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金融統治者
隨著麗如銀行等老牌銀行的衰落,彙豐在競爭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彙豐銀行買入和賣出的外彙總值,經常可以占到上海外彙市場成交量的70%。彙豐用於國際彙兌和國際貿易方麵的資金,1875年時還隻有242萬港元,到了1885年便猛增到了2580萬港元。在資金貸放總額中,由原來的17%上升到35%。
彙豐銀行在中國國際彙兌業務中的地位是如此穩固,以至於它完全有能力操縱上海的外彙市場。中國多年來形成的各口岸的外彙市場,一向是以上海外彙市場行情的變化為依據,而上海則以彙豐銀行的牌價為準繩。因此,彙豐銀行在外彙市場上的一切舉動,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各外貿口岸外彙價格的變動。從19世紀80年代起,彙豐銀行就被稱為“中國外彙市場的獨裁者”。
彙豐銀行聲望的提高,還進一步表現在它與英國政府、香港殖民政府和中國清政府的關係上。在英國,彙豐銀行獲得了財政金庫的管理權;在中國,彙豐銀行則掌管著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賬戶,其存款包括辦公費用、罰款、沒收款項、船舶噸位稅以及各種手續費和其它特殊款項。
這段時期,彙豐銀行在吸收存款方麵也絲毫沒有放鬆過。1874年,彙豐銀行吸收的存款額達到了1756萬元,在接下來的數年中,這一額度同樣迅猛增長。1880年,彙豐銀行的存款額達到2420萬元。
與彙豐銀行業務發展相對應的是其金融網絡的擴張。在傑克遜的領導下,彙豐銀行又先後在中國煙台、九江、廣州、北海、天津、澳門、北京、台灣等地設立了分行或代理機構。在經曆第二個十年之後,彙豐銀行在中國建立起一個北起北京,南至北海,東到台灣,西至九江的龐大金融網絡。
而中國之外,彙豐銀行在南洋和美洲也設立了一係列分支機構。到19世紀90年代初,彙豐銀行在南洋、歐洲和美洲的分支機構已經遍布曼穀、孟買、加爾各答、巴達維亞、馬尼拉、檳榔嶼、神戶、新加坡、紐約、舊金山、倫敦、漢堡等地。其中北京、天津、廣州、新加坡四處分行的設立及快速發展,使彙豐銀行在東方世界的金融統治牢牢站穩了腳跟。
有了遍布全球的金融網絡,彙豐銀行的僑彙業務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1886年據來自中國的僑彙中心之一——廈門的一則通訊報道稱:“在那裏,彙豐銀行的彙票,深得當地紳商信任,彙豐的鈔票,在這一帶廣為流通。泉州、漳州、廈門各鄉人在外洋貿易者,每年冬季大半由呂宋、新加坡各埠彙銀紙來廈,支銀回鄉度歲。”
隨著彙豐的擴張,其所租借的獲多利大廈辦公樓已經無法滿足業務發展的需要了。1882年,彙豐銀行購買下了整個獲多利大廈,並開始著手在原地建造新的彙豐總部大樓。經過長達4年的建設,1886年,宏偉氣派的彙豐銀行新總部大廈在香港中環拔地而起。其規模和先進程度,在當時的香港絕無僅有。彙豐大廈的落成,既展示了彙豐銀行的雄厚實力,也顯示了彙豐銀行在東方金融界中的突出地位。
至此,一個“日不落”金融帝國已經初見端倪。
(第二節)亂世佳“銀”
“要為彙豐銀行在倫敦市場上取得像羅斯查爾德銀行在南美方麵和巴林銀行在俄羅斯方麵那樣優越的地位。”
——彙豐銀行倫敦分行經理嘉莫倫
1,在清政府的戰爭賠款中成長
研究彙豐銀行的曆史,我們可以發現,它的成長過程中伴隨著清政府的一次次戰爭賠款事件。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再次戰敗,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08。《馬關條約》簽訂之後,中國出現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在列強競相瓜分中國的過程中,彙豐銀行作為英國在華經營最出色的銀行,它參與到了更多的政治交易中。在清政府不得不麵對中國曆史上兩次最大的戰爭賠款而大舉籌借外債時,彙豐銀行是狠狠的賺了一筆。
根據《馬關條約》條約的規定,中國應賠付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這2億兩的軍費規定分8次交清。如此巨額的賠款,不僅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曆史上也同樣是空前的。而根據當時中國的財政狀況,就是拿整個國家一年的全部財政收入來支付賠款也不夠。於是,這就給西方列強提供了難得的機會,英、法、德、俄、美等國家爭相貸款給清政府。通過政治性貸款給清政府,列強既可以從資本輸出中獲得高額利潤,又可以以債權人的身份對清政府施加各種影響,左右中國的財政金融,控製海關,從而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控製中國。
彙豐銀行在英國政府的配合下,成為這次貸款爭奪戰中的最大贏家。在清政府先後於1895年、1896年和1898年先後三次訂立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和英德續借款中,彙豐銀行在後兩次借款中都作為主角出現。清政府的巨額對日賠款,演變成為長期的巨額外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