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適應現狀,追逐人生(1 / 1)

生活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部環境,當外部環境好的時候,我們往往能夠有一個美好的生活,當外部環境惡劣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生活得相對困難和痛苦。而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樣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得不一樣。有些人充分利用外部環境,再加上自己的主觀努力,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有些人則缺乏主觀能動性,將自己的生活完全交給了外部環境,或者是他的努力不足以改變外部環境。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如何是在外部環境的基礎之上進行個人改造而得來的。

在西漢時,有個叫匡衡的小孩,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在那個年代裏,農民家庭的孩子是讀不起書的,匡衡也不能例外,他也沒有錢讀書。但是他有個親戚是識字的,於是,匡衡就跟著他學,終於有了自己看書的能力。

但是因為家裏窮,匡衡買不起書,隻能借書看。那個時候的書籍是很貴重的東西,沒有人願意外借。匡衡隻能在農忙的時候,在有錢人家打工,不要工錢,而隻求有錢人能把書借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空閑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隻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兒書,所以,一卷書通常要十天半個月才能看完。於是,匡衡就想晚上看書,但是那個時候家裏很窮,根本點不起油燈,該怎麼辦呢?

這天晚上,匡衡正躺在床上回憶白天看過的書,突然,他發現從東邊的牆壁上,隱隱約約地傳來一束光。他“謔”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原來是從壁縫裏透過來的鄰居家的燈光。於是靈光一閃,匡衡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就這樣,匡衡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不懈地努力著,最終成為了一名大學問家,後來官至丞相。

“適應”生活,正是要求我們對外部環境的服從。現實的環境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難以改變的,我們必須適應,才能夠擁有生活。然而,如果我們一味地“適應”,這就不再是“適應”,而變成了“遷就”。一旦我們“遷就”生活,那麼必然會被不利的社會環境所左右,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隻有在“適應”的基礎上努力去改變,我們才能夠擺脫現有的不利的生活環境,在新的環境中有所作為。

比如說,當我們還是頑童的時候,突然有一天讓我們去讀書,那種感覺必然是不舒服的,但這對我們卻是有好處的,那我們就必須學會適應學習的環境。當國家取消大學生的計劃分配製度,而將大學生推入就業市場的時候,也使得“天之驕子”頗不習慣,但是這確實是社會的一種進步。所以,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擺脫了對計劃分配的依賴,憑借自己的努力開創了自己輝煌的事業。再比如說,電腦的出現曾經讓很多人措手不及,一些已經有了根深蒂固的習慣的人對於這種新生的事物沒有多少好感,但我們不得不說,電腦的出現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那我們就必須去適應有電腦的生活,學習電腦的使用。隻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被生活所淘汰。

我們生活的周遭環境在不斷地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如果我們不能適應,那麼我們就無法很好地融入生活。長久下去,我們就會故步自封,我們的生活質量也會因此而下降。所以,“適應”生活是享受生活的第一步,隻要“成功”了,我們的生活就有了進步。但是在這些變化中,並不是所有的變化都要適應,那些落後的低俗的有違道德準則的變化則是我們要堅決抵製的。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負麵的變化,正是我們不能“遷就”生活的原因。如果我們“遷就”那些變化,那麼既使我們能夠取得成功,那也是不正當的。

總而言之,現實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我們的生活則取決於我們的選擇,我們不應該“遷就”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沉淪,而應該堅持原則,有選擇性地“適應”生活,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現今社會,拜金主義、權錢交易等不堪的事情時有發生,有些人為了金錢不惜出賣自己的良知。這些也是社會的變化,但是對於這些變化,我們就不能“遷就”,而應該堅決抵製。如果我們遷就這樣的生活現狀,我們的生活也將因此而蒙上灰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