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我們年少時候的夢嗎?就想考所好大學,找份穩定的工作。可是,當好大學、穩定的工作都有了之後,我們又在夢想什麼?LV的包?豐厚的股票收益?即使一樣樣在實現中,但新的夢又在不斷地產生,自己的公司?上流的生活?……夢想好像永無止境,我們的心永遠在不滿足狀態。
可曾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打開心靈觀看過自己的欲望?我們曾經想得到一千元,現在得到了,然而為什麼還不快樂?因為我們又開始創造出新的欲望,開始期待新的未來——一萬元。沒錯,得到一萬元之後,下個目標就是十萬元,得到十萬之後呢?就是百萬、千萬……
人是很奇妙的動物,我們內心無時不充滿著無限的欲望,也在奮力將欲望收繳於自己囊中,卻沒有真正滿足和快樂的時候。
有一個老人在自家門口的一塊空地上豎起一塊牌子,上麵寫著:“此地將送給一無所缺,全然滿足的人。”
一位富有的商人,騎馬經過此處看到這個告示牌,心想:“此人既要放棄這塊土地,我最好捷足先登把它要下來。我是個富有的人,擁有一切,完全符合他的條件。”
於是,他叩門說明來意。
“你真的全然滿足了嗎?”老人問道。
“那當然,我擁有我所需要的一切。”商人回答道。
“果真如此,那您還要這塊土地做什麼?”老人又問
我們常以為,若能得到更多的錢、更大的權力、更高的名位、更大的成就,就會滿足。但當我們得到這些目標,我們還是不滿,因為永遠都有下一個更遠的目標在前麵等待我們去完成,這就是欲望。
讀過《聖經》的人,對於古代猶太國極盛時期的君王所羅門,有很深的印象。所羅門被稱為充滿智能的君王,他領導的猶太國,國強民富。他個人的聰明才智,超過曆代的學者智士,他的財富名位,也是得心應手,可以說要什麼有什麼,物質的享受,算得上達到了極點。但是,所羅門他滿足了嗎?他是否感覺到自己得到了真的幸福呢?我們看看他自己寫的一段話就能明白:“空虛而又空虛,萬事全是空虛。太陽底下沒有一件可以留念的東西。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大地仍然常在。”所羅門又描寫到:“智能愈多,煩惱愈多。學問越廣,憂慮越深。”從所羅門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來,世間的一切,都不能滿足他,都不能使他幸福。他那麼的充滿智能,又是一位極有財富的君王,尚且不能滿足於現實,何況我們一般的人呢?
可見,欲望是本能,欲望的本質是不滿足,人人都如此,即使無比富有。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排斥欲望,從另一個角度,適當的欲望能促進我們過得更好。
試著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欲求是什麼,什麼樣的生活適合自己,根據心靈真正的聲音去找尋想要的生活。不是看到別人有什麼就想要什麼,也不是因為別人擁有了什麼我就一定要比他的好。如果這樣,此生,我們恐怕都填不滿這個欲望的洞。
因此我們可以試著去調整自己的心態,與其達不到某個設定的欲望目標,痛苦不已,不如調整自己的心裏期限。這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一個人而言,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欲望,當一種欲望滿足以後,新的欲望又會產生。欲望的產生永遠比滿足欲望的手段跑得快,欲望的滿足隻存在於完成時的那一刻,在滿足的那一刻,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對它喪失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