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常心是快樂的源頭(1 / 1)

有一個佛教故事,說的是有人請教禪師如何修行,禪師說:“困來睡覺,餓來吃飯。”那人就很奇怪,這麼簡單的事情,是每個人每天都在做的啊,怎麼就是修行了呢。

禪師說:“每個人是在吃飯,但是不好好吃飯——千般計較;每個人是在睡覺,但是不好好睡覺——百般思慮。過於計較,過於思慮,人們就會被雜念所困,就會失去自我,成為雜念之奴。”

禪師的意思就是:“事來就應,不思慮,不計較。”這就是平常心。

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不如意,因此有人感到苦惱,但有人卻生活得很快樂。快樂的人總說:“保持有一顆平常心就好,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

那到底什麼是“平常心”?所謂平常心,不過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的對於周圍所發生事情的一種心態。平常心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無為、無爭、不貪、知足”等觀念的彙合。

保持一顆平常心,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有個人平時在單位普普通通。有一次,單位組織演講活動,分派給他兩場,第一場他發揮得出乎意料好,情緒飽滿、口齒清晰、內容創新,贏得了全場的熱烈掌聲。但是,第二場演講卻把他弄得很難堪,磕磕絆絆、漲紅了臉、內容表述不連貫,最後還受到了領導的批評。仔細想想,這實在是與他前後兩種心態有關。第一場演講時,雖然他也緊張,但他早早做了心理準備,完全有一種豁出去的感覺,當時隻想著不要緊張,盡力去做就好,結果得到大家一致的肯定。得到這個結果時,他興奮異常,簡直有點飄飄然了。在接下來第二場演講之前,他完全沉浸在成千上萬的自我陶醉裏,一直在想著,他該如何向朋友們描述當時的情景、炫耀他那份榮耀。直到第二場演講開始,他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以致出乎意料的糟糕。

保持一顆平常心,意味著不驕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保持一顆平常心,意味著用平淡的心情去感受榮辱,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外雲卷雲舒的那份自在!

“保持平常心”這話說來容易,做起來真是比登天還難,不僅我做不到,就連大文豪蘇東坡都做不到。

蘇東坡被流放到鎮江的時候,與佛印禪師交往甚密,兩個人隔著一條江,經常來往。有一天蘇東坡到佛印的廟裏看他,禪師不在,蘇東坡一人去參觀佛堂。看到威嚴端坐的佛爺,詩性大發,向小和尚要來筆墨,一揮而就:“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幹。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台。”寫完之後很得意,讓小和尚務必把詩轉給法印,讓他看看自己是否悟道。佛印回來之後,二話不說,在詩旁邊寫了兩個字:放屁!然後讓小和尚把詩給蘇東坡送回去。蘇東坡看了之後火冒三丈,你個禿驢,不誇我倒也罷了,怎麼能罵我放屁呢!心裏越想越氣,立刻起身過江,去找佛印的麻煩。佛印一見東坡,哈哈一笑:“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麼被我一個屁就吹過江來了呢?”蘇東坡一聽,也是哈哈一笑,方才明白老友的用意。

所謂“八風”就是保持平常心的八項標準,也是佛家講的不被利、衰、稱、譏、譽、毀、苦、樂(順利、衰敗、稱讚、譏諷、名譽、詆毀、困苦、快樂)所困擾。

在今天,要做到不受“八風”困擾,保持一顆難得的平常心還真的很難。就拿“名利”來說,我們對物品的價值或是對於他人的評價,大都以金錢來衡量,愈貴的東西就被認為愈有價值,愈有錢的人就愈成功,可以說是一種拜金主義的泛濫。可是,能大富大貴的人畢竟為數不多,他們要把握天時、地利、人和,還要有超常的勇氣和智慧,如此一來,必定有大多數人是處在迷茫、徘徊的狀態中,繼而陷入名利的苦海中無法自拔。

不可否認,我們都不免會流於世俗,生活於現實中,就可能會隨時陷入現實的欲望而迷惘。關鍵在於,是否能夠時時自省,並在自省中提煉出一種“順其自然”的平常心態。無論對待什麼事情,如果能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不過於計較利害得失,那麼不論事態如何演變,也都能平心靜氣地對它。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