東西36米、南北25米,宮殿與南門南北相距70米,其間為“庭”。第二號宮殿建築遺址周施圍牆,南北72.8米、東西57.5米~58米,圍牆之內東、西、南三麵置廊,南麵中央辟門,南門門道兩側置塾。殿堂基址東西32.6米~32.75米、南北12.4米~12.75米,麵闊3間、進深1間。南門與殿堂之間為庭院,南北56.5米、東西45米。上述宮殿、庭院建築不同於史前時期聚落的“大房子”和廣場,宮殿、庭院建築是封閉的,“大房子”、廣場是開放的。宮殿、庭院之外構築圍牆,圍牆之上辟門,門兩側置塾,作為門衛守門之處。史前時期聚落的“大房子”、廣場與一般居住房屋均在聚落環壕或圍牆之中,“大房子”、廣場不再另置圍牆,這是由它們的“開放性”決定的。偃師二裏頭遺址的兩個宮殿建築遺址之外又各置圍牆形成獨立院落,這是這些宮殿、庭院的“封閉性”特點所要求的。宮殿和南門南北相對,宮殿在院落北部中央,南門在院落南牆或南廊中央。這種“居中”的建築設計理念,是建築使用者的政治中心觀念的體現。史前時期一般不存在某些人謀取或宣示其“政治中心”地位的需要,因此在其聚落中的“大房子”和廣場建築中就絕對不會存在這種“居中”的設計思想。

早期國家的發展,政權機器的擴大,統治集團的增加,政府機構及其國家統治集團需要大量相應的生產、生活服務人員,僅僅用於“衛君”的“城”已不適應都城的要求,於是在“城”之外又修建了“郭”,“郭以居民”。從現有考古資料來看,至遲到商代早期的都城已出現了郭城。屬於商代最早的偃師商城,都城之中不但有宮城,宮城之外還有郭城。

偃師商城宮城西部的宮殿院落,由3座南北排列的宮殿和庭院組成,它們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由多座宮殿組成、每座宮殿建築功能不同的“前朝後寢”宮殿建築群。而偃師二裏頭遺址中的“前朝後寢”宮殿建築布局應是在同一座建築中實現的。在宮殿建築中,由同一宮殿的“前堂後室”結構,發展為多座宮殿形成一組“前朝後寢”宮殿建築群,這應是早期國家都城之中宮殿建築布局形製的重要發展與時代特點。偃師商城宮殿院落建築布局形製,在後來的湖北盤龍城商代城址中也有發現。盤龍城城址周長1100米,城內東北部地勢最高,大型建築基址集中分布在這一帶,基本上南北排列,一號宮殿遺址南13米處為二號宮殿遺址。一號宮殿基址東西39.8米、南北12.3米,二號宮殿基址東西29.95米、南北12.7米。有的學者根據一些遺跡推測,一號和二號宮殿之外,圍築有廊廡。南北排列的二號與一號宮殿應該是“前朝後寢”的格局。

隨著曆史發展、國家權力的加強,反映政權建設的都城及宮殿規模也在擴大,已發現的安陽殷墟洹北商城約4平方公裏,這是目前所知規模最大的商代都城。已發掘的安陽殷墟洹北商城的第一號宮殿遺址,東西173米、南北85~91.5米,麵積1.6萬平方米,殿堂基址南北14.4米、東西90米。這是已知商代規模最大的一座宮殿。可以看出從史前時期進入文明時代,從聚落發展到“城”。最早的“城”實際是“宮城”。以後又從“宮城”發展出“郭城”。單體建築由“大房子”發展為“宮殿”;宮殿由單一殿堂中的“前堂後室”結構,發展為多座宮殿形成的“前朝後寢”建築群格局。

二、都城宮廟建築布局形製變化所反映的政權與族權、地緣政治與血緣政治變化思想(宮廟位置變化、宗廟形製變化)

