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可能沒有欲望,就如大海漲潮一般,這是自然規律。假如人們都沒有欲望,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就會缺少追求、缺少熱情、缺少投入,社會將停滯,而生活也會黯淡無光。問題的關鍵是,人們如何把握住自己的欲望尺度。潮漲也有潮落時,隻有不讓欲望泛濫成災,才是可取之舉。
英國大文學家蕭伯納說過:“自我控製是最強的本領。人,難在管住自己,貴在戰勝自己。”管住自己,關鍵是要管住自己的欲望。
在追求富有的過程中,究竟需要占有多少金錢才會滿足?究竟需要多少財富才會顯得富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很多人都覺得越多越好。然而,現實並非如此。在現實中,財富並不是平均分配的,每個人都在追求,但得到的都不一樣。
追求多少,如何追求,考驗的就是人們的欲望。隻要把握得當,欲望也可以是我們前進的動力。那些對財富坦然的人會給欲望劃上“橫”和“豎”兩條線。他們通過這橫豎兩條線來把握自己,給自己一把標尺,丈量著欲望的大小,不讓自己被欲望擺布。
以自己的富有程度為起點,畫一條水平線就是橫線。通過橫線,我們就能看到,一些人會高出水平線,也有一些人低於水平線,這樣的人大有人在。這就給自己找一個位置——自己也許比上不足,但比下總有餘。雖然這是一種安慰,但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財富。畢竟,人們的富有程度永遠不可能都在一個水平線上。以自己從前生活中的低點為起點,畫一條上升線就是豎線。跟以前相比,自己是高了還是低了,便可以一目了然。當我們能直觀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時,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欣慰和滿足。
對於自己的財富,學會跟別人比較,更要懂得跟自己比較。然而,在現實中,很多人卻隻拿自己跟別人比。於是,不滿的欲望便會隻漲不落,一浪高過一浪直到衝垮理智的堤壩。
聰明的人,會遏製不斷膨脹的欲望,舍棄對名利的過分渴求。春秋時期的範蠡幫助越王勾踐成就霸業後,斷然棄官,泛舟江湖。一個人能夠從巔峰抽身,舍棄眼前榮耀,不為俗務所困,既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而秦代名相李斯,雖位極人臣,卻不能舍棄高官顯爵,繼續糾纏、爭鬥於權力場,最終累及自己和家人。可見被無形的欲望所累,隻會將自己拖下水。
美國科學家史奈特,曾經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證實了人要控製好自身的欲望,否則會被欲望所妨礙。他依據不同的動機,將實驗對象分成三組,各組按照指示解決相同的問題。第一組,隻要自己解決完問題就沒事了。這項指示引發不起任何欲望。第二組,答對了就有100元獎金。這項指示使欲望開始蠢蠢欲動。第三組,為了刷新解答所需時間的記錄,越快答完越好。除此之外,還有2000元獎金。這引發了強烈的欲望。由實驗結果可以得知,欲望不大不小者的成績最好。伴隨著欲望的增大,精神過度興奮,對完成能力產生了負麵作用。
一個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總在想:假如我手頭要有兩萬元錢就好了。一天,這個乞丐無意中發現了一隻跑丟的很可愛的小狗,乞丐發現四周沒人,便把狗抱回了他住的窯洞裏,拴了起來。
這隻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這位富翁丟狗後十分著急,因為這是一隻純正的進口名犬。於是,這位大富翁就在當地電視台播了一則尋狗啟事:如有尋到者請速還,付酬金2萬元。
第二天,乞丐沿街行乞時,看到這則啟事,便迫不及待地抱著小狗準備去領那兩萬元酬金。可當他匆匆忙忙抱著狗又路過貼啟事處時,發現啟事上的酬金已變成了3萬元。原來,大富翁尋狗不著,又電話通知電視台把酬金提高到了3萬元。
乞丐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腳步突然間停了下來,他想了想又轉身將狗抱回了窯洞,重新拴了起來。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漲了,第四天又漲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漲到了讓市民都感到驚訝時,乞丐這才跑回窯洞去抱狗。但是,出人意料的事發生了:那隻可愛的小狗已被餓死了。最終乞丐還是乞丐。
其實人生在世,很多美好的東西總是在吸引著我們,而我們的追求之心、索取之欲並不能沒有底線。如果我們的期望太高,往往在剛要接近一個目標時,又會突然轉向另一個更高的目標。西方一位哲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欲望是座火山,如不控製就會害人傷己。因此,控製住欲望的底線,才是明智之舉。
欲望可以改善我們自身的境況,但我們也需要控製好自己的欲望。不受控製的欲望隻能讓人陷入無底洞,落個一無所有的下場。有的人在欲望麵前管住了自己;有的人卻嗅著誘惑的香味,一步一步邁向了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