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人往往因太看重眼前的利益,該放棄時不能放棄,結果鑄成大錯,甚至悔恨終生。想一想,世界上有多少人為了錢財,夫妻離異,兄弟反目;有多少人為了升官發財,朋友相殘,同事相害;又有多少人為了貪欲而厄運臨頭……
有這樣一個充滿哲理的故事。
很久以前,獵人用一種椰殼套子捉猴子。獵人先把椰子挖空,椰子上留了一個小洞,洞口大小恰好能讓猴子空著手伸進去。獵人再往空椰殼裏放一些稻穀等食物,然後用繩子把椰殼的一端綁起來,固定在地上或樹上。
猴子聞香而來,將它的手伸進去抓食物,盡力多多地把食物抓在“手裏”,當猴子前爪抓滿了稻穀時,握緊的手就被卡在椰殼中“難以自拔”。這時,獵人就會乘機拉緊繩子,把被椰殼卡住前爪的猴子拉到自己身邊。此時,如果猴子“足夠聰明”,即放棄手中抓住的稻穀,它就可以輕易地脫手,不被獵人捕捉到。
但是,猴子畢竟是猴子,它不舍得已經抓到手裏的稻穀。因此,伸進椰殼的前爪掙脫不了獵人的誘惑,最終隻能被獵人捕捉。
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那麼是什麼原因使自以為聰明的人,變得像故事中的猴子一樣愚蠢呢?每個人都可能會羅列出一係列的理由,不過,真正的原因就是貪欲的膨脹。貪欲的膨脹,使簡單變得複雜,輕鬆變得沉重,最後越陷越深地困在無法自拔的泥潭之中。
與動物相比,人類更為理智、更為聰明。但是,在麵對利益誘惑時,人們往往可能表現出不理智、不聰明的缺點。人有時太貪婪,所以毀了大好前程;有時明知是圈套,卻因為抵禦不住誘惑而落入陷阱。很多時候他們不是輸在不精明,而是輸在自己的貪欲上。因此,人僅有聰明是不夠的,還需要用理智抵禦自己的貪欲,在麵臨危機時要果斷地放棄某些東西。其實,如果我們能夠放棄眼前的私利,一定會認清那些潛在的危險。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寫了一本寓言故事集《呆子伊凡》,其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個老魔鬼看到人間的生活過得太幸福了,他就想去搗亂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必存在了。
老魔鬼先派了一個小魔鬼去搗亂一個農夫,因為他看到那個農夫每天辛勤地工作,雖然收獲少得可憐,但他還是那麼快樂,也非常知足。
小魔鬼就開始想,要怎樣才能把農夫變壞呢?他就把農夫的田地變得很硬,讓農夫知難而退。那農夫辛苦了大半天,略微休息了一下,仍繼續勞作而沒有一點抱怨。小魔鬼看到計策失敗,隻好摸摸鼻子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