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盡人事,聽天命。”這句話聽起來似乎帶有一種消極的色彩,起碼暗含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態,但這卻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常常有一些人為了完成某件事情,殫精竭慮、費盡心機、千般盤算、萬般設計,眼看成功在即,卻不料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來,一個小小的意外,導致前功盡棄。也難怪古人要感慨“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了。
事情的發生和發展是由眾多可預知和不可預知的因素推動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把可預知的因素調整到最有利於事情的成功狀態,這就是“盡人事”;而那些不可預知的因素,非是人力所能布置,隻能盡聽任於“天命”。
周瑜在布置火攻曹操的時候,沒能預測好風向,急怒攻心之下病倒了;曹操在刺殺董卓的時候,沒有料到匕首的反光居然把董卓驚醒了,結果刺殺失敗。這些不可預知的因素隨時都在左右著事情的進展。因此,事情能否成功並不僅僅在於我們為之努力了多少,因此對於事情的成敗,我們也不應該太在意,一切處之泰然,才是正確地對待之道。
諸葛亮一生的誌願與劉備一致,那就是“興複漢室”,因而他在劉備的手下,一展所長,一步步地向著這個終極目標邁進。他統帥三軍,運籌帷幄,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麵。
這個時候,已經到了興複漢室的關鍵時刻,因此,諸葛亮殫精竭慮,為的就是增強蜀國的力量,為討伐曹魏做準備。然而,劉備輕易與孫權開戰,最終失敗,導致蜀漢元氣大傷。諸葛亮不得不推遲攻伐魏國。
但是歲月不饒人,年紀漸高的諸葛亮自知再不出兵,就永遠沒有希望“興複漢室”了。因此,他知道以當時蜀國的國力不足以戰勝曹魏,但還是毅然出兵。有一次,諸葛亮用計火燒司馬懿父子,眼看司馬大軍就要覆滅,一場大雨忽然衝刷下來,救了司馬父子。諸葛亮隻能仰天長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為了完成“興複漢室”的誌願,諸葛亮六出祁連山,每一次都計劃周詳,可最終總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插曲,結果導致每一次都無功而返,最終死於軍中。諸葛亮雖誌願未了,但卻流芳千古,隻因他為了達成自己的誌願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天道悠悠,人謀可以把握,天數卻難以預知。一個人一生的成敗,冥冥中總是由上天安排好的。無論你是安於命運的安排,還是向命運發起挑戰,最終都要接受眼前的命運,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然而,我們卻不能屈服於命運,應該積極主動地與命運進行抗爭。因為我們並不能預知自己的命運,也許在我們抗爭之後,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命運會出現新的曙光,而新的命運才是上天已經為我們安排好的命運。
即使我們的抗爭不能換來想要的結果,我們的人生也因此而變得輝煌,這正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大丈夫氣概給我們帶來的震撼。屈原為了讓懷王親賢臣遠小人,於是極力進諫,卻落個被流放的下場。可是沒有人笑話屈原的不自量力,反而每年的端午節人們都在紀念這位戰國時期的英雄人物;比幹明知紂王不聽人勸,還是盡了為臣的責任。比幹雖然慘遭挖心,卻萬古流芳。這些悲劇的英雄人物,出於道義和責任,完成了他們該做的事情,雖未能有好的結果,但他們的人生同樣精彩。
常常有人會哀歎“天道不公”。是的,天道是不公的,有些人勤勞刻苦、奮鬥不息卻不能取得成就,甚至窮困潦倒;而有的人懶惰無能、平庸無德卻反而能輕易成功。但是如果我們因此而輕易向命運屈服,那就大錯特錯了。“盡人事,聽天命”,就是要我們一方麵努力地去爭取去奮鬥,另一方麵又要安於天命,不強求結果。能否完成自己的心願,並不影響我們人生的高度。孟子周遊列國,積極推行“仁政”,卻最終沒被采納。然而他依然成了“亞聖”。所以,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隻要我們為了達成一定的目的而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我們的人生就是有收獲的。
“盡人事,聽天命”是最好的心理安慰和鬥誌寄托,“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當我們的奮鬥不能換來想要的結果時,我們應該保持冷靜,以平淡之心看待這一切。人生在世,凡事隻要盡心盡力,盡本分盡良心去做,至於做到什麼程度,成功與否都不重要。隻有本著這種態度,我們才能擁有一個奮鬥不息,而又安時順世樂天知命的人生。
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道:“信緣分與不信緣分,對人的心情影響是不一樣的。信者,勝可以做到不驕,敗可以做到不餒;絕不至於勝則忘乎所以,敗則怨天尤人。”所以,先生才讓我們“盡人事,聽天命”,隻有這樣,在成功與失敗之間,我們才能夠始終保持心理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