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投行翹楚——高盛集團(5)(1 / 3)

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陰影籠罩著全球,世界範圍內的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各國領導人和財經官員都感到這是50年裏最不穩定的金融時期。高盛也逃不出這層陰雲,另外由於公司正滿腦子地忙於ltcm(所羅門兄弟公司的基金和長期資本管理業務)的挽救計劃,高盛公司不得不暫時擱置了出售計劃。“我很難想象,能用公司目前不穩定的、一直下降的價值以及未來盈利的不確定性來使我們的合夥人認同現在是上市的好時機。”帕爾森說,“不得不承認現在是很困難的時期。”這是漫漫改製長路中的又一個驛站,盡管再次擱置,盡管命運捉弄使每一次上市都成為風中雲煙,但高盛公司20年來一直都有一個強勁的聲音:公開上市!

上市似乎注定了是高盛的唯一歸宿。1999年5月4日,經過長途跋涉漫漫的上市之路,高盛終於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首次公開發行共6900萬新股,每股53美元,募集資金36,6億美元,占其總股本的14,8%。在20世紀美國所有企業的首次公開發行排名中,高盛的籌資額名列第二。

4,高歌猛進

成功上市使高盛結束了長達130年的合夥人製度,建立了現代投資銀行體製。這為高盛打開了資本融通的渠道,贏得了巨大的資金運用空間,再結合公司本身具備的優良經營素質,使高盛的競爭力大大提升,多項業務指標達到同行業領先水平。

改製前高盛由合夥製身份決定了其隻能運用自有資金來從事高風險的交易,雖然比較成功,但也不免因捉襟見肘錯過了許多發展機會。在上市獲得了充足的資金支持後,自營業務更是風光無限;自營業務的發展為高盛贏得了廣泛的聲譽,從而為經紀業務167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交易規模的擴大,高盛逐漸開始涉足收益更高的做市商168領域,通過收取較為穩定的傭金和差價收入,公司獲得了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

資本實力的擴充令高盛更有底氣追求高風險的業務,在2002年到2006年的五年裏,公司的客戶數量翻了一番,資產規模增長了兩倍多,國際業務網絡日益擴大。高盛資產管理部門已成為最大的直接對衝基金、基金資產對衝基金和私人股權基金組合的管理者之一,並且開拓了麵向對衝基金和私人股權投資的強大的顧問業務,在2005到2007的三年時間裏,高盛為這類客戶提供的並購顧問和主承銷服務數量多於任何一家競爭者。此外,高盛還加大了直接投資的力度,在2005年公司募得85億美元實業投資基金和38億美元房地產基金,創下公司直接投資的最高紀錄。現在公司1/3的利潤來源於衍生產品、對衝基金經紀和大宗商品交易之類的新業務,而上市之前此類業務尚未開拓或規模甚小。

高盛的業務在海外市場上也是蒸蒸日上,在全球最重要的幾個經濟大國,包括德國、英國、日本和中國等,高盛早已搶占先機,取得了市場優先權。上市後高盛的海外業務高歌猛進,已占公司收入總額的半壁江山。高盛充分發揮公關能力,將客戶目標鎖定在大公司、政府機構和超級富豪,為其提供財務顧問服務,力爭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場獲得最大的份額和最重要的客戶。高盛的戰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它堅持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裏發揮優勢,譬如它在中國的資本市場已經建立起非常強大的業務網絡,過去十年,在中資公司如中國移動、中國石油、中國銀行(香港)、平安保險、交通銀行等大型藍籌公司海外股票發售中占據領導地位,開創了在亞洲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市場。

在2007年的國際市場上,高盛打敗了老競爭對手摩根斯坦利和美林銀行,成為了在國際ipo市場上世界公認的ipo霸主。

高盛自1999年上市以來,淨收入實現了11%的複合年增長率。2006年,高盛創造了華爾街曆史上最高的年利潤,淨利潤上升了70%,達到94億美元,收入達376,7億美元。在過去的兩年中,高盛的股價大幅上揚了90%,目前市值已經達到了958,4億美元,是目前華爾街的領袖企業之一。

(第五節)高盛之高

1,官商“旋轉門”

“在美國,我不知道還有哪個公司能向政府輸送這麼多高官。”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赫斯這樣評價高盛。2007年6月28日,美國參議院一致同意高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亨利·鮑爾森擔任美國財長。不到兩周前,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宣布辭職,同時宣布加入高盛,擔任其副董事長兼高級國際顧問團主席。鮑爾森對白宮並不陌生,進入高盛之前,他就曾在白宮任職;而佐利克對高盛也很熟悉,克林頓政府時期,他就是高盛的高級國際顧問。兩人在白宮與高盛之間的進進出出,再次讓人們想到了高盛有名的綽號:白宮的“幹部培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