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當前國際戰略形勢的基本特點(2 / 3)

二、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發展態勢

盡管世界主要國家經濟表現繼續分化,美國經濟繼續延續改善態勢,日本經濟減速但保持複蘇增長,歐洲經濟低速複蘇增長,歐元區融資成本降低助推歐債危機緩解,新興經濟體宏觀經濟減速。但全球經濟依然保持複蘇增長態勢,觀察2014年初以來世界經濟形勢,全球經濟仍將延續複蘇增長態勢,但增長基礎尚未穩固。

(一)全球經濟增長基礎尚未穩固

相比發達經濟體的表現,危機以來拉動全球經濟增長主引擎的新興經濟體呈現減速現象,中國主動調低經濟增速以實施深層次的結構性改革,巴西、印度等金磚國家經濟減速伴隨金融風險上升,俄羅斯經濟由於大宗商品景氣周期調整及烏克蘭地緣政治問題等因素交織而進入減速通道。盡管發達經濟體經濟好轉有望帶動其他國家出口反彈,部分緩解新興經濟體減速,然而2014年全球經濟仍然麵臨較多不確定性。烏克蘭局勢持續發酵引發歐美與俄羅斯之間的製裁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負向溢出效應,美聯儲量化寬鬆政策逐步退出可能引發部分新興經濟體國際金融風險升級,消費稅等政策可能加大日本經濟不確定性,歐洲經濟麵臨通縮跡象警示,全球經濟複蘇增長尚不穩固。

(二)發達經濟體呈現複蘇增長但問題仍未解決

盡管2014年以來大雪等極端惡劣天氣對美國經濟產生影響,但並未改變美國經濟改善基本態勢,美聯儲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2014年3月的貨幣政策決策聲明也確認了美國經濟進一步改善的事實。美國2014年2月份失業率水平已經下降至6.7%,與美聯儲先前設定的調整寬鬆貨幣政策的閥值水平6.5%逐步接近,顯示就業狀況的顯著改善。美國頁岩氣等能源技術進步提升美國能源產量並進而降低外部赤字,借助TPP及TTIP等區域自由貿易戰略拓展市場空間。當然,危機以來超常規政策刺激推升債務水平,引發債務技術性違約風險升級,財政政策空間縮窄製約美聯儲超寬鬆政策的及時退出,固定投資等重要指標依然有待觀察,揭示了美國經濟亟待進一步結構調整的問題。

歐洲經濟經曆雙穀衰退後呈現微弱複蘇,危機國家國債融資成本的回落有助於短期歐債危機的企穩,但物價低位徘徊預示通縮風險上升的壓力較大。同時,歐債危機國家財政債務負擔未見顯著下降製約財政政策空間,部分國家失業率高位運行的狀況未見改善預示宏觀經濟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經濟複蘇增長動力不足的難題未見實質性緩解,烏克蘭地緣政治對歐洲構成較大不確定性,財政聯盟等應對歐債危機的深層次措施未見實質性進展。由於歐洲應對通縮的政策手段和空間相對有限,特別是目前歐洲債務仍居高位,失業率改善有限,短期內歐洲經濟複蘇增長仍將乏力。

日本安倍內閣宏觀政策助推短期經濟複蘇增長,2013年下半年以來CPI連續多月出現正增長,預示日本經濟“通縮”風險出現減弱的跡象。日元彙率逐步走低,促進出口穩步增長。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超過50分界線,預示日本經濟短期繼續擴張。然而,日本經濟2013年以來經曆了衝高回落減速的現象,而且未來麵臨較大的減速壓力。日本經濟結構性調整滯後構成對宏觀經濟增長的減速壓力,日本外部赤字擴大引發經濟下降壓力,2014年4月份提高消費稅將構成宏觀經濟減速因素,持續高漲的財政債務水平,不僅導致財政政策空間縮窄,而且促使財政債務風險升級,中日釣魚島之爭升級也對日本經濟構成外部衝擊,上述因素都構成對日本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