祭祀性建築遺址在世界許多地方的史前時期已經存在,這些遺址的祭祀對象不盡相同,有自然神、圖騰,也有祖先。在中國史前時期考古中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相對人們對自然神的崇拜,作為祖先崇拜物化形式的宗廟,在社會活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至少在國家出現前的最後時期,可能人們和社會對祖先祭祀超過了對自然神和圖騰祭祀的重視程度。我認為曆史文獻記載的都城宮室建設中,宗廟建設為先的原則,實際是對這個時期前後,社會關於宗廟認識的反映。在東西方古代文化對比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在祭祀文化方麵,中國古代突出祖先崇拜、宗廟祭祀,西方古代重視神廟祭祀,這是東西古代文化的重要區別。“文明形成”、政權出現,作為國家統治者政治活動載體的宮殿建築,這時至少已與宗廟建築“平起平坐”了。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已發掘的夏代都城的第一號、第二號宮殿院落建築遺址,是都城宮殿區中的部分宮殿院落,從其布局形製來看,它們的功能可能不同,不少學者研究認為這是分別屬於宮殿與宗廟的建築。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現的河南偃師商城遺址,為探討都城之中宮廟建築布局提供了新的考古資料。偃師商城遺址是商代早期都城遺址,大量考古工作揭示出這座都城遺址的建築設計理念比夏代都城遺址――偃師二裏頭遺址更為複雜、成熟。我們對偃師商城的宮城遺址進行了全麵考古發掘,宮城之內的宮殿基址由多座組成,分成東西對稱分布的兩組,每組宮殿群均是南北排列。東組宮殿群包括南北排列的兩座宮殿院落,北部為4號建築基址,主體建築殿堂位於北部中央,殿堂基址東西長36.5米、南北寬11.8米。殿堂以南為庭院,東西長16.3米、南北寬12.2米。殿堂和庭院東、西、南三麵修築廊廡。南部為5號建築基址,殿堂基址在院落北部,東西長54米、南北寬14.6米。殿堂以南為庭院,周施廊廡,南廊中央辟門。西組宮殿群為一南北排列3座宮殿的多進院落。東組與西組宮殿院落布局結構的不同,反映了它們使用功能的差別。由於東組與西組分布於宮城東部和西部,各占宮城一半麵積,可能二者的政治地位是相近或相同的。我推測宮城東部與西部庭院應分別為宗廟和宮殿建築。如果這種推斷不誤的話,那麼可以說商代早期作為政權象征的宮殿與血緣關係的族權象征的宗廟已經共存於宮城之中。二者方位對探討以後都城之中的宮殿與宗廟布局有著重要意義。

就建築形製而言,如果說夏商時代的都城之宮殿、宗廟區分還有待進一步開展考古工作去究明的話,那麼西周時代的宮廟建築應該說形製區別已比較明顯。如陝西周原扶風雲塘發掘的西周建築群遺址,平麵為“品”字形,由3座建築組成,其外圍築牆垣。主體建築F1南北16.5米、東西22米,平麵為“凹”字形,F1南部中間凹進,辟2門。門前築“U”字形卵石鋪築的道路,南北長13.1米,路寬1.2米。F1西南部和東南部分別為F2與F3,二者對稱分布於“U”字形西、東兩邊。推測F2與F3形製、規模相近,以保存較好的F2為例,南北長11.4~11.6米、東西寬8.4~8.5米。圍牆南部中間置門塾,其基址東西長12.84米、南北寬6.7米。在雲塘建築遺址以東52.4米的齊鎮發現另一組建築,主體建築F4東西長23.8米、南北寬18.8米,平麵為“凹”字形,南部凹進,其前部亦置“U”字形卵石路,南北長11.5米。門塾F9東西長13.6米、南北寬6.2米。F4東南部為F7,南北長20米、東西寬11.5米。F4西南部還應有一建築。推測這組建築群周圍亦圍築牆垣。上述兩組建築可能為西周的宗廟建築遺址。這個建築群在周原遺址中心區,其西900米為西周鳳雛建築遺址,其東500米為召陳建築遺址。鳳雛建築遺址由門塾、庭院、殿堂、後室和東西廂房組成,這應是一座宮殿院落建築。召陳的西周建築基址,其形製與鳳雛的四合院式建築不同,但其單體建築規模較鳳雛建築基址要大,至於這些建築基址的功能,僅據現有考古資料還難以作出準確判斷。對照鳳雛甲組建築遺址和召陳建築遺址,雲塘和齊鎮建築群更具宗廟建築特點。東周時代的陝西鳳翔秦雍城遺址發現的東西並列的馬家莊一號建築基址與三號建築基址,是目前研究先秦宮廟製度最為重要的考古資料。馬家莊一號建築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建築遺址東西90米、南北84米,麵積7500平方米。建築群坐北朝南,周施圍牆,南牆辟門,主體建築居於北部中央。南部為庭院,其中發現祭祀坑181座,庭院東西對稱分布附屬建築。這應屬於宗廟一類建築。馬家莊三號建築遺址在一號建築基址以西500米,勘探究明,南北長326.5米,自南向北由5進院落組成。第一進院落南北長52米、東西寬59.5米;第二進院落南北長49.5米、東西寬60.5米,庭院北部東西對稱分布兩廂;第三進院落南北長82.5米、東西寬62.5米,庭院中央置殿堂;第四進院落南北長51米、東西寬70米;第五進院落南北長65米、東西寬86米,庭院中有3座建築,平麵呈“品”字形分布。三號建築基址應為宮殿建築基址。就目前考古資料來看,先秦時代都城的宮殿與宗廟均分布在都城樁內的宮室建築區中或宮城之中,而且二者建築形製結構已有所不同,尤其到了西周時代已有明顯不同。都城宮廟建築的上述特點,是社會政治觀念在都城宮廟建築思想上的直接反映。

