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重譽毀,寵辱不驚(1 / 1)

古語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聲名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那些對物質追求並不感興趣的人,也難以做到毫不在意自己的聲名。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好譽而惡毀,人之常情,無可非議。”也就是說,人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譽,而不希望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詆毀。然而,名譽的好壞,是別人的看法,並不受我們的控製。即使我們自我感覺已經做得非常好了,一樣會有人說我們不好。如果我們因此而與他人進行爭辯,那麼就算我們再多生一千張嘴,也是不夠用的,畢竟悠悠之口是堵不住的。

對於別人的評價,無論是讚譽,還是詆毀,我們都不要太放在心上,因為出自別人之口的評價,並不是對我們最真實的評價,因此我們不必為此而大傷腦筋。隻要我們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無愧於心,堅持做下去就行了。

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就是一個不避毀譽的人。他曾經說“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懼,祖宗不足法,聖賢不足師”。王安石當政期間,為了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情況,主持變法運動。他的變法運動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和一部分有革新思想的人的堅決擁護。

王安石的變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些從中得到利益的人,包括宋神宗都對王安石非常讚賞。但同時他的變法運動也觸及很多人的利益,由於用人不當,在執行的過程中也對老百姓造成了一定的傷害,遭到了來自太後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大臣的堅決抵製。

倔強的王安石在這冰火兩重天中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誓死要將變法運動進行到底。但是支持他的宋神宗很快就死掉了。失去了堅強後盾的王安石不得不退出了政治舞台。

且不論王安石的變法運動究竟有沒有起到作用。僅僅王安石的這種堅持,這種在讚譽和詆毀中始終不動搖的精神就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

每一個人都喜歡對他人進行評價,但並非每個人的評價都是建立在客觀事實上,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接觸到被評價者。所以,很多時候,評價其實就是攫取別人的隻言片語或者是不完整的真相編造的。即使是具備完整的真相,由於價值觀和思想意識的不同,我們的行為也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對我們讚譽有加。所以我們必須學會接受來自別人的批評甚至詆毀。

一個人越是有著崇高的地位,越是要能夠平淡地麵對來自各方麵的讚譽和毀謗,因為地位的崇高,所做的事情必然也與千萬人息息相關,所以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別人的評頭論足。因此,那些曾經在曆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人,不僅正在接受著我們這些現代人的評價,也曾經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遭受過各種各樣的非議。而他們頂受住了毀謗的壓力,也接受了各種讚譽。在誹謗與讚譽中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將自己一生的活動進行下去。就像中國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她冒天下之大不韙登上了皇位,這種“驚世駭俗”的舉動自然掀起了軒然大波。但是武則天無動於衷,無論是別人對她的稱頌,還是對她的誹謗,她都擱置一旁,依舊在皇帝的位置上行使著自己的權力。這種博大的胸襟,讓她成功地應對了政治生涯裏的種種危機,直到死去,留下了一個無字碑,讓後人去評述自己的功過。

讚譽和詆毀總是相伴而生的,古人說:“行高於人,眾必非之。”當我們取得榮譽的時候,也就逐漸地走向了公眾視野,這個時候,有人會讚譽我們的功績,也有一些不懷好意或者是不明真相的人會詆毀我們的聲名。成就大事者是不能受到這兩方麵的影響的,讚譽也好,詆毀也罷,都要坦然接受,微微一笑,沿著自己選好的道路,繼續前行。若是因為別人的讚譽或詆毀而搖擺不定,最終將會一事無成。

“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中,我們就必須接受來自旁人的評價。我們處在一個群體中,因此我們的舉動總是會被別人觀察,別人自然也有權利對我們的行為做出評價。毀譽不過是浮生名利誘惑中的一種,一定要看淡它,任由它。