(三)新興經濟體保持較快增長但呈減速分化之勢

新興經濟體結構調整伴隨宏觀經濟減速,並且2013年以來美國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的計劃引發資本跨境流動,印度、印尼等新興經濟體貨幣彙率非預期貶值,部分新興市場國際金融風險上升。然而,與亞洲金融危機時期相比,相關新興市場經濟製度已經更加完善,國際支付能力顯著提升,宏觀政策空間較大,短期內有助於保障宏觀經濟穩定,而且近期伴隨著發達經濟體的穩步複蘇增長,新興經濟體出口有望穩步回升,但增長分化的問題依然存在。另一方麵,城鎮化為中國宏觀經濟長期增長奠定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增強外界對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相比發達國家,金磚國家等新興經濟體短期內具有較高的財政政策空間,同時,新興經濟體較高的名義利率客觀上營造了較大的貨幣政策空間,這些都有助於宏觀經濟的穩定。

(四)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因素依然較多

第一,世界主要經濟體複蘇增長分化影響全球宏觀經濟穩定。全球經濟的複蘇增長伴隨世界經濟增長分化,這種分化不僅體現在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也體現在主要經濟體內部,凸顯全球經濟並未實現G20所倡導的“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目標,全球宏觀經濟穩定性容易受到主要經濟體此消彼長的不平衡增長引發的影響。IMF總裁拉加德2014年3月8日在紐約競技俱樂部發布演講指出,目前世界經濟呈現“三速複蘇”的局麵。即亞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全球經濟高速增長的地區;美國、瑞士和瑞典等發達經濟體的金融體係和家庭資產負債表正在修複;相比之下,歐元區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則麵臨銀行業風險和政府高債務等難題。

第二,世界大國宏觀貨幣政策分化加大宏觀政策溢出效應。美歐日經濟表現不同促使其采取的貨幣政策開始呈現差異,美國經濟好轉助推量化寬鬆政策退出計劃啟動,日本安倍內閣的經濟政策強化量化寬鬆政策的持續實施,歐洲銀行提前償還長期再融資計劃資金促使歐央行資產下降現象,美歐日貨幣政策分化可能構成潛在的溢出效應。特別是,美國當前提出退出QE計劃就開始對市場造成一些影響,未來隨著美國經濟的回升及失業率的逐步下降,美聯儲不僅會完全退出量化寬鬆,而且還會逐步提升利率,由此將引發國際金融穩定性問題應備受關注,特別是美元持續走強導致資本流入美國套利可能引起新興國家資本大量流出,引發國際金融不穩定性問題。大國貨幣政策的調整不僅引發傳統的國際金融風險,由此可能導致部分國家資本管製效率下降。

第三,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拉低全球經濟增速。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其他金磚國家等相關經濟體保持較高經濟增長,為促進全球經濟複蘇增長起著重要的作用。2010年以來新興經濟體實施通貨膨脹調控為過熱經濟降溫,但歐洲債務危機等外部因素導致新興經濟體增速出現回落,中國為實施經濟結構調整而主動調低經濟增長速度,鑒於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複蘇增長中的重要作用,中國等新興國家經濟減速客觀上將拉低全球經濟增速。

第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風險。全球經濟不平衡特別是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就業與經濟增長不平衡,促使一些國家訴諸各種貿易保護措施,比如增加貿易調查、增加進口關稅、進口禁令和進口許可等限製措施,以此尋求本國的貿易改善。美國、歐盟近期持續對中國貿易產品進行審查,呈現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目前這種狀況不僅在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展開,而且也出現在新興國家或者發達國家各自經濟體的國家之間。

三、中國對外戰略與政策的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不斷創新外交理念和對外政策,更加積極主動地營造自身麵臨的外部環境並參與塑造國際秩序。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成立以來,在外交上提出了一係列新的理念和舉措,在繼續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的同時,強調建設新型大國關係,弘揚新型義利觀並致力於實現與發展中國家的互利共贏,在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上更加積極作為。中國外交由此更顯自信與成熟,日益顯現出大國外交的新氣象。

(一)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成立以來中國外交戰略與政策的繼承與發展

1.繼承和創新和平發展觀

中國新領導人接班後重申堅定不移地奉行和平發展道路。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到,“同心維護和平”“對話協商與和平談判,妥善解決矛盾分歧”“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這些和平外交理念表達了這樣幾個含義:

(1)中國新的領導人將繼承前幾代中國領導人所樹立的和平發展觀,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文化主張“和為貴”,反對戰爭和衝突。新中國成立後也一直高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旗幟,願意與世界各國和平相處。中國的發展和強盛不會威脅周邊國家,不會對全球和平與安全產生負麵影響。