秦漢時代是從先秦時代的王國政治進入帝國政治時代,王國政治與帝國政治的最大不同點是從血緣政治向地緣政治的發展,在都城建築中的突出表現是宮廟分布位置的變化。曆史文獻記載,秦國的“先王廟或在西雍,或在鹹陽”。鹹陽的秦王室或皇室宗廟就是《史記》記載的“諸廟”,“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可見秦國或秦王朝的宗廟不在秦鹹陽城中,而是分布在都城以南的渭河南岸。西漢初年,漢高祖的“高廟”和漢惠帝廟均在漢長安城之內、宮城之外的未央宮東南部、長樂宮西南部。西漢時代晚期的都城宗廟等禮製建築多分布在漢長安城南部,20世紀50年代這裏考古發現了大規模的漢代宗廟建築遺址,包括12座建築,其中11座建築在同一方形大院落之中,院落邊長1400米。秦漢時代與先秦時代都城的宮殿與宗廟布局發生了重要變化,後者的宗廟與宮殿東西並列分布在都城之中的宮殿建築區或宮城之內。秦漢時代都城的宗廟已從都城之中、宮城之內移至都城之外(西漢初年首先移至宮城之外),宮殿成為都城、宮城之中的唯一至尊建築。宗廟位置在都城的這種變化,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之下的地緣政治加強、血緣政治削弱在都城建築上的反映,自然這也是都城設計者建築思想的體現。“矯枉過正”似乎是事物發展規律,中國古代曆史從王國走向帝國的時候,在王國政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血緣政治,被帝國時代的地緣政治所排擠,從二者的“平起平坐”到“主次分明”,從宮廟並列宮城或都城中心地區,到宮殿獨處宮城或都城中心而宗廟被安置於都城之外。在帝國取代王國初期,上述宮廟布局位置變化正是政治發展規律的反映。秦漢時代以後,魏明帝在洛陽城所建太廟,史載於都城之內的銅駝街附近,西晉和北魏洛陽城、十六國後趙石虎鄴城和東魏北齊鄴城宗廟均在都城之內、宮城之外。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北魏洛陽城的宗廟位置,它位於都城和內城(或皇城)之中、宮城之外,這一宗廟布局製度對以後曆代影響深遠。宗廟在都城的位置,在六朝故都南京城也有所不同,它們分布在都城南郊,似乎受到漢長安城南郊禮製建築影響。作為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帝國,地緣政治在其統治中越來越重要,但是封建社會統治畢竟還是“家天下”,所以血緣政治也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這就是宗廟從先秦時代都城的宮城或中心建築區移至都城之外,又從都城之外移至都城的內城之中的原因,但相對大朝正殿它們仍處於次要地位。宗廟在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從先秦時代到秦漢時代及其以後曆代,政治地位的下降,不僅表現在其在都城位置的變化上,還反映在宗廟建築形製結構的“宮殿化”上。春秋戰國時代的平麵方形宗廟建築,在西漢晚期得到空前發展,漢代以後這種宗廟建築平麵方形特色逐漸被平麵為長方形的宮殿式建築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