(2)中國在全球事務中提倡和平解決各種矛盾和衝突,反對以武力幹預別國內政,同時不遺餘力地努力維護世界和平。中國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並派出中國的維和部隊;對一些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矛盾,不是偏袒甚至挑唆一方,激化衝突,而是進行調解,緩和並化解矛盾。

(3)各國都有自己的利益,其利益之間的矛盾需要通過一定的博弈來解決,但是中國提倡合作型博弈,反對零和博弈。中國既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更不做損人不利己的事;中國提倡各國在處理國家之間關係時,以平等對話談判博弈的方式,實現和維護自己的利益,更提倡在合作中共同獲得發展。

(4)中國將努力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這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責任和使命。中國提出了中國的複興之夢,就是人民富裕,國家強盛,社會和諧安詳,生態環境優美。對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看,中國夢與世界夢是相容相通的。中國也憧憬世界美好的未來,即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共同發展,世界安寧,成為全世界人民的美好家園。這就是世界之夢。

2.維護中國國家核心利益方麵決不讓步

習近平主席指出,“任何外國都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從維護中國的核心利益看,中國的重要關切有:

(1)維護中國領土主權,不容許日本、菲律賓等國竊取侵占中國釣魚島等領土。在曆史上的很長時期裏,中國政府在領土糾紛上主張以談判為重、和平解決各方分歧。對於釣魚島這樣的問題,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但是,日菲等國將中國曾經的主張看成是軟弱可歁、有機可乘,特別是日本實行所謂的釣魚島國有化,嚴重侵犯了中國的核心利益。新一代領導人執政後,對待此類事宜表達了中國政府堅定維護國家主權的立場,對釣魚島進行遙控勘測、常規巡邏等,實現了領土管理常態化。

(2)中國政府也不容許疆獨、藏獨分裂分子進行分裂國家的活動,也反對外部勢力對他們進行支持。習近平主席在習奧會談時提出,“我們希望美方始終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精神,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以實際行動反‘台獨’,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們也希望美方切實履行承認西藏是中國一部分、反‘西藏獨立’的承諾,慎重妥善處理涉藏問題。”中國反對國外插手中國內部事務,包括反對支持中國境內的極端恐怖主義和極端宗教主義組織和人員,反對有關國家和一些國際組織支持達賴、熱比婭等人的活動。

(3)中國也特別關注中國黃海、東海和南海區域的安全。因為這些海域關係到中國能源和其他資源的穩定供應,關係到中國海上通道的安全。就此,新一任領導執政後,我們劃定了東海防空識別區,表達了我們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意願。

3.重塑平等互利的大國關係

關於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習近平主席在中美首腦會晤中用三句話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衝突、不對抗。就是要客觀理性看待彼此戰略意圖,堅持做夥伴、不做對手;通過對話合作而非對抗衝突的方式,妥善處理矛盾和分歧。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選擇的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求同存異,包容互鑒,共同進步。三是合作共贏。就是要摒棄零和思維,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對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不斷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他還強調,新型大國關係的特征應該是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在此基礎上實現兩國關係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進入21世紀第二個10年,中美關係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我們應該拓展兩國利益彙合點和互利合作麵,推動中美合作夥伴關係不斷取得新進展,努力把兩國合作夥伴關係塑造成21世紀的新型大國關係。

習近平主席的上述闡述表明:(1)雖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但是,按照經濟總量、人口規模、國土麵積、經濟發展等綜合因素衡量,中國在國際社會又是一個世界大國。中美之間的關係,是兩個平等的大國之間的關係,而不是領導國家與被領導國家之間的關係。(2)中美之間是夥伴關係,而不是對抗關係。長期以來,輿論界將中美關係視為一種相互爭鬥的對手關係,兩國交往和事務,往往受這種思維的影響。從21世紀第二個10年,麵向未來,中美雙方特別是美國需要轉變過去對中美關係的冷戰思維定式,建立經濟、政治、文化和其他各方麵友好的夥伴關係。(3)中美之間應當互相信任和諒解,建立對話協商機製,以談判方式解決彼此分歧,避免衝突,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